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疏拙 shū zhuō
亦作“疎拙”。
(1).粗疏笨拙;粗略拙劣。《韩非子·难四》:“事以微巧成,以疏拙败。” 唐 成玄英 《〈庄子〉序》:“依 子玄 所注三十篇,輒为疏解,总三十卷。虽復词情疏拙,亦颇有心跡指归。” 金 王若虚 《文辨一》:“ 迁 文虽奇,疎拙亦多,不必皆可取也。” 王统照 《〈短篇小说选集〉序言》:“对社会生活的经历与认识的浮浅,思想的薄弱,想像力的欠缺,文词的疏拙,在这里不必一一具述。”
(2).懒散笨拙。 唐 罗隐 《寄许融》诗:“多病仍疏拙,唯君与我同。” 宋 苏舜钦 《维舟野步呈子履》诗:“古人负才业,未必为世用;吾儕性疎拙,摈弃安足痛。” 明 刘基 《谢恩表》:“臣 基 一介愚庸,生长南裔,疎拙无似。” ——《漢語大詞典》
(1).粗疏笨拙;粗略拙劣。《韩非子·难四》:“事以微巧成,以疏拙败。” 唐 成玄英 《〈庄子〉序》:“依 子玄 所注三十篇,輒为疏解,总三十卷。虽復词情疏拙,亦颇有心跡指归。” 金 王若虚 《文辨一》:“ 迁 文虽奇,疎拙亦多,不必皆可取也。” 王统照 《〈短篇小说选集〉序言》:“对社会生活的经历与认识的浮浅,思想的薄弱,想像力的欠缺,文词的疏拙,在这里不必一一具述。”
(2).懒散笨拙。 唐 罗隐 《寄许融》诗:“多病仍疏拙,唯君与我同。” 宋 苏舜钦 《维舟野步呈子履》诗:“古人负才业,未必为世用;吾儕性疎拙,摈弃安足痛。” 明 刘基 《谢恩表》:“臣 基 一介愚庸,生长南裔,疎拙无似。” ——《漢語大詞典》
功名 gōng míng
(1).功业和名声。《庄子·山木》:“削迹损势,不为功名。” 成玄英 疏:“削除圣迹,损弃权势,岂存情於功绩,以留意於名誉!”《史记·管晏列传》:“吾幽囚受辱, 鲍叔 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宋 岳飞 《满江红》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续范亭 《莫干山》诗:“寳剑不存池水沸,三十功名赋等闲。”
(2).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不以功名为念,五经三史何曾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 巴金 《家》十三:“他从前怎样苦学出身,得到功名,做了多年的官。” ——《漢語大詞典》
(2).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不以功名为念,五经三史何曾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 巴金 《家》十三:“他从前怎样苦学出身,得到功名,做了多年的官。” ——《漢語大詞典》
甘 gān《國語辭典》
甘 [ gān ]
形- 甜美的。如:「味香甘甜」。《庄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清·洪升《长生殿·第一五出》:「海南荔子味尤甘,杨娘娘偏喜啖。」
- 美好。《诗经·小雅·甫田》:「以祁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左传·昭公十一年》:「币重而言甘,诱我也。」
- 美味的食物。《孟子·梁惠王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晋·陶渊明〈有会而作诗〉:「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 姓。如秦代有甘茂。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顺遂。《左传·庄公九年》:「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
- 乐意、情愿、自愿。如:「甘愿」、「甘拜下风」、「自甘堕落」。《诗经·齐风·鸡鸣》:「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阔略(闊略)kuò lüè
(1).宽恕;宽容。《汉书·王嘉传》:“人情不能不有过差,宜可阔略,令尽力者有所劝。” 颜师古 注:“当宽恕其小罪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苟令性不邪恶,志有陈力,便可奬就,骋其所任。若於小小宜适,私行不足,皆宜阔略,不足缕责。”《金史·完颜匡传》:“称臣割地尚且阔略,区区小节何足深较。”
(2).宽简;简省。《汉书·王莽传上》:“愿陛下爱精休神,阔略思虑。” 颜师古 注:“阔,宽也。略,简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安有累德述尊,而阔略四句乎!” 詹鍈 义证:“阔略,疏略。”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此皆文如阔略,而语实周赡。故览之者初疑其易,而为之者方觉其难。”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二:“《明史》 成祖 追 阿鲁台 至 捕鱼儿海 ……此追寇漠北,故阔略不详。”
