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劫火洞然,体若虚空。

释印肃宋代〕《题宝塔

塔本无缝,真如不动。
说此经处,涌出虚空。
释迦多宝,听说如梦。
东西无二,见见不同。
无刹不收,无色不融。
层层落落,光影重重。
恒河沙劫,尽入其中。
三世诸佛,一法身通。
针劄不入,寿量无穷。
目连舍利,常隐於中。
阿育王像,妙色金容。
天龙八部,万亿灵通。
擎山持杵,遍满虚空。
护持礼塔,摧灭魔踪。
显正宝塔,八面玲珑。
水火不坏,障毗岚风。
众生见者,永脱樊笼。
信者施者,功德不空。
无住布施,福德无穷。
住相布施,犹滞途中。
诸化子等,无功之功。
成如是塔,标指宗风。
空劫坏时,此塔不溶。
劫火洞然,体若虚空。
究竟涅槃,应时体用。
逗机应化,无法不同。
皇图永固,舜雨尧风。
郡邑宰僚,禄位高崇。
万民快乐,五谷盈丰。
狼烟自息,瑞气和浓。
性相平等,含灵体同。
世出世间,色不异空。
稽首如南,礼塔事终。
乾道四年,戊子季冬。
南泉慈化,肃老遗风。
法界有情,一切珍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劫火洞然虚空

劫火 jié huǒ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
(1).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唐 张乔 《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 宋 李纲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 清 龚自珍 《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 康 昭 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何年劫火賸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 龙堆 。”  ——《漢語大詞典》
洞然 dòng rán
(1).贯通貌。 蒋一葵 《长安客话·恶峪》引 明 顿锐 《恶峪行》:“山形虽恶,中洞然,曲折盘回可寻索。” 明 王廷相 《慎言·作圣》:“圣人心有是神,则触处洞然,故曰‘声入心通’。” 鲁迅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出离界域,内外洞然,智者所见,盖不惟佛説正义而已矣。”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四:“诗人能高其志,不为环境所左右,澄然清明,洞然无际,不殉于物,不蔽于情,那么由第二种诗可以进至第一种诗。”
(2).穿透貌。 清 袁祖志 《随园琐记》:“﹝ 陈阿六 ﹞遂率贼用洋枪轰击兄柩三百餘创,前后洞然。”
(3).清楚明了貌。 唐 无名氏 《大唐传载》:“老僧遂於闇室中置五色綵於架,令( 黄彻 )视之……旬后,依稀认其白者。后半载,看五色即洞然而得矣。” 清 顾炎武 《与杨雪臣》:“人苟徧读五经,略通史鑑,天下之事,自可洞然,患在为声利所迷而不悟耳。”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今试总观前例,本根之要,洞然可知。”
(4).通亮貌。《太平广记》卷三七七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铁牀铜柱,烧之洞然,驱迫此人,抱卧其上。” 明 归有光 《项脊轩记》:“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冰心 《往事(二)》四:“忽然如同揭开殿顶,射下一道光明来,殿中洞然。”
(5).亦作“ 洞燃 ”。火熊熊燃烧貌。 五代 齐己 《赠持〈法华经〉僧》:“他时劫火洞燃后,神光璨璨如红莲。” 宋 苏轼 《磨衲赞》:“劫火洞然,此衲不坏。”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银山》:“劫火或洞然,此山无变坏。”
(6).心地坦白磊落貌。 唐 韩愈 《唐故朝散大夫尚书库部郎中郑君墓志铭》:“洞然浑朴絶瑕謫,甲子一终反玄宅。” 宋 叶适 《朝奉大夫致仕黄公墓志铭》:“临絶视 度 而笑, 度 指其心曰:‘得非能於此洞然乎?’” 明 李贽 《送郑大姚序》:“观君魁然其容,充然其气,洞然不设城府。”
(7).空虚貌。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登岸拜奠毕,归视舟中洞然。” 王国维 《文学小言》:“自一方面言之,则必吾人之胸中洞然无物,而后其观物也深,而其体物也切。”
(8).象声词。 唐 柳宗元 《小石城山记》:“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恭敬貌。《荀子·非十二子》:“訾然洞然,缀缀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 杨倞 注:“洞然,恭敬之貌。”《淮南子·本经训》:“洞然无为而天下自和,憺然无欲而民自朴。”  ——《漢語大詞典》
体 ( 體 ) tǐ/tī《國語辭典》
  1. 「體 」的異體字。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虚空 xū kōng
(1).空虚。《汉书·匈奴传下》:“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吏士罢弊,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
(2).天空;空中。《晋书·天文志上》:“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唐 元稹 《织妇词》:“簷前嫋嫋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明 唐寅 《山坡羊》曲之六:“睡昏昏不思量茶饭,气淹淹向虚空嗟嘆。” 鲁迅 《彷徨·伤逝》:“我也就断续地说完了我的话,连馀音都消失在虚空中了。”
犹荒野。空旷无人之处。《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逕,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王先谦 集解:“ 司马 云:‘故坏冢处为空虚也。’案,谓墟旁有空处也,故下云‘位其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