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担汗赪贱且劳,耳边不断风骚骚。
乱山奔如涛,急水高如山。千山万水不可度,况有倚天绝地之雄关。
终南东走洛与宛,剑阁岷嶓天最远。山头日落关前晚,青烟满地黄云返。
栈中马足蹑重云,岩㡳车声行绝坂。后有舆从前建旄,孤骑席帽丝鞭操。
负担汗赪贱且劳,耳边不断风骚骚。猿鸟悲啸兕虎嗥,青枫密竹苦雾塞,仰首始露青天高。
林开地阔春陂绿,商舶渔舠牵缆续。嘉陵江水下渝州,愁听巴人《竹枝》曲。
不道曲声悲,且说含辞苦,山头十日九风雨。君王肠断为零铃,行路谁能不酸楚?
路草岩花秋复春,关山犹有未归人。丹青写尽关山怨,千古行人行不断。
将身涉险岂非愚,不及田閒藜藿饭。或言男儿桑弧蓬矢射四方,那得日在妻孥旁?
樵夫隐士同一谷,英雄贾客偕征行。士生各有志,未易相评量。
亦有进退无不可,出亦非见居非藏。苍生自待命世者,岂必栖栖求异乡?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负担(負擔)fù dān
亦作“ 负儋 ”。
(1).背负肩挑。《淮南子·氾论训》:“乃为靻蹻而超千里,肩荷负儋之勤也,而作为之楺轮建舆,驾马服牛,民以致远而不劳。”《汉书·食货志下》:“时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餽饟。”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每逢二、四、七、十的场期,乡里人负担着自己的货物到街上来贩卖。”
(2).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的谦称。《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齐侯 使 敬仲 为卿,辞曰:‘羈旅之臣,幸若获宥。及於宽政,赦其不闲於教训,而免於罪戾。弛於负担,君之惠也。所获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 宋 司马光 《为文相公许州谢上表》:“避辞公鼎,虽弛负担;违离天閽,倍深眷恋。” 清 查慎行 《肩舆》诗:“礼有扶衰病,吾今释负担。”
(3).指物质上精神上所承受的压力和担当的责任。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多一个就多一个负担, 曾霆 连中学都还没毕业。”
(4).承担;承受。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要》三:“我想我们的革命党,预备把 中国 大事负担起来的。” 丁玲 《自杀日记》:“我所负担的苦,实在是太重了。” ——《漢語大詞典》
(1).背负肩挑。《淮南子·氾论训》:“乃为靻蹻而超千里,肩荷负儋之勤也,而作为之楺轮建舆,驾马服牛,民以致远而不劳。”《汉书·食货志下》:“时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餽饟。”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每逢二、四、七、十的场期,乡里人负担着自己的货物到街上来贩卖。”
(2).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的谦称。《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齐侯 使 敬仲 为卿,辞曰:‘羈旅之臣,幸若获宥。及於宽政,赦其不闲於教训,而免於罪戾。弛於负担,君之惠也。所获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 宋 司马光 《为文相公许州谢上表》:“避辞公鼎,虽弛负担;违离天閽,倍深眷恋。” 清 查慎行 《肩舆》诗:“礼有扶衰病,吾今释负担。”
(3).指物质上精神上所承受的压力和担当的责任。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多一个就多一个负担, 曾霆 连中学都还没毕业。”
(4).承担;承受。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要》三:“我想我们的革命党,预备把 中国 大事负担起来的。” 丁玲 《自杀日记》:“我所负担的苦,实在是太重了。” ——《漢語大詞典》
汗 hàn/hán《國語辭典》
汗 [ hàn ]
名- 由动物皮肤的毛细孔所排泄出的液体。如:「冷汗」、「盗汗」、「汗流浃背」、「挥汗如雨」。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姓。如战国时楚国有汗明。
- 流汗、使出汗。《汉书·卷六四下·王襃传》:「匈喘肤汗,人极马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卿面何以汗?」
汗 [ hán ]
- 参见「[[可汗]]」条。
赪 ( 赬 ) chēng
赪 [ chēng ]
- 红色:~面(脸红)。~颜(脸红)。
贱 ( 賤 ) jiàn
贱 [ jiàn ]
- 价钱低,与“贵”相对:~卖。~价。
- 旧时指地位卑下:~民。贫~。卑~。微~。
- 谦辞,旧称与自己有关的:~姓。~躯。~内(妻子)。
- 骂人的话:~人。
- 指撒娇或不尊重、不知好歹:这孩子又和妈~。犯~。
- 轻视:“常人贵远~近,向声背实”。
且 qiě/jū《國語辭典》
且 [ qiě ]
副- 暂时。如:「你且坐著」。《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民劳,未可,且待之。」
- 将要。如:「旦暮且下」。《战国策·齐策一》:「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愬于齐。」