(3).粗疏;不讲究。 汉 王充 《论衡·实知》:“众人阔略,寡所意识。” 宋 苏轼 《与人书》之四:“某疲病加乏,使令輙用手启通问。恃公雅度阔略细谨耳,然亦皇恐不可言也。” 清 顾炎武 《哭顾推官》诗:“君才本恢宏,阔略人事细。”
(4).疏放,不拘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练才洞鉴,剖字钻响;疎识阔略,随音所遇。” 宋 欧阳修 《论葛仲古等不当减法札子》:“或其本性阔略,偶不检点,误用於私家,原其本情,亦可轻恕。”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张飞》:“ 超 ( 马超 )见 先主 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礼,与 先主 言,常呼字。”
(5).空乏缺略。 明 李东阳 《山阴陈氏祠堂记》:“盖其家生产阔略,而祭祀之礼未尝少闕。” ——《漢語大詞典》
(2).宽简;简省。《汉书·王莽传上》:“愿陛下爱精休神,阔略思虑。” 颜师古 注:“阔,宽也。略,简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安有累德述尊,而阔略四句乎!” 詹鍈 义证:“阔略,疏略。”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此皆文如阔略,而语实周赡。故览之者初疑其易,而为之者方觉其难。”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二:“《明史》 成祖 追 阿鲁台 至 捕鱼儿海 ……此追寇漠北,故阔略不详。”
(3).粗疏;不讲究。 汉 王充 《论衡·实知》:“众人阔略,寡所意识。” 宋 苏轼 《与人书》之四:“某疲病加乏,使令輙用手启通问。恃公雅度阔略细谨耳,然亦皇恐不可言也。” 清 顾炎武 《哭顾推官》诗:“君才本恢宏,阔略人事细。”
(4).疏放,不拘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练才洞鉴,剖字钻响;疎识阔略,随音所遇。” 宋 欧阳修 《论葛仲古等不当减法札子》:“或其本性阔略,偶不检点,误用於私家,原其本情,亦可轻恕。”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张飞》:“ 超 ( 马超 )见 先主 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礼,与 先主 言,常呼字。”
(5).空乏缺略。 明 李东阳 《山阴陈氏祠堂记》:“盖其家生产阔略,而祭祀之礼未尝少闕。” ——《漢語大詞典》
飘零(飄零)piāo líng
(1).指轻柔物随风自空中降落。 汉 司马相如 《美人赋》:“流风惨冽,素雪飘零。” 宋 王安石 《残菊》诗:“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清 李渔 《风筝误·巅末》:“才士 韩生 ,偶向风筝题句,线断飘零,巧被佳人拾著。”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二:“风雨飘零,心神不宁,骨节疼痛,都足以引起他们剧烈的忿怒!”
(2).飘泊流落。 唐 杜甫 《衡州送李大夫七丈赴广州》诗:“王孙丈人行,垂老见飘零。” 清 李渔 《怜香伴·女校》:“既无父母又未曾出嫁,飘零异国,何以为情?”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故园南望渺鸿鱼, 京洛 飘零感岁除。”
(3).散失。《北史·儒林传下·刘炫》:“故友飘零,门徒雨散。” 唐 孟郊 《老恨》诗:“无子抄文字,老吟多飘零。”
(4).凋谢;凋零。 唐 卢照邻 《曲池荷》诗:“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金 元好问 《杏花杂诗》之六:“眼看桃李飘零尽,更拣繁枝插帽簷。” 刘大白 《西风》诗:“把昨夜吹过去的西风,给追回来,请它看一看,这飘零得憔悴可怜的黄叶!”
(5).衰败貌;破败貌。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一折:“争奈家业飘零,无升合之粟。”《水浒传》第六四回:“杀的 李成 、 闻达 金盔倒纳,衣甲飘零,退入城中,闭门不出。” ——《漢語大詞典》
(2).飘泊流落。 唐 杜甫 《衡州送李大夫七丈赴广州》诗:“王孙丈人行,垂老见飘零。” 清 李渔 《怜香伴·女校》:“既无父母又未曾出嫁,飘零异国,何以为情?”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故园南望渺鸿鱼, 京洛 飘零感岁除。”
(3).散失。《北史·儒林传下·刘炫》:“故友飘零,门徒雨散。” 唐 孟郊 《老恨》诗:“无子抄文字,老吟多飘零。”
(4).凋谢;凋零。 唐 卢照邻 《曲池荷》诗:“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金 元好问 《杏花杂诗》之六:“眼看桃李飘零尽,更拣繁枝插帽簷。” 刘大白 《西风》诗:“把昨夜吹过去的西风,给追回来,请它看一看,这飘零得憔悴可怜的黄叶!”
