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一石神物附,秋蛩秋鸟天和鸣。
水色不敌漻天清,霜信欲逐凉飙生。时当九日那易得,兴发一旦谁能绳。
次公清狂醒亦作,孝绪隐迹心兼并。取复不远他日侮,怜我无已娇儿情。
黄花碎撷插斑鬓,苦菊细瀹吹破铛。野游汗漫动成趣,老态拥肿何庸憎。
鸿飞江海信寥阔,鼎食钟鼓徒铿鍧。忽焉遥岑下落日,或恐阴壑来山精。
一树一石神物附,秋蛩秋鸟天和鸣。苍山白水幸自力,天寒岁暮予汝凭。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一树(一树)
南北朝 苏子卿 梅花落 中庭一树海,寒多叶未开。
唐 贺知章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 杨巨源 临水看花 一树红花映绿波,晴明骑马好经过。
唐 白居易 和春深二十首 其十九 两行笼里烛,一树扇间花。
唐 元稹 感石榴二十韵 风翻一树火,电转五云车。
唐 刘禹锡 伤愚溪三首 其一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唐 王建 唐昌观玉蕊花 一树笼𩮀玉刻成,飘廊点地色轻轻。
唐 温庭筠 赠郑处士 更有相期处,南篱一树花。
唐 于鹄 种树 一树新栽益四邻,野夫如到旧山春。
宋 苏舜钦 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宋 杨万里 探梅 一树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宋 陆游 初冬杂题六首 其二 暮嫌风雨作新寒,一树青枫已半丹。
宋 刘克庄 过永福精舍有怀仲白二首 其二 一树梅花掩旧居,主人仙去客来疏。
宋 赵师秀 池上 一树木犀供夜雨,清香移在菊花枝。
元 元淮 立春日赏红梅 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
元 贡师泰 偶成 无端一树樱桃熟,勾引莺声到枕边。
宋 戴表元 辛巳岁六月三日书事 沙瓶酒酽鲑蔬有,领取灯花一树春。
宋 黄庚 暮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元 张昱 侍御周伯温以行台羁留姑苏,柬寄之 一树红梨春事晚,宣文阁下欲如何?
明 张宪 寄中山隐讲师 流水千溪月,寒岩一树松。 ——《骈字类编》
唐 贺知章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 杨巨源 临水看花 一树红花映绿波,晴明骑马好经过。
唐 白居易 和春深二十首 其十九 两行笼里烛,一树扇间花。
唐 元稹 感石榴二十韵 风翻一树火,电转五云车。
唐 刘禹锡 伤愚溪三首 其一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唐 王建 唐昌观玉蕊花 一树笼𩮀玉刻成,飘廊点地色轻轻。
唐 温庭筠 赠郑处士 更有相期处,南篱一树花。
唐 于鹄 种树 一树新栽益四邻,野夫如到旧山春。
宋 苏舜钦 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宋 杨万里 探梅 一树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宋 陆游 初冬杂题六首 其二 暮嫌风雨作新寒,一树青枫已半丹。
宋 刘克庄 过永福精舍有怀仲白二首 其二 一树梅花掩旧居,主人仙去客来疏。
宋 赵师秀 池上 一树木犀供夜雨,清香移在菊花枝。
元 元淮 立春日赏红梅 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
元 贡师泰 偶成 无端一树樱桃熟,勾引莺声到枕边。
宋 戴表元 辛巳岁六月三日书事 沙瓶酒酽鲑蔬有,领取灯花一树春。
宋 黄庚 暮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元 张昱 侍御周伯温以行台羁留姑苏,柬寄之 一树红梨春事晚,宣文阁下欲如何?
明 张宪 寄中山隐讲师 流水千溪月,寒岩一树松。 ——《骈字类编》
一石
唐 方干 赠郑仁规 一石雄才独占难,应分二斗借人寰。
唐 陈陶 赠别离 杨柳听歌莫向隅,鸡鸣一石留髡醉。
唐 郭思 句 落星一石几千年,门外何人扣汉川。 ——《骈字类编》
唐 陈陶 赠别离 杨柳听歌莫向隅,鸡鸣一石留髡醉。
唐 郭思 句 落星一石几千年,门外何人扣汉川。 ——《骈字类编》
神物 shén wù
(1).神灵、怪异之物。《易·繫辞上》:“探賾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唐 李白 《梁甫吟》:“ 张公 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明 张纶 《林泉随笔》:“雷虽只是气,但有气便有形。神物气聚,则须有纔过便散。既有神物,则震死人书其背,夫復何怪?”