- 只。宋·苏轼〈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词:「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常在莫披离。」《水浒传·第六五回》:「我自要干大事,那里且报小仇。」
- 又、并。如:「老榕树既高且大。」《诗经·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况、何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且楚师老矣,何故退?」《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 尚、还。如:「尚且」、「然且不可」。《孟子·公孙丑下》:「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 抑、或者。《战国策·齐策四》:「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史记·卷四四 ·魏世家》:「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 表示同时做两件事情。如:「且歌且舞」、「且战且走」。
且 [ jū ]
名- 农历六月。《尔雅·释天》:「六月为且。」
- 用于句末,无义。《诗经·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劳 ( 勞 ) láo
劳 [ láo ]
- 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动。~力。~逸。功~(功业,成绩)。按~分配。
- 辛苦,辛勤:~苦。~顿(劳累困顿)。~瘁(劳累病苦)。~碌(事情多而辛苦)。~心。疲~。烦~。任~任怨。
- 劳动者的简称:~工(旧时指工人)。~资。
- 用力:~苦功高。勤~。徒~无功。
- 用言语或实物慰问:慰~。~军(慰劳军队)。
- 姓。
耳 ěr《國語辭典》
耳 [ ěr ]
名- 人及动物的听觉器官与平衡器官。可分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 凡器物两旁附有以便于提携的把手均称为「耳」。《易经·鼎卦·六五》:「鼎,黄耳金铉。」《史记·卷二八·封禅书》:「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惧。」
- 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 姓。如明代有耳元明。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闻、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大夫,晋重列也。今无功而受,非晋臣之意,君其耳而未之目邪?」《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孝景王皇后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
- 位于句末,表决定的意思。相当于「矣」、「了」。《史记·卷一一○·匈奴传》:「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
- 位于句末,表限制的意思。相当于「而已」、「罢了」。《论语·阳货》:「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边 ( 邊 ) biān《國語辭典》
- 「邊 」的異體字。
不断(不斷)bù duàn
(1).割不开。《韩非子·内储说下》:“援礪砥刀,利犹干将也,切肉,肉断而髮不断。”
(2).不绝;接连。《隋书·北狄传·突厥》:“重叠亲旧,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不断。” 宋 楼锷 《浣溪沙·双桧堂》词:“夏半阳乌景最长,小池不断藕花香。” 梁斌 《红旗谱》十六:“‘五月鲜儿’桃子熟了,不断地有小贩来趸。”
(3).不果决;不果断。《韩非子·有度》:“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后汉书·宦者传论》:“ 竇武 、 何进 ,位崇戚近,乘九服以嚣怨,协羣英之埶力,而以疑留不断,至於殄败。”《三国志·魏志·杨阜传》:“ 袁公 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东周列国志》第七回:“﹝ 鲁侯 ﹞乃告以让位,激成弑逆之恶,岂非优柔不断,自取其祸!” ——《漢語大詞典》
(2).不绝;接连。《隋书·北狄传·突厥》:“重叠亲旧,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不断。” 宋 楼锷 《浣溪沙·双桧堂》词:“夏半阳乌景最长,小池不断藕花香。” 梁斌 《红旗谱》十六:“‘五月鲜儿’桃子熟了,不断地有小贩来趸。”
(3).不果决;不果断。《韩非子·有度》:“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后汉书·宦者传论》:“ 竇武 、 何进 ,位崇戚近,乘九服以嚣怨,协羣英之埶力,而以疑留不断,至於殄败。”《三国志·魏志·杨阜传》:“ 袁公 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东周列国志》第七回:“﹝ 鲁侯 ﹞乃告以让位,激成弑逆之恶,岂非优柔不断,自取其祸!” ——《漢語大詞典》
风骚 fēng sāo
