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君臣,同心兄弟,忠孝由中出。
孤踪清节,任高飞遐举,龙潜云逸。国破家亡何所有?
剩得董南真笔。大义君臣,同心兄弟,忠孝由中出。
逍遥尘外,叹时人似沙虱。
何必天子书门,有司供直,始可称华密。闻说荆溪风土厚,好借城边廛一。
老妪情亲,东坡住稳,终日吟摇膝。俄傅唐贡,产茶更产芝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大义(大義)dà yì
(1).正道;大道理。《易·家人》:“《彖》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旧唐书·李晟传》:“ 晟 亦同劳苦,每以大义奋激士心,卒无叛离者。”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八:“你不该因私情而忘大义,你不该阻止她回家去看她那患病的母亲。”
(2).夫妇之义,谓婚姻。 汉 秦嘉 《赠妇诗》之二:“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直説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太平广记》卷三二四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崔茂伯》:“少闻大人以我配君,不幸丧亡,大义不遂。”
(3).要义;要旨。《东观汉记·班固传》:“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王莽 天凤 中,乃之 长安 ,受《尚书》,略通大义。” 唐 韩愈 《送牛堪序》:“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 ——《漢語大詞典》
(2).夫妇之义,谓婚姻。 汉 秦嘉 《赠妇诗》之二:“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直説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太平广记》卷三二四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崔茂伯》:“少闻大人以我配君,不幸丧亡,大义不遂。”
(3).要义;要旨。《东观汉记·班固传》:“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王莽 天凤 中,乃之 长安 ,受《尚书》,略通大义。” 唐 韩愈 《送牛堪序》:“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 ——《漢語大詞典》
君臣 jūn chén
(1).君主与臣下。《易·序卦》:“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唐 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 宋 范仲淹 《阳礼教让赋》:“侯以明之,罔替君臣之义;礼无违者,遂诣宾主之情。”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黄陶庵集外诗》:“当日君臣荒乐,文武酣嬉之状,如遇目前。”
(2).中医方剂中的主药与辅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方制君臣何谓也? 岐伯 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云笈七籤》卷六六:“君臣相得,浮沉得度,药物和合,即神仙之要妙也。”《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吴金 害了个寒症, 陈小四 假意殷勤,赎药调理。那药不按君臣,一服见效, 吴金 死了。”
(3).指主食和副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调饮啜》:“可见性好之物,多食不为祟也,但亦有调剂君臣之法,不可不知……肉与食较,则食为君而肉为臣。”详“ 君臣佐使 ”。 ——《漢語大詞典》
(2).中医方剂中的主药与辅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方制君臣何谓也? 岐伯 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云笈七籤》卷六六:“君臣相得,浮沉得度,药物和合,即神仙之要妙也。”《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吴金 害了个寒症, 陈小四 假意殷勤,赎药调理。那药不按君臣,一服见效, 吴金 死了。”
(3).指主食和副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调饮啜》:“可见性好之物,多食不为祟也,但亦有调剂君臣之法,不可不知……肉与食较,则食为君而肉为臣。”详“ 君臣佐使 ”。 ——《漢語大詞典》
同心 tóng xīn
(1).齐心。《易·繫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唐 杜甫 《提封》诗:“提封 汉 天下,万国尚同心。” 明 李贽 《又答石阳太守》:“我二人老矣,彼此同心,务共证盟千万古事业,勿徒为泛泛会聚也!”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依我说,大家同心合作!”
