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心远门常开,足适屦可忘。

周紫芝宋代〕《次韵子绍九日杜门

晚吹悲落叶,微云淡秋阳。幽花趁佳节,绿酒生寒光。

秋物谁可人,木奴半青黄。想当持两螯,与客荐一觞。

未须落乌纱,着屐登上方。池边木芙蓉,亦足醉流芳。

醉辄遣坐客,醒复翻书囊。心远门常开,足适屦可忘。

念我安得此,用卧秋日长。衰年迫蹇嵼,病力难取勷。

昔与群少年,登山名跳梁。醉中看茱萸,尚忆故态狂。

岁月挽不留,老大徒自伤。但念拜东野,相从日寻常。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心远

心远(心遠)xīn yuǎn
(1).心情超逸;胸怀旷达。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体清心远,邈难极兮。”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闻繫》:“不独江天解空阔,地偏心远似 陶潜 。”
(2).智虑深远。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有问心远之义於 胡文定公 者,公举 上蔡 语曰:‘莫为婴儿之态,而有大人之器;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此之谓心远。”
(3).感情疏远。《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到如今当面对语,心隔千山,隔着一堵墙,咫尺不得相见,心远路非遥。”  ——《漢語大詞典》
门 ( 門 ) mén
门 [ mén ]
  1. 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儿。~口。开~见山。
  2.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
  3. 途径,诀窍:~径。~道儿。
  4.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第。~风。~婿。长(zhǎng )~长子。
  5. 事物的分类:分~别类。
  6. 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徒。
  7. 量词:一~大炮。
  8. 姓。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1.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2. 姓。如汉代有常惠。
  1.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2.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3.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1.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2.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开 ( 開 ) kāi
开 [ kāi ]
  1. 启,张,把关闭的东西打开:~启。~化。~诚布公。
  2. 分割:对~。三十二~本。
  3. 通,使通:~导。~窍。
  4. 使显露出来:~采(挖掘矿物)。~发。
  5. 扩大、发展:~扩。~拓。
  6. 发动或操纵:~动。~车。
  7. 起始:~始。~宗明义。
  8. 设置、建立:~创。~国。~设。
  9. 列举,写出:~单子。~发票。
  10. 支付:~销。~支。
  11. 沸腾,滚:~水。
  12. 举行:~运动会。
  13. 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效果:躲~。
足 zú《國語辭典》

足 [ zú ]

  1. 人体下肢的总称。亦专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称为「脚」。如:「举足」、「失足跌跤」。《说文解字·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唐·韩愈〈山石〉诗:「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2. 动物的下肢,用来奔走或爬行。如:「节足动物」、「百足之虫」。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愿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 器物下面支撑的部分。《易经·鼎卦·九四》:「鼎折足。」唐·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4. 姓。如战国时韩国有足强。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踏。《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手熊罴,足野羊。」
  2. 满足、使满足。《汉书·卷五·景帝纪》:「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
  3. 停止、止息。《老子·第二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1. 够量的、不缺乏的。如:「充足」、「心满意足」、「丰衣足食」。
  2. 富裕。如:「富足」。
  1. 整整的、完全的。如:「足足玩了一星期」、「足足乐了一天」、「在水中闷了足足有二分钟的气。」
  2. 堪、可以。如:「足供参考」、「足慰吾怀」、「足以自豪」。
  3. 值得。如:「何足挂齿」、「微不足道」。

足 [ jù ]

  1. 过分。参见「足恭 」条。
适 ( 適 ) shì/kuò《國語辭典》

适 [ guā ]

  1. 迅速。《說文解字·辵部》:「适,疾也。」

适 [ ​kuò ]

  1. (一)​之又音。
屦 ( 屨 ) jù
屦 [ jù ]
  1. 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鞋:~贱踊贵(鞋价低贱而假肢却很贵,形容社会黑暗,统治者惨无人道,滥施酷刑)。
  2. 践踏。
  3. 古同“”。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1.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2.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3.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4.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5.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2.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3.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4.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5.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6.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1.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1.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1. 美好的。如:「可人儿」。
  1.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1. 参见「可汗 」条。
忘 wàng《國語辭典》

忘 [ ​wàng ]

语音
  1. 不记得。如:「勿忘我」、「后事不忘前事之师」、「乐而忘返」、「废寝忘食」、「得意忘形」。
  2. 遗失、丧失。《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戾太子刘据传》:「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比干尽仁而遗其身。」唐·颜师古·注:「忘,亡也。吴王杀之,被以恶名,失其善称号。」《文选·陆机·叹逝赋》:「乐隤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唐·李善·注:「忘,失也。」
  3. 遗弃、舍弃。《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忘 [ ​wáng ]

读音
  1. (一)​之读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