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万里,动静险夷。
周紫芝〔宋代〕《南窗植竹数百竿后数日蔚然俱青客问种竹法作四言以告之》
平生寡友,形影相吊。与君结交,相视一笑。四方万里,动静险夷。
我惟子求,子必我随。聿来湓江,屋庐既正。相子攸居,我室乃定。
得子之宫,于窗之南。风茎雨叶,蔚其鬖鬖。人言死猫,可引活竹。
猫死地虚,根行竹绿。又言无法,移必行迷。
仍标其根,以识东西。区区百设,何乃多事。
事在眉睫,初无妙理。穴地成坎,碎土加筛。沃以斗水,和之成泥。
置竹其中,实之以土。土燥润久,可月不雨。逮其雨来,竹既已成。
热不受暑,寒不变青。嗟哉此君,以节自负。如遇君子,理宜调护。
君欲何法,无法可传。并以告子,俾知竹贤。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四方 sì fāng
(1).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礼记·射义》:“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水浒传》第六六回:“四下里,十数处火光亘天,四方不辨。”
(2).天下;各处。《易·姤》:“后以施命誥四方。”《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高诱 注:“抚,安也。四方,谓之天下也。”《新唐书·吐蕃传上》:“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 柳杞 《好年胜景》:“他的父辈是个爱交游的流浪汉,凭一付担子,走遍四方。”
(3).指四方诸侯之国。《诗·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孔颖达 疏:“ 武王 既受得天之祜福,故四方诸侯之国皆贡献庆之。”《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 楚 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 楚国 ,不可救疗。”
(4).指京城以外的地区。《东观汉记·马廖传》:“ 长安 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5).指四方之神。《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徧。” 郑玄 注:“祭四方,谓祭五官之神於四郊也。 句芒 在东, 祝融 、 后土 在南, 蓐收 在西, 玄冥 在北。”《礼记·祭法》:“四坎坛,祭四方也。” 郑玄 注:“四方,即谓山林、川谷、丘陵之神也。祭山林、丘陵於坛,川谷於坎。”《汉书·礼乐志》:“练时日,侯有望,焫膋萧,延四方。” 颜师古 注:“四方,四方之神也。”
(6).指正方形或立方体。《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没见过那豪杰,是四方脑袋,八楞儿脑袋。”如:四方桌;四方匣子。 ——《漢語大詞典》
(2).天下;各处。《易·姤》:“后以施命誥四方。”《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高诱 注:“抚,安也。四方,谓之天下也。”《新唐书·吐蕃传上》:“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 柳杞 《好年胜景》:“他的父辈是个爱交游的流浪汉,凭一付担子,走遍四方。”
(3).指四方诸侯之国。《诗·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孔颖达 疏:“ 武王 既受得天之祜福,故四方诸侯之国皆贡献庆之。”《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 楚 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 楚国 ,不可救疗。”
(4).指京城以外的地区。《东观汉记·马廖传》:“ 长安 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5).指四方之神。《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徧。” 郑玄 注:“祭四方,谓祭五官之神於四郊也。 句芒 在东, 祝融 、 后土 在南, 蓐收 在西, 玄冥 在北。”《礼记·祭法》:“四坎坛,祭四方也。” 郑玄 注:“四方,即谓山林、川谷、丘陵之神也。祭山林、丘陵於坛,川谷於坎。”《汉书·礼乐志》:“练时日,侯有望,焫膋萧,延四方。” 颜师古 注:“四方,四方之神也。”
(6).指正方形或立方体。《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没见过那豪杰,是四方脑袋,八楞儿脑袋。”如:四方桌;四方匣子。 ——《漢語大詞典》
万里(万里)
唐 李白 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崙,咆哮万里触龙门。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唐 王建 杂曲歌辞 江南三台四首 其二 万里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
唐 戴叔伦 送友人东归 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骈字类编》
动静(動静)dòng jìng
(1).运动与静止;行动与止息。《易·艮》:“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动静无宜,出处莫可。” 宋 陆游 《雷》诗:“吾闻阴阳有常数,非时动静皆为灾。” 明 黄绾 《明道篇》卷六:“动静者,天地之气质也。”
(2).偏指行动;动作;举止。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 韩志和 ﹞善彫木,作鸞鹤鵶鹊之状,饮啄动静,与真无累。”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四折:“他那模样动静,好似俺孩儿 春郎 。”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一章:“快动静啊,不要卖呆了!”
(3).动作或说话的声音。《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二将第四队插身 楚 下,并无知觉,唯有 季布 奉 霸王 巡营,营内并无动静。”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一折:“这堝儿里无动静,昏惨惨月半明,莫不要亏图咱性命?” 老舍 《四世同堂》十三:“她分明听见院中有动静,又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嘁嘁喳喳的。”
(4).情况;消息。《六韬·动静》:“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明史·王崇古传》:“敌情不可得,而军中动静敌輒知。” 吴组缃 《山洪》三四:“这人嫌疑重大,他在各处探听虚实和军队动静。”
(5).特指起居作息。《隋书·元亨传》:“ 亨 以篤疾,重请还京,上令使者致医药,问动静,相望於道。”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民俗》:“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史弘肇 认得是他结拜的哥哥,扑翻身便拜。拜毕,相问动静了。”
(6).指动物与植物。《史记·五帝本纪》:“动静之物,小大之神。” 张守节 正义:“动物谓鸟兽之类,静物谓草木之类。” ——《漢語大詞典》
(2).偏指行动;动作;举止。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 韩志和 ﹞善彫木,作鸞鹤鵶鹊之状,饮啄动静,与真无累。”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四折:“他那模样动静,好似俺孩儿 春郎 。”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一章:“快动静啊,不要卖呆了!”
(3).动作或说话的声音。《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二将第四队插身 楚 下,并无知觉,唯有 季布 奉 霸王 巡营,营内并无动静。”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一折:“这堝儿里无动静,昏惨惨月半明,莫不要亏图咱性命?” 老舍 《四世同堂》十三:“她分明听见院中有动静,又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嘁嘁喳喳的。”
(4).情况;消息。《六韬·动静》:“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明史·王崇古传》:“敌情不可得,而军中动静敌輒知。” 吴组缃 《山洪》三四:“这人嫌疑重大,他在各处探听虚实和军队动静。”
(5).特指起居作息。《隋书·元亨传》:“ 亨 以篤疾,重请还京,上令使者致医药,问动静,相望於道。”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民俗》:“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史弘肇 认得是他结拜的哥哥,扑翻身便拜。拜毕,相问动静了。”
(6).指动物与植物。《史记·五帝本纪》:“动静之物,小大之神。” 张守节 正义:“动物谓鸟兽之类,静物谓草木之类。” ——《漢語大詞典》
险夷(險夷)xiǎn yí
(1).崎岖与平坦。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晡至 林虑山 ,横峙天西,如城壁相衔,争雄角鋭,泼黛凝青,而高下险夷不一。”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马鞍山》:“洞仅一斗室, 庞洞 颇深邃,悬崖陡絶,岂以两地险夷略肖二子心术?”
(2).艰难与顺利。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何以祝之,祝公之福,险夷不渝,保是宠禄。” 宋 苏轼 《父池赠太师追封温国公》:“躬蹈险夷之节,庶几 颜 閔 之行。” 周恩来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诗之一:“险夷不变应嚐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漢語大詞典》
(2).艰难与顺利。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何以祝之,祝公之福,险夷不渝,保是宠禄。” 宋 苏轼 《父池赠太师追封温国公》:“躬蹈险夷之节,庶几 颜 閔 之行。” 周恩来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诗之一:“险夷不变应嚐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