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牢落岁暮心,非君谁与宣。

张耒宋代〕《秋日晨与寄楚望

夜雨霁清晓,浮云散凉川。
幽人理青发,汲彼石井泉。
焚香展素帙,持珠讽妙言。
晨晖淡悠扬,秋霞丽绀天。
萎花开露余,孤叶零风前。
感此芳节晚,长啸心悠然。
倾觞散滞念,粲菊留华年。
牢落岁暮心,非君谁与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牢落岁暮

牢落 láo luò
(1).犹寥落。稀疏零落貌;零落荒芜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牢落陆离,烂熳远迁。” 李善 注:“牢落陆离,羣奔走也。牢落,犹辽落也。” 晋 左思 《魏都赋》:“ 伊 洛 榛旷, 崤 函 荒芜, 临菑 牢落, 鄢 郢 丘墟。” 唐 韩愈 《天星送杨凝郎中贺正》诗:“天星牢落鸡喔咿,僕夫起餐车载脂。” 唐 罗邺 《仆射陂晚望》诗:“田园牢落东归晚,道路辛勤北去长。” 清 李重华 《拟魏武帝纪行》:“ 秦 原莽牢落,空舍无炊烟。”
(2).孤寂;无聊。 晋 陆机 《文赋》:“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 唐 张九龄 《自彭蠡湖初入江》诗:“牢落谁相顾,逶迤日自愁;更将心问影,於役復何求?”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序》:“出京南来,避地 江 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三折:“ 乐天 久居江乡,牢落殊甚,下官常切怀抱。” 清 陈学洙 《与缪天自夜话》诗:“牢落萧斋病后身,灯前款款话相亲。”  ——《漢語大詞典》
岁暮(歲暮)suì mù
(1).岁末,一年将终时。 汉 淮南小山 《招隐士》:“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坐隅。”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明史·彭韶传》:“岁暮者,天道之终。”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岁暮了。一天,他因为喝了过量的酒,伏在炕上哭起来。”
(2).喻人的晚年。《汉书·刘向传》:“今 堪 年衰岁暮,恐不得自信。”《文选·左思〈杂诗〉》:“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吕向 注:“岁暮,谓衰暮之年也。” 宋 梅尧臣 《答宣阗司理》诗:“岁暮 宣参军 ,辞如 鲍昭逸 。”  ——《漢語大詞典》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1.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2.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3.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4.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5.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6.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7.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8.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1.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2.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1.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2.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3.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1.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1.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2.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1.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宣 xuān《國語辭典》

宣 [ xuān ]

  1. 散播、发扬。如:「宣传」。《书经·皋陶谟》:「日宣三德。」唐·柳宗元〈斩曲几文〉:「谄谀宜惕,正直宜宣。」
  2. 发散、疏通。如:「宣泄怨气」。《左传·昭公元年》:「宣汾、洮,障大泽。」
  3. 表达、说明。如:「心照不宣」。《国语·周语上》:「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宋·苏轼〈贺蒋发运启〉:「忽移书之见及,欣感之幸,笔舌难宣。」
  4. 知道、明白。《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民未知信,未宣其用。」
  5. 以君王的命令传召臣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镜花缘·第四回》:「刚才奴婢已向各花宣过圣意。」
  1. 遍。《管子·小匡》:「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焕炳照曜,靡不宣臻。」
  1. 姓。如明代有宣仲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