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淮阳三月桃李时,街头时有卖花儿。

张耒宋代〕《二月十五日

春风扬尘春日白,衡门向城人寂寂。
淮阳三月桃李时,街头时有卖花儿。
老人卧稳起常晚,欲强出游心独懒。
一尊美酒酬芳菲,老大不及年少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淮阳三月桃李街头卖花

淮阳(淮阳)
史记留侯世家良尝学礼淮阳上又汲黯传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 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彊予然后奉诏诏召见黯黯为上泣曰臣尝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六汉书地理志淮阳国高帝十一年置
又韩王信传 年春上以为信壮武北近巩雒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也乃更以太原郡为韩国徙信以备胡都晋阳 后汉书和帝纪章和二年三月丁酉改淮阳为陈国灭晋书宣帝纪四年秋九月帝督诸军击诸葛恪帝以 贼之要在于积谷乃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馀顷 宋书州郡志淮阳太守晋安帝义熙中土断立庐越绝书楚故治郢今南郡南阳汝南淮阳六安九江 江豫章长沙翼轸也 水经注泗水又东南径淮阳城北临泗水枚赵充国屯田奏臣前部士入山伐材木大小六万馀 皆在水次愿罢骑兵留弛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吏士私从者凡合万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八斛分屯要害处昌庾信周大将军侯莫陈君夫人窦氏墓志铭祖以孝 之始主诺淮阳父以正光之初搴帷海岱 邹选金马门赋江都老仲舒之贤淮阳摈汲黯之直榴皇甫曾韦使君宅咏海榴诗淮阳卧理有清风腊月 花带雪红求杜牧初冬夜饮诗淮阳多病偶 欢客袖侵霜举烛盘  ——《骈字类编》
三月 sān yuè
格里历(即阳历)每年的第三个月
农历(阴历)每年的第三个月,第三个朔望月
三个月  ——《漢語大詞典》
桃李 táo lǐ
(1).桃花与李花。《诗·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后因以“桃李”形容貌美。 唐 张说 《崔讷妻刘氏墓志》:“珪璋其节,桃李其容。”
(2).《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唐 刘禹锡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资治通鉴·唐则天后久视元年》:“ 仁杰 又尝荐夏官侍郎 姚元崇 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 仁杰 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明 李东阳 《胡忠安公挽诗四十韵》:“桃李当时盛,葭莩后代连。”川剧《柳荫记》第三场:“老朽 孟继轲 ,设馆 尼山 ,数十余年,循循善诱,教人不倦,门前桃李,广遍 江 南。”
(3).喻人的青春年少。 明 徐渭 《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吾尝閲 归熙甫 作《顾文康之女寿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艳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撡。”
(4).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唐 李白 《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一:“桃李卖阳艷,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宋 叶适 《周会卿》诗序:“一干之兰,芳香出林,岂纷然桃李能限断哉!”  ——《漢語大詞典》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2. 较长的时间:~代。古~。
  3.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4.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5. 常常:~常。学而~习之。
  6.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9. 某一时刻:按~上班。
  10.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11. 机会:~机。待~而动。
  12. 姓。
街头(街頭)jiē tóu
街上;街口。 唐 杜甫 《偪仄行赠毕曜》诗:“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不见夫街头日夕之嗷嗷者,皆日乞数文钱,得入火房,可救一夕命。”《花月痕》第二十回:“ 荷生 转笑道:‘好了,我如今怕要在街头步一夜的月,你道这个时候,里头还留着门等我么?’” 杨朔 《木棉花》:“街头流着人潮,茶馆里叫嚣着食客。”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卖花(賣花)mài huā
犹卖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邻里能助我,则乞助我,不能助我,则我且卖花,毋笑我。”  ——《漢語大詞典》
儿 ( 兒 ) ér《國語辭典》

儿 [ rén ]

  1. 同「人 」。《說文解字·儿部》:「儿,古文奇字人也。」元·戴侗《六書故·卷八·人》:「按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稍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則不變其本文而為人;合於下者,若『兒』若『見』則微變其本文為儿。」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