(2).指神仙。《史记·孝武本纪》:“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 ——《漢語大詞典》
(2).指神仙。《史记·孝武本纪》:“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 ——《漢語大詞典》
附 fù《國語辭典》
附 [ fù ]
动- 依傍。如:「依附」。《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鲁小弱,附于楚则晋怒,附于晋则楚来伐。」
- 归依。如:「趋附」、「归附」。《淮南子·主术》:「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
- 黏著不分开。如:「附著」。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二》:「有一石脊,自洞顶附壁直垂而下。」
- 靠近、亲近。如:「附在他耳边低语。」
- 应和。如:「附和」、「附议」。
- 相合、符合。《史记·卷七○·张仪传》:「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文选·左思·三都赋序》:「风谣歌舞,各附其俗。」
- 寄。参见「附书 」条。
- 连带的、外加的。如:「附属」、「附带」、「附设」。
秋蛩 qiū qióng
指蟋蟀。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七:“秋蛩扶户吟,寒妇成夜织。” 唐 孟郊 《西斋养病夜怀多感》诗:“一床空月色,四壁秋蛩声。” 明 李东阳 《怀麓堂诗话》:“ 夏宏 《联锦集》,有一絶句曰:‘悬灯照清夜,叶落堂下雨,客醉已无言,秋蛩自相语。’” 清 林则徐 《题潘功甫舍人宣南诗社图卷》诗:“前躋 沉 宋 后 钱 郎,日下题襟履綦错。顾余缩瑟吟秋蛩,如万牛毛一萤爝。” ——《漢語大詞典》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名-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姓。如清代有秋瑾。
-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鸟 ( 鳥 ) niǎo
鸟 [ niǎo ]
- ◎ 脊椎动物的一纲,温血卵生,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一般能飞:~类。候~。益~。~语花香。
天和 tiān hé
(1).谓自然和顺之理;天地之和气。《庄子·庚桑楚》:“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成玄英 疏:“汝形容端雅,勿为邪僻,视听纯一,勿多取境自,然和理归至汝身。”《淮南子·俶真训》:“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 唐 孟郊 《蜘蛛讽》诗:“万类皆有性,各各禀天和。”《红楼梦》第十六回:“且父母在家,思想女儿,不能一见,倘因此成疾,亦大伤天和之事。”
(2).谓人体之元气。《文子·下德》:“目悦五色,口肥滋味,耳淫五声,七窍交争,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精灵困於烦扰,荣卫消於役用。煎熬形气,刻削天和。”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诗:“虚怀养天和,肯徇奔走闹。”《封神演义》第一百回:“ 李靖 等慰之曰:‘陛下当善保天和,则臣等不胜庆幸。’” 清 顾炎武 《寄子严》诗:“不幸丧厥明,犹能保天和。”
(3).天气和暖。 明 何景明 《立春日作》诗之二:“鸟鸣知天曙,冰泮知天和。” ——《漢語大詞典》
(2).谓人体之元气。《文子·下德》:“目悦五色,口肥滋味,耳淫五声,七窍交争,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精灵困於烦扰,荣卫消於役用。煎熬形气,刻削天和。”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诗:“虚怀养天和,肯徇奔走闹。”《封神演义》第一百回:“ 李靖 等慰之曰:‘陛下当善保天和,则臣等不胜庆幸。’” 清 顾炎武 《寄子严》诗:“不幸丧厥明,犹能保天和。”
(3).天气和暖。 明 何景明 《立春日作》诗之二:“鸟鸣知天曙,冰泮知天和。” ——《漢語大詞典》
鸣 ( 鳴 ) míng
鸣 [ míng ]
- 鸟兽或昆虫叫:~啭。~唱。~叫。~禽。鸟~。
- 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响。~奏。孤掌难~。
- 声明,发表意见、情感:~谢。~冤。百家争~。
- 闻名,著称:“以文~江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