(2).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孟子·告子上》:“欲贵者,人之同心也。”《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众女子相见毕,説道:‘正要来看十八姨,为主人留坐,不意姨至,足见同心。’” 清 李渔 《怜香伴·神引》:“[生]使者到此,莫非为 崔 曹 二女作合么?[小生]然也。[生]可见神佛原有同心。”
(3).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唐 李德裕 《鸳鸯篇》:“君不见昔时同心人,化作鸳鸯鸟。” 清 李渔 《巧团圆·剖私》:“怎奈侣伴虽多,同心却少。”
(4).引申为知己。 唐 王维 《送别》诗:“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5).指同心结。 唐 长孙佐辅 《答边信》诗:“挥刀就烛裁红綺,结作同心答千里。” 宋 郑文 妻 孙氏 《忆秦娥》词:“闲将柳带,试结同心。” 明 刘基 《双带子》诗之二:“结得同心欲寄郎,还将双带刺鸳央。”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从今后必再要与你订山盟海誓全,必再要挽同心情更欢。”详“ 同心结 ”。
(6).指共一个中心或核心。 南朝 梁简文帝 《对烛赋》:“於是摇同心之明烛,施雕金之丽盘。” 唐 韩翃 《送王少府归杭州》诗:“葛花满把能消酒,梔子同心好赠人。” 宋 梅尧臣 《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诗:“万丝必同心,千叶必同萼。” ——《漢語大詞典》
(2).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孟子·告子上》:“欲贵者,人之同心也。”《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众女子相见毕,説道:‘正要来看十八姨,为主人留坐,不意姨至,足见同心。’” 清 李渔 《怜香伴·神引》:“[生]使者到此,莫非为 崔 曹 二女作合么?[小生]然也。[生]可见神佛原有同心。”
(3).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唐 李德裕 《鸳鸯篇》:“君不见昔时同心人,化作鸳鸯鸟。” 清 李渔 《巧团圆·剖私》:“怎奈侣伴虽多,同心却少。”
(4).引申为知己。 唐 王维 《送别》诗:“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
(5).指同心结。 唐 长孙佐辅 《答边信》诗:“挥刀就烛裁红綺,结作同心答千里。” 宋 郑文 妻 孙氏 《忆秦娥》词:“闲将柳带,试结同心。” 明 刘基 《双带子》诗之二:“结得同心欲寄郎,还将双带刺鸳央。”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从今后必再要与你订山盟海誓全,必再要挽同心情更欢。”详“ 同心结 ”。
(6).指共一个中心或核心。 南朝 梁简文帝 《对烛赋》:“於是摇同心之明烛,施雕金之丽盘。” 唐 韩翃 《送王少府归杭州》诗:“葛花满把能消酒,梔子同心好赠人。” 宋 梅尧臣 《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诗:“万丝必同心,千叶必同萼。” ——《漢語大詞典》
兄弟 xiōng dì
(1).哥哥和弟弟。《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诗·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郑玄 笺:“人之恩亲,无如兄弟之最厚。”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婚媾不通,兄弟永絶。” 元 李直夫 《冻苏秦》第二折:“兄弟如同手足,手足断了再难续。”
(2).姐妹。古代姐妹亦称兄弟。《孟子·万章上》:“ 弥子 之妻与 子路 之妻,兄弟也。”《明史·费宏传》:“ 宏 从弟编修 寀 ,其妻与 濠 妻,兄弟也。”
(3).古代对同姓宗亲的称呼。《仪礼·丧服》:“大夫之子於兄弟,降一等。” 郑玄 注:“兄弟,犹言族亲也。”《诗·小雅·常棣序》:“常棣,燕兄弟也。” 孔颖达 疏:“兄弟者,共父之亲,推而广之,同姓宗族皆是也。”
(4).古代对姻亲之间同辈男子的称呼。因亦借指婚姻嫁娶。《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联兄弟。” 郑玄 注:“兄弟,昏姻嫁娶也。” 孙诒让 正义:“谓异姓兄弟也。”《仪礼·曾子问》:“如壻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弔……壻已葬,壻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许诺而弗敢嫁,礼也。”《公羊传·僖公二十五年》:“其言来逆妇何?兄弟辞也。” 何休 注:“ 宋 鲁 之间名结婚姻为兄弟。”
(5).古代对亲戚的统称。《诗·小雅·伐木》:“籩豆有践,兄弟无远。” 郑玄 笺:“兄弟,父之党,母之党。”《仪礼·士冠礼》:“兄弟毕袗去。” 郑玄 注:“兄弟,主人亲戚也。” 清 凤韶 《凤氏经说·九族无外兄弟有外》:“经称兄弟,同异姓皆有之。”
(6).指同姓国家。《书·蔡仲之命》:“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 孔 传:“以蕃屏王室,以和协同姓之邦。”《晏子春秋·问上七》:“昔吾先君 桓公 ,有 管仲 夷吾 保乂 齐国 ,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纠合兄弟,抚存 冀州 。” 张纯一 校注:“谓兄弟之国。”《史记·晋世家》:“ 曹 , 叔振鐸 之后; 晋 , 唐叔 之后,合诸侯而灭兄弟,非礼。”
(7).比喻两者相似,不相上下。《论语·子路》:“子曰:‘ 鲁 卫 之政,兄弟也。’” 何晏 集解:“ 鲁 , 周公 之封; 卫 , 康叔 之封。 周公 康叔 既为兄弟, 康叔 睦於 周公 ,其国之政,亦如兄弟。” 邢昺 疏:“此章 孔子 评论 鲁 卫 二国之政相似,如 周公 康叔 之为兄弟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孟阳 景阳 ,才綺而相埒,可谓 鲁 卫 之政,兄弟之文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在 中国 的王道,看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8).泛称意气相投或志同道合的人。亦以称友情深笃的人。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二折:“兄弟每,量 唐童 何足道哉!”《水浒传》第七五回:“ 吴用 道:‘哥哥,你休执迷!招安须自有日,如何怪得众兄弟们发怒?’”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四章:“兄弟们,酒喝够了,快吃饭吧!” 清 刘大櫆 《送张闲中序》:“於是吾徒夙与 张君 有兄弟之好者,各为歌诗以送之。”
