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为孟坚补史,班昭才学,中郎传业,蔡琰词章。

刘克庄宋代〕《沁园春·莫信人言

莫信人言,虺不如熊,瓦不如璋。为孟坚补史,班昭才学,中郎传业,蔡琰词章。尽洗铅华,亦无璎珞,犹带栴檀国里香。笑贫女,尚寒机轧轧,催嫁衣忙。好逑不数潘杨。占梦者曾言大秤量。待银河浪静,金针穿了,蓝桥路近,玉杵携将。倩似凝之,媲如道韫,帘卷燕飞王谢堂。恁时节,看孙皆朱紫,翁未皤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才学中郎传业词章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孟 mèng《國語辭典》

孟 [ mèng ]

  1. 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大的。《说文解字·子部》:「孟,长也。」《左传·隐公元年》:「傅惠公元妃孟子。」唐·孔颖达·正义:「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
  2. 卤莽的、夸大的。如:「孟浪」。《管子·任法》:「奇术技艺之人,莫敢高言孟行,以过其情。」
  1. 四季中每季的第一个月。《逸周书·卷六·周月》:「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时当冬之孟,隙窍缩寒涨。」
  2. 孟子或《孟子》一书的简称。如:「孔孟」、「论孟」。
  3. 姓。如战国时邹有孟轲。
坚 ( 堅 ) jiān
坚 [ jiān ]
  1. 牢固,结实,硬:~固。~实。~如磐石。
  2. 不动摇,不改变:~决。~信。
  3. 牢固、结实的东西或阵地:中~。攻~。披~执锐。
  4. 姓。
补 ( 補 ) bǔ
补 [ bǔ ]
  1. 把残破的东西加上材料修理完整:缝~。~葺。亡羊~牢。
  2. 把缺少的东西充实起来或添上:弥~。~充。贴~。~习。滋~。
  3. 益处:不无小~。于事无~。
史 shǐ《國語辭典》

史 [ shǐ ]

  1. 古代掌管文书和记事等的官吏。如:「太史」。《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2. 过去的时事、事迹。如:「历史」、「罗曼史」。
  3. 记载过去事迹的书籍。如:「正史」、「通史」、「野史」。
  4. 姓。如明代有史可法。
  1. 文辞繁杂。《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班 bān《國語辭典》

班 [ bān ]

  1. 古代将玉质的信物中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以为信。《说文解字·玨部》:「班,分端玉。」《书经·舜典》:「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2. 分开、分别。参见「班马 」条。
  3. 分予、赠给。《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援)​乃散尽(货殖财产)​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裤。」
  4. 颁布。《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秋,遣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于天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自周命维新,姬公定法,䌷三正以班历,贯四时以联事。」
  5. 回、还。如:「班师回朝」。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遂班军而回还,一郡并获全。」
  6. 相等、等同。《孟子·公孙丑上》:「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汉·赵岐·注:「班,齐等之貌也。」
  1. 工作或学习人员的分组组别。如:「甲班」、「初级班」、「才艺班」、「进修班」。
  2. 行业中的小团体。如:「戏班」。
  3. 军队中编制的单位。属于排,通常由十人组成。
  4. 行列、行次。如:「排班」。《文选·张衡·东京赋》:「然后百辟乃入,司仪辨等,尊卑以班。」三国吴·薛综·注:「班,位次也。谓尊卑有等差也。」
  5. 按时间分成的工作段落。如:「上班」、「值班」、「加班」、「三班制」。
  6. 量词:➊ ​ 计算人群的单位。如:「一班人马」。➋ ​ 计算交通工具定时开动的单位。如:「这家航空公司每周有三班飞机飞往欧洲。」➌ ​ 计算班级的单位。如:「我们学校有二十五班学生。」➍ ​ 计算工作时段的单位。如:「这星期加了三班工作。」
  7. 姓。如汉代有班彪、班超、班昭。
  1. 定时开动的。如:「班机」、「班车」。清·徐珂《清稗类钞·舟车类·班船》:「江苏之称航船,曰:『班船』。喻其往来有定,更番为代也。」
昭 zhāo《國語辭典》

昭 [ zhāo ]

  1. 明亮、光明。《詩經·大雅·抑》:「昊天孔昭,我生靡樂。」
  2. 明顯的。如:「天理昭昭」。
  1. 光線。《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目之見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
  2. 古代祖先宗廟的排列次序。始祖廟居中,左為昭,右為穆。《左傳·僖公五年》:「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3. 姓。如戰國時楚國有昭奚恤。
  1. 顯揚、使彰明。《左傳·定公四年》:「以昭周公之明德。」《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才学(才學)cái xué
(1).才能和学问。《后汉书·宋弘传》:“帝尝问 弘 通博之士, 弘 乃荐 沛国 桓谭 才学洽闻,几能及 杨雄 、 刘向 父子。”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 王鸣盛 ﹞幼时才学横軼,雄於属文。”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啊!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
(2).指有才能和学问的人。《南史·齐竟陵文宣王子良传》:“ 子良 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漢語大詞典》
中郎 zhōng láng
(1).官名。 秦 置, 汉 沿用。担任宫中护卫、侍从。属郎中令。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署长官称中郎将,省称中郎。 汉 苏武 、 蔡邕 曾任中郎将,后世均以中郎称之。 唐 杜甫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 中郎 石经后, 八分 盖憔悴。”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十和林卿得女》词:“ 中郎 传业, 蔡琰 词章。”此指 蔡邕 。 元 张翥 《上京秋日》诗:“ 中郎 节在仍归 汉 ,校尉城空罢护 羌 。”此指 苏武 。
(2).次子。 元 成廷圭 《戚戚行》:“大郎荷鍤北开河,中郎买刀南讨贼。”  ——《漢語大詞典》
传业(傳業)chuán yè
传承家业或传授学业。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汝曹宜以传业扬名为务,不可顾恋朽壤以取湮没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 张敞 以正读传业, 扬雄 以奇字纂训。” 唐 韩愈 《进士策问》:“自 汉 已来,师道日微,然犹时有授经传业者。” 宋 王安石 《处士葛君挽辞》:“令子能传业,流光未可涯。”  ——《漢語大詞典》
蔡 cài《國語辭典》

蔡 [ cài ]

  1. 野草。《说文解字·艸部》「蔡」字·清·段玉裁·注:「草生之散乱也。」《文选·左思·魏都赋》:「蔡莽螫剌,昆虫毒噬。」
  2. 大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唐·元稹〈芳树〉诗:「清池养神蔡,已复长虾蟆。」
  3.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位于今大陆地区河南省新蔡、上蔡、汝南一带。
  4.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蔡墨。

蔡 [ sà ]

  1. 流放、放逐。《左传·昭公元年》:「周公杀管叔而蔡蔡叔,夫岂不爱,王室故也。」晋·杜预·注:「蔡,放也。」
琰 yǎn《國語辭典》

琰 [ yǎn ]

  1. 一种美玉。《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上》:「鼌采琬琰,和氏出焉。」南朝梁·简文帝〈谢敕赉善胜威胜刀启〉:「冰锷含彩,雕琰表饰。」
  2. 琰圭的简称。参见「琰圭 」条。
词章(詞章)cí zhāng
诗文的总称。 隋 江总 《济黄河》诗:“未殫所闻见,无待验词章。”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 周益公 久在禁林,词章为一时之冠。”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听其言论,则日日痛哭,读其词章,则字字《孤愤》。”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