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公卿与文学,枘凿常不同。

刘克庄宋代〕《杂兴

田赋不可增,商贾不可笼。
虽有百孔桑,安能救国空。
钱钞谁创智,造楮以权铜。
南渡初未有,隆乾始流通。
百千十万亿,愈多愈无穷。
议者勿咎楮,楮有活国功。
设楮贱如土,百物皆价穹。
有司欲平之,其术未易工。
□□化□外,市不为日中。
譬如治危病,下计用火攻。
公卿与文学,枘凿常不同。
未论政然否,先观民咈从。
当局久已昏,谢事归明农。
莫献蒭荛言,徒怀芹曝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公卿文学枘凿不同

公卿 gōng qīng
(1).三公九卿的简称。《仪礼·丧服》:“公卿大夫室老士贵臣。”《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汉书·陈宠传》:“及 竇宪 为大将军征 匈奴 ,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吏子弟奉献遗者。” 刘师培 《悲佃篇》:“试徵之 周代 天子立官,自公卿至胥徒,约五万九千四百餘人。”
(2).泛指高官。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 始元 元年,春二月。黄鵠下 建章宫 太液池中,公卿上寿。” 唐 元稹 《祭礼部庾侍郎太夫人文》:“公卿委累,贤彦駢繁。” 明 方孝孺 《君子斋记》:“为君子矣,虽不为公卿,无害也;为公卿而不足为君子,其如公卿何。” 严复 《和荆公〈贾生〉》诗:“赋鹏深情人不解,祇言未得作公卿。”
(3).指丈夫。《敦煌曲子词·凤归云》:“待公卿迴故日,容颜憔悴,彼此何如。” 蒋礼鸿 曰:“‘公卿’指丈夫,这和阿曹婆词称丈夫为‘君王’相同。俗文学里的所谓‘官人’,实际和公卿的意义也相同。”见《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文学(文學)wén xué
(1).文章博学。 孔 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刑昺 疏:“若文章博学,则有 子游 、 子夏 二人也。” 朱熹 集注:“弟子因 孔子 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 孔子 教人各因其材,於此可见。”参见“ 四科 ”。
(2).指儒家学说。《韩非子·六反》:“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史记·李斯列传》:“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3).泛指文章经籍。《吕氏春秋·荡兵》:“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説虽彊,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余贫且贱,既一意专攻文学,而又以其餘旁及 秦 汉 以来大小之篆章。”
(4).儒生。亦泛指有学问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自 献帝 播迁,文学蓬转。”《明史·隐逸传序》:“ 明太祖 兴礼儒士,聘文学,搜求巖穴。”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既壮,絀 不韦 ;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
(5).学校,习儒之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南岸道东,有文学。始 文翁 为 蜀 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后州夺郡,学移 夷星桥 南岸道东。”
(6).文才;才学。《北史·魏收传》:“ 收 从叔 季景 有文学,歷官著名,并在 收 前。”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德裕 虽丞相子,文学过人。” 元 武汉臣 《玉壶春》楔子:“据此人文学,还在小官之上。”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姚峴 有文学,而好滑稽,遇机即发。”
(7).特指有关狱讼的文书、文件。《史记·蒙恬列传》:“ 恬 尝书狱典文学。” 司马贞 索隐:“谓 恬 尝学狱法,遂作狱官文学。”
(8).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之一。《宋书·隐逸传·雷次宗》:“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蓺术,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学,司徒参军 谢元 立文学,凡四学并建。”参见“ 四科 ”。
(9).官名。 汉 代于州郡及王国置文学,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三国 魏武帝 置太子文学, 魏 晋 以后有文学从事。 唐 初于州县置经学博士, 德宗 时改称文学, 宋 以后废之。 晋 及 隋 唐 时,太子与诸王下亦置文学。 明 清 废。
(10).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 郭沫若 《谈文学翻译工作》:“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漢語大詞典》
枘凿(枘鑿)ruì záo
《楚辞·九辩》:“圜枘而方凿兮,吾固知其鉏鋙而难入。”《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持方枘欲入圜凿,其能入乎?”枘、凿,榫头与卯眼。枘圆凿方或枘方凿圆,难相容合。后因以“枘凿”比喻事物的杆格不入或互相矛盾。《新唐书·高适传》:“而言利者,枘凿万端。” 宋 叶适 《贺叶丞相》:“盖上之相信,无枘凿之乖;故己得专行,有符节之合。”  ——《漢語大詞典》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1.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2. 姓。如汉代有常惠。
  1.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2.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3.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1.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2.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不同 bù tóng
(1).不相同;不一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所习不同,所务各异,言势殊也。” 前蜀 韦庄 《关河道中作》诗:“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二:“他们想问题做事情的方法,他们的历史习惯,跟我们不同。”
(2).不同意。《宋书·张邵传》:“太尉长史 何勗 不同,欲席捲奔 鬱洲 ,自海道还都。”《南齐书·鄱阳王锵传》:“殿下但乘油壁车入宫,出天子置朝堂,二王夹辅号令, 粲 等闭城门上仗,谁敢不同?”
(3).不和。《后汉书·孔融传》:“﹝ 融 ﹞与中丞 赵舍 不同,託病归家。”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