古诗词网

北风凛凛留高树,融雪涓涓聚小塘。

张耒宋代〕《同仲达雪后踰小山游蔡氏园得红梅数枝奇绝因

北风凛凛留高树,融雪涓涓聚小塘。
三亩山园半春草,无人为结小丁香。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北风凛凛融雪涓涓

北风(北風)běi fēng
(1).北方吹来的风。亦指寒冷的风。《诗·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城北》:“是时八月,天气已冷,北风驱雁,飞雪千里。” 唐 李华 《吊古战场文》:“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 胡也频 《北风里》:“响在四周的,是北风的哮叫。”
(2).犹言北方的曲调。《左传·襄公十九年》:“ 晋 人闻有 楚 师, 师 旷 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 楚 必无功。’” 杨伯峻 注:“风指曲调,《诗》有国风,即各国之乐曲。北风、南风,犹今云北曲、南曲。”  ——《漢語大詞典》
凛凛 lǐn lǐn
(1).寒冷。《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凛凛岁云暮,螻蛄夕鸣悲。”《文选·潘岳〈寡妇赋〉》:“夜漫漫以悠悠兮,寒凄凄以凛凛。” 李善 注引《说文》曰:“凛凛,寒也。” 唐 岑参 《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冰片高堆金错盘,满堂凛凛五月寒。”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一折:“疏剌剌风乱鼓,寒凛凛望长天一色粉粧铺。”《西游记》第四八回:“彤云密布,朔风凛凛号空;惨雾重浸,大雪纷纷盖地。”
(2).借指年老。 宋 苏轼 《李杞寺丞见和复用元韵答之》:“吾年凛凛今几餘,知非不去惭 卫 蘧 。”按,此用前引“岁云暮”之意。
(3).威严而使人敬畏的样子。 唐 王勃 《慈竹赋》:“气凛凛而犹在,色苍苍而未离。”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九:“予观 颜平原 书,凛凛正色,如在廊庙,直言鯁论,天威不能屈。”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三折:“灯火直下,见了你兄弟身材凛凛,相貌堂堂,教那姐姐可是怕也不怕。”《明史·齐泰黄子澄等传赞》:“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再生缘》第二二回:“皇都掛榜纳英才, 熊浩 、 芝田 上马来。壮志堂堂行色远,英风凛凛战谋偕。” 茅盾 《右第二章》:“站在这两个威风凛凛的人面前, 李先生 自己也好象变做另一个人了。”
(4).惊恐畏惧貌。《三国志·蜀志·法正传》:“初, 孙权 以妹妻 先主 ,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餘人,皆亲执刀侍立, 先主 每入,衷心常凛凛。” 宋 苏轼 《陈公弼传》:“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 元 无名氏 《连环记》第一折:“方今 汉朝 献帝 在位,被那 董卓 专权,擅作威福,生杀由己。文武百官,皆凛凛不敢正目而视。” 明 张居正 《〈张太岳集〉序》:“严大辟之刑,俾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 清 戴名世 《左忠毅公传》:“二臺省者即 光斗 、 涟 也,两人公忠一体,有所举劾,必諮而后行,权贵人皆凛凛畏之。”
(5).犹犀利。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吴氏寄夫歌》:“昔君初奏三千牘,凛凛文锋谁敢触?”  ——《漢語大詞典》
留 liú《國語辭典》

留 [ liú ]

  1. 停止。《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可疾去矣,慎毋留!」《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2. 不使离开。如:「慰留」。《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
  3. 保存、保留。如:「留余地」、「留胡子」。《墨子·非儒下》:「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4. 遗下。如:「遗留」、「祖先留下丰富的遗产。」
  5. 注意。如:「留心」、「留意」、「留神」。
高 gāo《國語辭典》

高 [ gāo ]

