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质疑(質疑)zhì yí
谓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管子·七臣七主》:“芒主通人情以质疑,故臣下无信,尽自治其事。”《南史·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明史·文苑传四·焦竑》:“从督学御史 耿定向 学,復质疑於 罗汝芳 。” 朱光潜 《克罗齐哲学述评》第七章:“现在所要说的只是个人读 克罗齐 所遇到的一些疑难,分条陈述,聊当质疑。” ——《漢語大詞典》
问道(問道)wèn dào
(1).请教道理、道术。《晏子春秋·问上十一》:“臣闻问道者更正,闻道者更容。”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盖闻帝之元储,必入太学,承师问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睢水》:“ 先 ( 寇先 )好钓,居 睢水 旁, 宋景公 问道不告,杀之。” 北周 庾信 《贺传位于皇太子表》:“皇帝邈然 姑射 ,正当乘云驭龙,问道 崆峒 。”
(2).犹问路。《二刻拍案惊奇》卷三:“﹝翰林﹞结束整齐,一直问道 徐 家来。”
(3).问,询问。道,语助词。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二折:“俺孩儿未经满月,蚤问道我十数遭,今日个浪包娄到公庭混赖着。” ——《漢語大詞典》
(2).犹问路。《二刻拍案惊奇》卷三:“﹝翰林﹞结束整齐,一直问道 徐 家来。”
(3).问,询问。道,语助词。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二折:“俺孩儿未经满月,蚤问道我十数遭,今日个浪包娄到公庭混赖着。” ——《漢語大詞典》
无敢(無敢)wú gǎn
不敢。《书·费誓》:“无敢寇攘,踰垣墙,窃马牛,诱臣妾。”《后汉书·应劭传》:“边将恐怖,畏其反叛,辞谢抚顺,无敢拒违。”《宋史·忠义传一·赵师旦》:“弃物道上,人无敢取。” ——《漢語大詞典》
变 ( 變 ) biàn
变 [ biàn ]
- 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变化;改变:情况~了。~了样。
- 变成:沙漠~良田。后进~先进。
- 使改变:~废为宝。
- 能变化的;已变化的:~数。~态。
- 变卖:~产。
- 变通:通权达~。
- 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事~。政~。
- 指变文:目连~。
- 姓。
当世(當世)dāng shì
(1).当政;执政。《左传·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莫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 孔颖达 疏:“不当世,谓不得在位为国君也。” 唐 孟浩然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 长安 道。”
(2).指当权者;执政者。《东观汉记·冯石传》:“能取悦当世,为 安帝 所宠。”《南史·傅縡传》:“ 縡 虽强直有才,而毒恶傲慢,为当世所疾。” 清 侯方域 《贾生传》:“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干謁当世,举茂才第一。”
(3).用世;治世。《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 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诸生迺皆喜曰:‘ 叔孙生 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晋书·桓伊传》:“父 景 ,有当世才干。” 宋 叶适 《送卢日新序》:“ 汉东 卢日新 ,资豪举,家故边敌,由是少有当世之志。” 清 侯方域 《书〈吴延仲集〉后》:“其诗出《风》入《雅》,如《感秋》、《射潮》诸篇,皆深壮,有当世之志。”
(4).谓与当代人相匹敌。《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
(1).当代;现世。《楚辞·九辩》:“当世岂无騏驥兮,诚莫之能善御。” 汉 桓宽 《盐铁论·结和》:“故手足之勤,腹肠之养也;当世之务,后世之利也。” 元 李翀 《日闻录》:“上世用戮,而民不犯;当世用刑,而民不从。” 郭小川 《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你的功业,早已威震当世。”
(2).指当代人。《史记·游侠列传序》:“及若 季次 、 原宪 ,閭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金 元好问 《顺天府营建记》:“光大震耀,当世莫及。” 张篁溪 《苏报案实录》:“ 行严 就任第一日,首撰《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一文,以耸动当世观听。”
(3).谓随顺世俗。《汉书·韩安国传》:“ 安国 为人多大略,知足以当世取舍,而出於忠厚。” 王先谦 补注:“明於趋避,所言所行当世俗意也。当音丁浪反。” ——《漢語大詞典》
(2).指当权者;执政者。《东观汉记·冯石传》:“能取悦当世,为 安帝 所宠。”《南史·傅縡传》:“ 縡 虽强直有才,而毒恶傲慢,为当世所疾。” 清 侯方域 《贾生传》:“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干謁当世,举茂才第一。”
(3).用世;治世。《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 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诸生迺皆喜曰:‘ 叔孙生 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晋书·桓伊传》:“父 景 ,有当世才干。” 宋 叶适 《送卢日新序》:“ 汉东 卢日新 ,资豪举,家故边敌,由是少有当世之志。” 清 侯方域 《书〈吴延仲集〉后》:“其诗出《风》入《雅》,如《感秋》、《射潮》诸篇,皆深壮,有当世之志。”
(4).谓与当代人相匹敌。《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
(1).当代;现世。《楚辞·九辩》:“当世岂无騏驥兮,诚莫之能善御。” 汉 桓宽 《盐铁论·结和》:“故手足之勤,腹肠之养也;当世之务,后世之利也。” 元 李翀 《日闻录》:“上世用戮,而民不犯;当世用刑,而民不从。” 郭小川 《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你的功业,早已威震当世。”
(2).指当代人。《史记·游侠列传序》:“及若 季次 、 原宪 ,閭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金 元好问 《顺天府营建记》:“光大震耀,当世莫及。” 张篁溪 《苏报案实录》:“ 行严 就任第一日,首撰《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一文,以耸动当世观听。”
(3).谓随顺世俗。《汉书·韩安国传》:“ 安国 为人多大略,知足以当世取舍,而出於忠厚。” 王先谦 补注:“明於趋避,所言所行当世俗意也。当音丁浪反。” ——《漢語大詞典》
始 shǐ《國語辭典》
始 [ shǐ ]
名- 起点、开端。如:「周而复始」、「自始至终」。《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 方才、然后。如:「始告完成」、「始见成效」。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尝、曾。《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宋·王禹偁〈答张扶书〉:「吾观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难道也。」
- 最初、当初。《左传·庄公十一年》:「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始 [ shì ]
副- (一)1.2.之又音。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师 ( 師 ) shī
师 [ shī ]
- 教人的人:老~。导~。~傅。~生。~徒。~德。良~益友。好(hào )为人~。
-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医~。技~。
- 效法:~法古人。
- 榜样:~范。
-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母。~兄。~弟。~妹。
-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禅~。
- 军队:会~。出~。
-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长。~座。
- 一国的首都:京~。
- 姓。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生 shēng《國語辭典》
生 [ shēng ]
動-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 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 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 生命。如:「輕生」、「餘生」。
- 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 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 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 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 戲劇裡的腳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 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 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