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美好称不祥,此语端易究。

张耒宋代〕《咏双槐

花开虽可怜,采色不坚久。
譬如玩冰雪,随执随去手。
可悦则生爱,爱灭恼随后。
美好称不祥,此语端易究。
中庭两苍槐,老枿独晚秀。
残春余十日,万叶舒欲覆。
森森翠羽盖,植立分左右。
波涛起风夜,幄暮护炎昼。
其荣无可悦,衰变亦何咎。
欲攀无足玩,欲撷无足嗅。
泊兮初无情,淡也故可守。
病来捐众嗜,味道有真觏。
寄言两苍翁,请与汝此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美好不祥

美好 měi hǎo
好。《庄子·盗跖》:“今长大美好,人见而説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种瓜》:“若无茇而种瓜者,地虽美好,正得长苗直引,无多槃歧,故瓜少子。” 宋 梅尧臣 《和王仲仪楸花》:“春阳发草木,美好同一时。”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今多用于生活、前途、愿望等事物。  ——《漢語大詞典》
称 ( 稱 ) chēng/chèn/chèng
称 [ chēng ]
  1. 量轻重:~量(liáng )。
  2. 叫,叫做:自~。~呼。~帝。~臣。~兄道弟。
  3. 名号:名~。简~。~号。~谓。职~。
  4. 说:声~。~快。~病。~便。
  5. 赞扬:~道。~许。~颂。~赞。
  6. 举:~兵。~觞祝寿。
称 [ chèn ]
◎ 适合:~心。~职。相~。匀~。对~。
    称 [ chèng ]
    ◎ 同“”。
      不祥 bù xiáng
      (1).不吉利。《易·困》:“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孔颖达 疏:“祥,善也,吉也。不吉,必有凶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古 徐国 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不知为甚么心中只觉得悽惨,不捨得你别去,莫非有甚不祥?”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最近两三天就有一种不祥的兆头;天气格外闷热。”
      (2).指为不吉利的事物。《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一夜见这许多不祥,怎地得个生人来冲一冲?”
      (3).不善。《书·君奭》:“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 孔 传:“言 殷紂 其终坠厥命,以出于不善之故。”《墨子·天志中》:“且夫天下盖有不仁不祥者。”
      (4).指不善之事或不善之人。《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推原厥本,不祥自 博 。” 颜师古 注:“祥,善也。自,从也。不善之事,从 博 起也。” 汉 蔡琰 《悲愤诗》:“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不祥,指 董卓 。
      (5).死的讳称。《太平广记》卷四三七引《广异记·姚甲》:“郎君家本北人,今窜南荒,流离万里,忽有不祥,奴当扶持丧事北归。”  ——《漢語大詞典》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语 ( 語 ) yǔ/yù
      语 [ yǔ ]
      1. 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
      2. 指“谚语”或“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旗~。
      4. 说:细~。低~。
      语 [ yù ]
      1. 告诉:不以~人。
      端 duān《國語辭典》

      端 [ duān ]

      1. 事物的两头皆称为「端」。如:「尖端」、「末端」、「笔端」。《论语·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2. 事物的起始。如:「开端」、「发端」、「挑起战端」。《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3. 项目、方面。如:「鬼计多端」、「变化万端」、「举其一端」。
      4. 心思、思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5. 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通常一端约等于一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除了文若虚,每人送缎子二端。」
      6.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1. 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礼记·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1. 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
      2. 摆。如:「端架子」、「把问题都端出台面上讨论。」
      1. 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龙泉寺石井〉诗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宋·陆游〈幽事〉诗:「余年端有几?风月且婆娑。」
      2. 果真。宋·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词:「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易 yì《國語辭典》

      易 [ yì ]

      1. 簡單、不困難。如:「容易」、「得來不易」。
      2. 平和、和藹。如:「平易近人」。《詩經·小雅·何人斯》:「爾還而入,我心易也。」
      1. 交換。如:「交易」、「貿易」、「以物易物」。《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 》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 改變。如:「變易」、「易容」、「移風易俗」。《易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3. 輕視、輕慢。《左傳·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貴貨易土。」《漢書·卷八六·王嘉傳》:「二千石益輕賤,吏民慢易之。」
      4. 治理。《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1. 《易經》的簡稱。《論語·述而》:「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漢書·卷八八·儒林傳·丁寬傳》:「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為項生從者。」
      2. 姓。如春秋時代齊國有易牙。
      究 jiū《國語辭典》

      究 [ jiù ]

      1. 窮、盡。《說文解字·穴部》:「究,窮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
      2. 探尋、推求。如:「推究」、「研究」、「追根究底」。《晉書·卷三三·鄭沖傳》:「耽玩經史,遂博究儒術及百家之言。」
      3. 查詢、追問。如:「追究」、「既往不究」。唐·韓愈〈原毀〉:「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
      1. 到底、終竟。如:「終究」、「究竟」。《鏡花緣·第一三回》:「寒家在此雖住了三代,究係寄居,親友甚少。」

      究 [ ​jiū ]

      1.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