(5).衰败貌;破败貌。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一折:“争奈家业飘零,无升合之粟。”《水浒传》第六四回:“杀的 李成 、 闻达 金盔倒纳,衣甲飘零,退入城中,闭门不出。” ——《漢語大詞典》
踪迹(蹤蹟)zōng jì
亦作“ 踪跡 ”。亦作“ 踪蹟 ”。亦作“踪蹟”。亦作“踪跡”。
(1).脚印;足迹。 汉 焦赣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郭 氏之虚。不见踪跡,使伯心忧。” 前蜀 韦庄 《虎迹》诗:“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跡渐成群。” 宋 苏轼 《蔡州道上遇雪》诗之二:“踪跡尚可寻,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踪跡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
(2).行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跡连王,王使人候伺 汉 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 唐 牟融 《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 季子 金,半生踪跡任浮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犹冀父母尚在人间,随在探访,而终无踪蹟矣。” 清 李渔 《慎鸾交·首奸》:“凡有踪蹟可疑及阴行魘魅者,即是奸党。”《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访 重耳 踪跡,知其在 楚 ,已数月矣。”
(3).事物所遗留的痕迹。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又检温鐺中犹如常酒气,瓦盆中被水汤无气,都不见药踪迹,竟不测何所因託。”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鬼》:“寻之数日,果见有枯井踪跡。掘之,得所弃尸。”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夫地处要荒,开化稍后,君臣既立,而酋长时代之遗语,踪迹未亡,则其名号,又多错杂。”
(4).前人的遗迹。多指操行、学术、书画而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不师古之踪跡,犹蒙被而卧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凡字之为体,缓不如紧,润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轻。考古人踪跡,其言不妄也。” 明 唐顺之 《与李少卿中麓书》:“ 会稽 禹穴 之间, 龙门 太史踪迹所在,兄倘亦有意乎?”
(5).交往;来往。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交游踪跡诡祕,莫有知其端者。”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臣与 修 踪跡素疎, 修 之待臣亦薄。” 清 恽敬 《答蒋如松书》:“今又三易寒暑矣,与足下踪跡不可谓不疏。”
(6).行动;行为。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三出:“后来又有一箇光棍,叫做 昌多心 ,説这箇小印记儿,入他罪不得,他既有这样踪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文明小史》第十六回:“当下师徒五个人,因见这两人踪跡奇怪,或者是甚么新学朋友,不可当面错过,於是仍旧坐下,查看他们的行动。” 茅盾 《昙》五:“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踪迹;她实在不愿意见他。”
(7).指起居、供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开赵埋铭》:“观 赵 生平,不愧为忠义奇杰之士,且踪跡在吾 吴 最久。”
(8).来历;出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遂携至家,拜母。母疑其踪跡,俾子遣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邬生艳遇》:“﹝丽人﹞笑曰:‘郎志在美妇,妾志在情郎,偶听高吟,知情之所钟,故冒嫌学私奔之 红拂 ,郎何必嘵嘵询踪跡。’”
(9).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史记·孟尝君列传》:“ 湣王 乃惊,而踪跡验问, 孟尝君 果无反谋。” 明 方孝孺 《大司农张公行状》:“妖寇有败而微服行乞民间者,后就擒,吏踪跡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论诛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妇养育之恩,使人踪蹟之。其妇尚在,年七十餘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恐为 许 兵踪跡,故又买舟南来。” 郭沫若 《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 李悝 、 吴起 、 商鞅 都出于儒家的 子夏 ,是所谓 子夏氏 之儒; 慎到 和 申不害 是属于 黄 老 学派。”
亦作“踪跡”。 见“ 踪迹 ”。
亦作“踪蹟”。 见“ 踪迹 ”。 ——《漢語大詞典》
(1).脚印;足迹。 汉 焦赣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郭 氏之虚。不见踪跡,使伯心忧。” 前蜀 韦庄 《虎迹》诗:“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跡渐成群。” 宋 苏轼 《蔡州道上遇雪》诗之二:“踪跡尚可寻,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踪跡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说发觉后,如何领着众人追寻,不见踪迹。”
(2).行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跡连王,王使人候伺 汉 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 唐 牟融 《赠欧阳詹》诗:“为客囊无 季子 金,半生踪跡任浮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犹冀父母尚在人间,随在探访,而终无踪蹟矣。” 清 李渔 《慎鸾交·首奸》:“凡有踪蹟可疑及阴行魘魅者,即是奸党。”《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访 重耳 踪跡,知其在 楚 ,已数月矣。”
(3).事物所遗留的痕迹。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又检温鐺中犹如常酒气,瓦盆中被水汤无气,都不见药踪迹,竟不测何所因託。”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鬼》:“寻之数日,果见有枯井踪跡。掘之,得所弃尸。”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夫地处要荒,开化稍后,君臣既立,而酋长时代之遗语,踪迹未亡,则其名号,又多错杂。”
(4).前人的遗迹。多指操行、学术、书画而言。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不师古之踪跡,犹蒙被而卧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凡字之为体,缓不如紧,润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轻。考古人踪跡,其言不妄也。” 明 唐顺之 《与李少卿中麓书》:“ 会稽 禹穴 之间, 龙门 太史踪迹所在,兄倘亦有意乎?”
