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国家习武本教战,尔辈何得干戎行。

蒋业晋清代〕《从将军围猎南山口归纪其事

北庭之北南山长,山围左右皆降羌。其俗剽悍错杂处,非示杀伐多披猖。

圣朝拓地二万里,酋长率服俱来王。控弦士马半耕凿,戊己校尉停边防。

寓兵于畋作军政,春蒐秋狝威遐荒。将军昨岁除天狼,简命秉钺来堂堂。

充国之谋定远略,揆文奋武昭龙骧。轮台九月气肃杀,乘时出猎山之冈。

八旗军士共结束,帜分赤白青玄黄。步伐止齐听使令,或应翼布或箕张。

雕弓入手鸣霹雳,骄马脱辔驰风樯。元戎腰横大羽箭,挽强作气吞黄獐。

耳后生风鼻出火,穿林跳涧捕逃亡。翩翩公子锦衣郎,人马俊逸不可当。

番回健儿铁裲裆,呼鹰放犬争趋啮。射麋丽龟取狐貉,恍同效须提壶浆。

合围阴山山欲动,远近震慑军威扬。队中不整即鞭责,几经申令逾三章。

国家习武本教战,尔辈何得干戎行。鲰生此日欣寓目,骖乘还许同翱翔。

登俎登器有典制,选时选地宜周详。《长杨》赋猎夙昔志,空山驻马殊徬徨。

将军罢围归虎帐,雄心对酒慨以慷。为言此地礼废久,须教有勇还知方。

风霜敢惜边境苦,兵甲自耀天庭光。夜深寒气入帷幄,起视山月烟苍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国家习武本教何得干戎

国家(國家)guó jiā
(1).统治阶级实行阶级压迫和实施统治的组织。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也以国家为国的通称。《易·繫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赵岐 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也。” 唐 柳宗元 《封建论》:“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2).公家;朝廷。《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国家 至道 三年,詔书亲郊圜丘,以 太祖 、 太宗 并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国家营建之事,董其役,御前所用铜锡木铁之器日取给焉。”
(3).犹言“官家”。指皇帝。《东观汉记·祭遵传》:“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晋书·陶侃传》:“国家年小,不出胸怀。”
(4).诸侯卿大夫所受封地上的城邑。《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郑玄 注:“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
(5).京城,首都。《后汉书·朱儁传》:“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  ——《漢語大詞典》
习武(習武)xí wǔ
练习武事;练习武艺。《诗·秦风·驷驖序》 唐 孔颖达 疏:“诸侯之君,乃得顺时游田,治兵习武,取禽祭庙。” 茅盾 《子夜》一:“如果不是二十五年前习武骑马跌伤了腿……那么现在 吴老太爷 也许不至于整天捧着《太上感应篇》罢?”  ——《漢語大詞典》
本教 běn jiào
(1).谓农事。《韩非子·亡徵》:“主多怒而好用兵,简本教而轻战攻者,可亡也。” 陈奇猷 集释:“简本教,谓废农事也。”
(2).根本性的教育。《吕氏春秋·孝行》:“夫孝,三皇五帝之本教,而事之纪也。”
(3).藏族地区固有的宗教,崇奉鬼神和自然物,尚巫术。佛教传入前,在 吐蕃 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八世纪后势力逐渐衰微。在与佛教的长期相互斗争中,吸收佛教的部分教义,逐渐形成类似喇嘛教的一个教派。藏语称“本波”。也叫“钵教”、“笨教”,俗称“黑教”。  ——《漢語大詞典》
战 ( 戰 ) zhàn
战 [ zhàn ]
  1. 打仗:~争。~机。~绩。~略。~术。~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
  2. 泛指争斗,比高下:论~。争~。
  3. 发抖:~抖。寒~。胆~心惊。
  4. 姓。
尔 ( 爾 ) ěr
尔 [ ěr ]
  1. 你,你的:~父。~辈。~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曹(你们这些人)。~虞我诈。
  2. 如此:偶~。不过~~。
  3. 那,其(指时间):~时。~后。
  4. 而已,罢了(亦作“”):“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5. 词尾,相当于“”、“”:卓~。率~(轻易地)。
辈 ( 輩 ) bèi
辈 [ bèi ]
  1. 家族的世代,泛指人际的一种先后次第:~分。先~。长(zhǎng )~。后~。晚~。前~。
  2. 等,类(指人):吾~。尔~。~出。无能之~。
  3. 人活着的时间,毕生:我这一~子。
  4. 车百辆,亦指分行列的车。
何得 hé de
怎能;怎会。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在上何得不骄?持满何得不溢?” 唐 杜甫 《最能行》:“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 屈原 宅?” 明 胡应麟 《诗薮外编·周汉》:“四人东南西北,原非同气弟昆,何得悬合若此?”  ——《漢語大詞典》
干戎 gān róng
犹兵戎。通称兵器、军队。泛指征伐或战争。 唐 周朴 《边思》诗:“年高来远戍,白首罢干戎。”  ——《漢語大詞典》
行 háng/xíng《國語辭典》

行 [ xíng ]

  1.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难行」、「锦衣夜行」。《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唐·王维〈终南别业〉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 往。《诗经·秦风·无衣》:「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唐·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 韵〉:「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3. 移动、流动。如:「运行」。《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杜甫〈梦李白〉诗二首之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4. 流通。如:「流行」、「风行一时」、「通行全国」、「发行报刊」。《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5. 做、从事。如:「行医」、「行善」。《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
  6. 实施。《易经·系辞上》:「推而行之谓之通。」唐·孔颖达·正义:「因推此以可变而施行之,谓之通也。」
  7. 经历。《聊斋志异·卷二·侠女》:「行年二十有五,伉俪犹虚。」
  8. 可以。如:「行不行?」、「行!放手去做吧!」、「做事只要尽心尽力就行了。」
  1. 道路。《诗经·小雅·小弁》:「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2. 行书的简称。如:「行草」、「行楷」。
  3. 一种乐府和古诗的体裁。如:〈短歌行〉、〈琵琶行〉、〈饮马长城窟行〉。
  4. 量词。计算酌酒奉客的单位。汉·扬雄《法言·修身》:「宾主百拜,而酒三行。」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
  5. 姓。如汉代有行宏。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能干、干练。如:「你真行。」、「他在这方面行得很。」
  1. 不久、将要。如:「行将就木」。唐·元稹〈遣悲怀〉诗三首之二:「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1. 且。《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文选·曹丕·与吴质书》:「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行 [ háng ]

  1. 行列。直列为行,横排为列。《左传·成公二年》:「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2. 兄弟姐妹长幼的次序。如:「排行老三。」
  3. 量词。计算成排东西的单位。如:「一行树」、「一目十行」。唐·杜甫〈绝句〉四首之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 营业交易的机构。如:「银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库」。
  5. 职业。如:「各行各业」、「行行出状元」、「三句话不离本行」。
  6. 表处所,用于人称之后。宋·周邦彦〈风流子·新绿小池塘〉词:「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水浒传·第一四回》:「你这等贼心贼肝,我行须使不得!」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行 [ xìng ]

  1. 行为举止。如:「品行」、「操行」、「兽行」、「德行」。《论语·公冶长》:「听其言而观其行。」

行 [ hàng ]

  1. 参见「行行」、「树行子」等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