  1. 上下距离远的。与「低」相对。如:「山高水深」、「高楼大厦」 。
  2. 超越一般水准的、等级在上的。如:「高等教育」、「高级」、「高手」。
  3. 优良。如:「高材生」。
  4. 价格贵的。如:「高价」。
  5. 年纪老的。如:「高龄」。
  6. 声音尖锐激昂的。如:「高歌」。
  1. 物体直立时上下的长度。如:「身高」。
  2. 高的地方。如:「居高临下」、「登高望远」。
  3. 姓。如唐代有高适。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尊崇、敬重。《韩非子·五蠹》:「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
树 ( 樹 ) shù
树 [ shù ]
  1. 木本植物的通称:~木。~林。~大根深(喻势力大,根基牢固)。
  2. 种植,培育:~艺(“”,种植)。~荆棘得刺,~桃李得荫。
  3. 立,建立:~立。~敌。
  4. 量词,相当于“”、“”:一~梅花。
  5. 姓。
融雪
林逋 诗 新烟赤岸暝,融雪太湖春。  ——《分类字锦》
涓涓 juān juān
(1).细水缓流貌。《荀子·法行》:“《诗》曰:‘涓涓源水,不雝不塞。’” 宋 秦观 《游汤泉记》:“丘势坡陁,前有小涧,涓涓而流。” 明 刘基 《活水源记》:“有泉焉,其始出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叶圣陶 《倪焕之》六:“现在,小小的一个窟窿凿开了。始而涓涓地,继而滔滔地,不休不息地倾泻着。”
(2).形容血、泪、雨等不断流淌。 唐 刘言史 《苦妇词》:“气噦不发声,背头血涓涓。” 宋 周紫芝 《江城子》词之一:“思凄然,泪涓涓,且做如今,要见也无缘。”《封神演义》第三五回:“兵过五关人寂寂,将来几次血涓涓。”
(3).指细水。 汉 刘向 《说苑·敬慎》:“涓涓不壅,将成 江河 。”《后汉书·丁鸿传》:“夫坏崖破巖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於葱青。” 宋 司马光 《进五规状》:“燎原之火,生於荧荧;怀山之水,漏於涓涓。”《花月痕》第四八回:“涓涓横决,万丈狂澜。”
(4).形容清白纯洁。 汉 王充 《论衡·累害》:“将吏异好,清浊殊操;清吏增郁郁之白,举涓涓之言。”
(5).清新、明洁貌。《文选·潘岳〈射雉赋〉》:“天泱泱以垂云,泉涓涓而吐溜。” 徐爰 注:“涓涓,清新之色。” 唐 王初 《银河》诗:“歷歷素榆飘玉叶,涓涓清月湿冰轮。” 明 叶宪祖 《素梅玉蟾》第一折:“新月涓涓,夜寒江静山衔斗。” 张昭汉 《金陵秋夜梦与琼玉表妹话旧》诗:“长空叫秋雁,涓涓风露清。”  ——《漢語大詞典》
聚 jù《國語辭典》

聚 [ jù ]

  1. 集合、會合。如:「物以類聚」。《易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吳句餘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於其舊。」
  2. 堆積、蓄積。如:「聚沙成塔」。《荀子·王制》:「我今將畜積并聚之於倉廩。」《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埶。」
  3. 徵收、搜括。《論語·先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
  1. 村落。《史記·卷一·五帝本紀》:「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唐·張守節·正義:「聚,謂村落也。」漢·王襃〈僮約〉:「往來市聚,慎護姦偷。」
  2. 人群。《左傳·成公十三年》:「虔劉我邊陲,我是以有輔氏之聚。」晉·杜預·注:「聚,眾也。」
  3. 積蓄。《左傳·哀公十七年》:「楚白公之亂,陳人恃其聚而侵楚。」
小 xiǎo《國語辭典》

小 [ xiǎo ]

  1. 與「大」相對:➊ ​體積、數量、力量等方面不大的。如:「小城」、「小人物」。《荀子·勸學》:「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➋ ​ 年輕、幼稚的。如:「年紀小」、「小伙子」。《晉書·九二·文苑傳·趙至傳》:「我小,未能榮養。」➌ ​ 排行最後或地位較低的。如:「小官」、「這兩位是我二弟和小妹。」、「小妹!請你把帳單拿過來。」➍ ​對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事物的謙稱。如:「恕小民直言。」、「小的不敢!」、「小店」、「小兒」。
  1. 邪惡的人、壞人。《漢書·卷八九·循吏傳·龔遂傳》:「今大王親近群小,漸漬邪惡所習。」
  2. 小孩、年幼者。如:「一家老小」。《詩經·小雅·楚茨》:「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3. 妾。如:「嫁給人家當小的。」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五齣》:「你可知老相公年來因少男兒,常有娶小之意。」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輕視。《左傳·桓公十三年》:「將自用也,必小羅。」唐·李白〈送長沙陳太守〉詩二首之二:「莫小二千石,當安遠俗人。」
  1. 稍微。表示程度不深。如:「牛刀小試」、「不無小補」。
  1. 詞頭,表對年紀輕者的暱稱。如:「小王」、「小老弟」。
塘 táng《國語辭典》

塘 [ táng ]

  1. 堤岸,后亦用为地名。如:「堤塘」、「河塘」、「海塘」、「钱塘」、「瞿塘」。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
  2. 水池、池子。如:「水塘」、「池塘」。唐·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诗:「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
  3. 浴池。如:「洗澡塘」。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