(9).对弟弟的称呼。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思量了,兄弟 欢郎 忒年纪小。”《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王爵 见了兄弟病势,已到十分,涕泣道:‘怎便狼狈至此?’”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 伯夷 ﹞把手一摆,意思是请兄弟在阶沿上坐下。”
(10).男子自称。《老残游记》第三回:“那年,兄弟署 曹州 的时候,几乎无一天无盗案。” 孙中山 《国民会议足以解决中国内乱》:“诸君,兄弟向来主张和平统一的人。” ——《漢語大詞典》
(2).姐妹。古代姐妹亦称兄弟。《孟子·万章上》:“ 弥子 之妻与 子路 之妻,兄弟也。”《明史·费宏传》:“ 宏 从弟编修 寀 ,其妻与 濠 妻,兄弟也。”
(3).古代对同姓宗亲的称呼。《仪礼·丧服》:“大夫之子於兄弟,降一等。” 郑玄 注:“兄弟,犹言族亲也。”《诗·小雅·常棣序》:“常棣,燕兄弟也。” 孔颖达 疏:“兄弟者,共父之亲,推而广之,同姓宗族皆是也。”
(4).古代对姻亲之间同辈男子的称呼。因亦借指婚姻嫁娶。《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联兄弟。” 郑玄 注:“兄弟,昏姻嫁娶也。” 孙诒让 正义:“谓异姓兄弟也。”《仪礼·曾子问》:“如壻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弔……壻已葬,壻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许诺而弗敢嫁,礼也。”《公羊传·僖公二十五年》:“其言来逆妇何?兄弟辞也。” 何休 注:“ 宋 鲁 之间名结婚姻为兄弟。”
(5).古代对亲戚的统称。《诗·小雅·伐木》:“籩豆有践,兄弟无远。” 郑玄 笺:“兄弟,父之党,母之党。”《仪礼·士冠礼》:“兄弟毕袗去。” 郑玄 注:“兄弟,主人亲戚也。” 清 凤韶 《凤氏经说·九族无外兄弟有外》:“经称兄弟,同异姓皆有之。”
(6).指同姓国家。《书·蔡仲之命》:“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 孔 传:“以蕃屏王室,以和协同姓之邦。”《晏子春秋·问上七》:“昔吾先君 桓公 ,有 管仲 夷吾 保乂 齐国 ,能遂武功而立文德,纠合兄弟,抚存 冀州 。” 张纯一 校注:“谓兄弟之国。”《史记·晋世家》:“ 曹 , 叔振鐸 之后; 晋 , 唐叔 之后,合诸侯而灭兄弟,非礼。”
(7).比喻两者相似,不相上下。《论语·子路》:“子曰:‘ 鲁 卫 之政,兄弟也。’” 何晏 集解:“ 鲁 , 周公 之封; 卫 , 康叔 之封。 周公 康叔 既为兄弟, 康叔 睦於 周公 ,其国之政,亦如兄弟。” 邢昺 疏:“此章 孔子 评论 鲁 卫 二国之政相似,如 周公 康叔 之为兄弟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孟阳 景阳 ,才綺而相埒,可谓 鲁 卫 之政,兄弟之文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在 中国 的王道,看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8).泛称意气相投或志同道合的人。亦以称友情深笃的人。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二折:“兄弟每,量 唐童 何足道哉!”《水浒传》第七五回:“ 吴用 道:‘哥哥,你休执迷!招安须自有日,如何怪得众兄弟们发怒?’” 知侠 《铁道游击队》第四章:“兄弟们,酒喝够了,快吃饭吧!” 清 刘大櫆 《送张闲中序》:“於是吾徒夙与 张君 有兄弟之好者,各为歌诗以送之。”
(9).对弟弟的称呼。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思量了,兄弟 欢郎 忒年纪小。”《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王爵 见了兄弟病势,已到十分,涕泣道:‘怎便狼狈至此?’”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 伯夷 ﹞把手一摆,意思是请兄弟在阶沿上坐下。”
(10).男子自称。《老残游记》第三回:“那年,兄弟署 曹州 的时候,几乎无一天无盗案。” 孙中山 《国民会议足以解决中国内乱》:“诸君,兄弟向来主张和平统一的人。” ——《漢語大詞典》
忠孝 zhōng xiào
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终於立身” 汉 郑玄 注:“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亲,故曰终於立身也。”《东观汉记·北海敬王刘睦传》:“大王忠孝慈仁,敬贤乐士。” 唐 韩愈 《潮州请置乡校牒》:“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或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王风既降,圣教莫修,忠孝情衰,廉耻道丧。” ——《漢語大詞典》
由中 yóu zhōng
犹由衷。《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汉 之与 吴 ,虽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约。” ——《漢語大詞典》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动-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到。如:「出席」、「出场」。
-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