(5).交往;来往。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交游踪跡诡祕,莫有知其端者。”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臣与 修 踪跡素疎, 修 之待臣亦薄。” 清 恽敬 《答蒋如松书》:“今又三易寒暑矣,与足下踪跡不可谓不疏。”
(6).行动;行为。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三出:“后来又有一箇光棍,叫做 昌多心 ,説这箇小印记儿,入他罪不得,他既有这样踪跡,就好改做大的出首。”《文明小史》第十六回:“当下师徒五个人,因见这两人踪跡奇怪,或者是甚么新学朋友,不可当面错过,於是仍旧坐下,查看他们的行动。” 茅盾 《昙》五:“父亲近来的行动在她这面没有好的印象,而且父亲近来又常常查问她的踪迹;她实在不愿意见他。”
(7).指起居、供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开赵埋铭》:“观 赵 生平,不愧为忠义奇杰之士,且踪跡在吾 吴 最久。”
(8).来历;出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遂携至家,拜母。母疑其踪跡,俾子遣之。”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邬生艳遇》:“﹝丽人﹞笑曰:‘郎志在美妇,妾志在情郎,偶听高吟,知情之所钟,故冒嫌学私奔之 红拂 ,郎何必嘵嘵询踪跡。’”
(9).按行踪影迹追查、追寻。《史记·孟尝君列传》:“ 湣王 乃惊,而踪跡验问, 孟尝君 果无反谋。” 明 方孝孺 《大司农张公行状》:“妖寇有败而微服行乞民间者,后就擒,吏踪跡其宿食,逆旅家皆欲论诛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命中缺水》:“侍郎忽念此妇养育之恩,使人踪蹟之。其妇尚在,年七十餘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恐为 许 兵踪跡,故又买舟南来。” 郭沫若 《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 李悝 、 吴起 、 商鞅 都出于儒家的 子夏 ,是所谓 子夏氏 之儒; 慎到 和 申不害 是属于 黄 老 学派。”
亦作“踪跡”。 见“ 踪迹 ”。
亦作“踪蹟”。 见“ 踪迹 ”。 ——《漢語大詞典》
但 dàn《國語辭典》
但 [ dàn ]
副- 仅、只。如:「但愿如此」。唐·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 林间。」唐·李商隐〈无题〉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只要。唐·王昌龄〈出塞〉诗二首之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 只有、唯有。宋·苏轼〈行香子·一叶舟轻〉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 凡、所有。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则见脂粉馨香,环佩丁当,藕丝嫩新织仙裳,但风流都在他身上。」
- 尽管。如:「但说无妨」。
- 不过、可是。如:「你虽然聪明,但也要努力才能成功。」
- 姓。如汉代有但钦。
悲叹(悲歎)bēi tàn
亦作“ 悲嘆 ”。 悲伤叹息。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四》:“上召见 向 ,悲叹谓曰:‘君且休矣,吾将思之。’” 三国 魏 曹植 《七哀诗》:“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餘哀。” 晋 陆云 《与陆典书书》之二:“念亲各尔分析,情感復结,悲嘆而已!”《百喻经·二鸽喻》:“悔之於后,竟何所及,后惟悲嘆。” 唐 杜甫 《逃难》:“妻孥復随我,回首共悲叹。”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书》之一:“每一念之,仰屋悲叹,不知涕泗之交颐也。”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殊不知道一切都如梦呓,到而今枉然多此悲叹!”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