(1).指《诗》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宋书·谢灵运传论》:“原其飇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 唐 贾岛 《喜李馀自蜀至》诗:“往来自此过,词体近《风》《骚》。” 清 姚莹 《论诗绝句》之二:“辛苦十年摹 汉 魏 ,不知何故远《风》《骚》。”
(2).借指诗文。 唐 高适 《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 宋 苏舜钦 《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留连日日奉杯宴,殊无閒隙吟风骚。”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八:“今天到某秀才家里写几张字画,明天到某一教书馆里谈论点风骚,倒也十分有趣。”
(3).借指文采、才情。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一折:“他多管是意不平自发扬,心不遂閒缀作,十分的卖风骚,显秀丽,夸才调。我这里详句法,看挥毫。”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 唐宗 宋祖 ,稍逊风骚。”
(4).风流放荡。《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那老儿虽然风骚,到底老人家,只好虚应故事,怎能勾满其所欲?”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见王》:“我为人性格风骚,洞房中最怕寂寥。”
(5).特指女性举止轻佻。 茅盾 《动摇》一:“ 金凤姐 已经走到跟前,依旧脸上搽着雪白的铅粉,嘴唇涂得猩红,依旧乜着眼,扭着腰,十分风骚。”
(6).指风流放荡的人。 清 李渔 《怜香伴·女校》:“他出这等风致题目,一定是箇老风骚,做首肉麻的诗应付他。”
(7).犹风情。 明 陆采 《明珠记·买药》:“却恋他酒杯来往,儿女风骚。” 杨朔 《火并》:“每年元宵节,秧歌出街的时候,人们可以看见他扮着《拾玉镯》的 孙巧姣 ,或者《小上坟》的寡妇,专在女人面前卖弄风骚。”
(8).谓体态俊俏美好。 明 无心子 《金雀记·定婚》:“有貌有貌多俊俏。 陈平 説我最风骚,新大褶,皂罗袍,方巾四角带儿飘。”《红楼梦》第三回:“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9).风光,光彩。《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旗帜鼓乐,高头骏马,送入衙门到任。 寄华 此时身子如在云里雾里,好不风骚。”梨园戏《陈三五娘》第一场:“上元景,好风骚,灯如花,月如锣。” ——《漢語大詞典》
(2).借指诗文。 唐 高适 《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 宋 苏舜钦 《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留连日日奉杯宴,殊无閒隙吟风骚。”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八:“今天到某秀才家里写几张字画,明天到某一教书馆里谈论点风骚,倒也十分有趣。”
(3).借指文采、才情。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一折:“他多管是意不平自发扬,心不遂閒缀作,十分的卖风骚,显秀丽,夸才调。我这里详句法,看挥毫。”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 唐宗 宋祖 ,稍逊风骚。”
(4).风流放荡。《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那老儿虽然风骚,到底老人家,只好虚应故事,怎能勾满其所欲?”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见王》:“我为人性格风骚,洞房中最怕寂寥。”
(5).特指女性举止轻佻。 茅盾 《动摇》一:“ 金凤姐 已经走到跟前,依旧脸上搽着雪白的铅粉,嘴唇涂得猩红,依旧乜着眼,扭着腰,十分风骚。”
(6).指风流放荡的人。 清 李渔 《怜香伴·女校》:“他出这等风致题目,一定是箇老风骚,做首肉麻的诗应付他。”
(7).犹风情。 明 陆采 《明珠记·买药》:“却恋他酒杯来往,儿女风骚。” 杨朔 《火并》:“每年元宵节,秧歌出街的时候,人们可以看见他扮着《拾玉镯》的 孙巧姣 ,或者《小上坟》的寡妇,专在女人面前卖弄风骚。”
(8).谓体态俊俏美好。 明 无心子 《金雀记·定婚》:“有貌有貌多俊俏。 陈平 説我最风骚,新大褶,皂罗袍,方巾四角带儿飘。”《红楼梦》第三回:“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9).风光,光彩。《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旗帜鼓乐,高头骏马,送入衙门到任。 寄华 此时身子如在云里雾里,好不风骚。”梨园戏《陈三五娘》第一场:“上元景,好风骚,灯如花,月如锣。” ——《漢語大詞典》
骚 ( 騷 ) sāo/sǎo
骚 [ sāo ]
- 动乱,扰乱,不安定:~乱。~扰。~动。
- 忧愁:“离~者,犹离忧也。”
- 指中国屈原的《离骚》,后泛指诗文:~体。~人。~客。风~(❶指《诗经》和《离骚》,代指古代诗歌或文化;❷指妇女举止轻佻)。
- 举止轻佻,作风下流:~货。
- 同“臊”(sāo ㄙㄠ)。
- 古通“扫”,尽其所有,扫数出动:“大王宜~淮南之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