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相 xiāng/xiàng《國語辭典》
相 [ xiāng ]
副- 彼此、交互,两方面都进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两地相思」。《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比较一下,合并著说两方面比较的结果。如:「相异」、「相像」、「相得益彰」、「旗鼓相当」。
- 由交互的意义演变为单方面的意义,表示动作是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如:「有事相烦」、「实不相瞒」。《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相 [ xiàng ]
动- 审视、察看。《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见沈炼一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
- 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如:「相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 辅佐、帮助。如:「相夫教子」。《易经·泰卦·象曰》:「辅相天地之宜。」《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 掌管、治理。《左传·昭公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 挑选、选择。《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 容貌、外形、模样。如:「长相」、「福相」、「吃相」、「窘相」、「穷酸相」。《西游记·第三五回》:「(孙行者)现了本相。」
- 职官名:➊ 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国」。➋ 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的人。如:「傧相」。《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搀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 乐器名。似鼓,敲击以控制音乐节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 名相,因以名焉。」
郎 láng/làng《國語辭典》
郎 [ láng ]
名- 秦漢時起,官多稱為「郎」。如:「侍郎」、「尚書郎」。《漢書·卷六八·霍光傳》:「時年十餘歲,任光為郎。」
- 對男子的美稱。如:「周郎」、「少年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家諸郎,亦皆可嘉。」唐·李白〈橫江詞〉六首之五:「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 婦女對丈夫或情人的稱呼。如:「郎有情,妹有意。」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生縱不得與郗郎同室,死寧不同穴!」唐·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
- 僕役對主人的稱呼。《新唐書·卷一二四·宋璟傳》:「君非其家奴,何郎之云?」
- 女子也稱為「郎」。如:「女郎」。
- 姓。如漢代有郎顗。
穴 xué《國語辭典》
穴 [ xuè ]
名- 人居的土室。《诗经·大雅·绵》:「陶复陶穴,未有室家。」
- 洞窟,泛指地上或建筑物的坑、洞。如:「洞穴」、「幽穴」、「岩穴」。《文选·宋玉·风赋》:「空穴来风。」
- 坟墓、墓坑。如:「墓穴」。《诗经·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唐·元稹〈遣悲怀〉诗三首之三:「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 窝巢。如:「巢穴」、「兔穴」、「犁庭扫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 中医称人体经脉会聚的要害,多为密集的神经末稍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处。如:「穴道」、「经穴」、「太阳穴」。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挖凿。《墨子·备穴》:「敢问古人有善攻者,穴工而入,缚柱施火,以坏吾城。」《新五代史·卷三九·杂传·刘守光传》:「能穴地为道以攻城。」
穴 [ xué ]
- (一)之又音。
厨 ( 廚 ) chú
厨 [ chú ]
- ◎ 做饭菜的场所:~房。庖~(厨房)。~师。~子。名~。~娘。~具。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名-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窃 ( 竊 ) qiè
窃 [ qiè ]
- 偷盗:偷~。~取。
- 用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取得:~位。~夺。
- 私自,暗中:~笑。~听。
- 谦辞,指自己:~谓。~以为可行。
王相 wáng xiāng
(1).诸侯王之相。 三国 魏 王肃 《诸王国相宜为国王服斩缞议》:“王则国家所以封,王相则国家使为王臣,但王不与理人之事耳。”
(2).星座名。即王良。《韩非子·饰邪》:“此非丰隆、五行、太一、王相、摄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抢、岁星非数年在西也。” 梁启雄 解引 尹桐阳 曰:“王相,王良也。”参见“ 王良 ”。
阴阳家以王(旺盛)、相(强壮)、胎(孕育)、没(没落)、死(死亡)、囚(禁锢)、废(废弃)、休(休退)八字与五行、四时、八卦等递相配搭,以表示事物的消长更迭。五行用事者为王,王所生为相,表示物得其时。 汉 王充 《论衡·难岁》:“立春,艮王、震相、巽胎、离没、坤死、兑囚、乾废、坎休。王之冲死,相之冲囚,王相冲位,有死囚之气。” 汉 王符 《潜夫论·梦列》:“风雨寒暑谓之感,五行王相谓之时……故审其徵候,内考情意,外考王相,即吉凶之符,善恶之效,庶可见也。” 汪继培 笺:“《五行大义》云:五行体休王者,春则木王,火相,水休,金囚,土死;夏则火王,土相,木休,水囚,金死;六月则土王,金相,火休,木囚,水死;秋则金王,水相,土休,火囚,木死;冬则水王,木相,金休,土囚,火死。” 南朝 陈 徐陵 《报德寺刹下铭》:“观其山川形势,王相徵图,瞻拜高峦,宛如前梦。” 唐 白居易 《咏家酝十韵》:“井泉王相资重九,麴蘖精灵用上寅。” 清 梅曾亮 《书李林孙事》:“ 土鋆 与言,言形势王相,用兵奇正之道,皆不省。” 王文濡 等音注:“王相,阴阳家语。一作‘旺相’……俗以得时为旺相,失时为休囚。” ——《漢語大詞典》
(2).星座名。即王良。《韩非子·饰邪》:“此非丰隆、五行、太一、王相、摄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抢、岁星非数年在西也。” 梁启雄 解引 尹桐阳 曰:“王相,王良也。”参见“ 王良 ”。
阴阳家以王(旺盛)、相(强壮)、胎(孕育)、没(没落)、死(死亡)、囚(禁锢)、废(废弃)、休(休退)八字与五行、四时、八卦等递相配搭,以表示事物的消长更迭。五行用事者为王,王所生为相,表示物得其时。 汉 王充 《论衡·难岁》:“立春,艮王、震相、巽胎、离没、坤死、兑囚、乾废、坎休。王之冲死,相之冲囚,王相冲位,有死囚之气。” 汉 王符 《潜夫论·梦列》:“风雨寒暑谓之感,五行王相谓之时……故审其徵候,内考情意,外考王相,即吉凶之符,善恶之效,庶可见也。” 汪继培 笺:“《五行大义》云:五行体休王者,春则木王,火相,水休,金囚,土死;夏则火王,土相,木休,水囚,金死;六月则土王,金相,火休,木囚,水死;秋则金王,水相,土休,火囚,木死;冬则水王,木相,金休,土囚,火死。” 南朝 陈 徐陵 《报德寺刹下铭》:“观其山川形势,王相徵图,瞻拜高峦,宛如前梦。” 唐 白居易 《咏家酝十韵》:“井泉王相资重九,麴蘖精灵用上寅。” 清 梅曾亮 《书李林孙事》:“ 土鋆 与言,言形势王相,用兵奇正之道,皆不省。” 王文濡 等音注:“王相,阴阳家语。一作‘旺相’……俗以得时为旺相,失时为休囚。” ——《漢語大詞典》
坎 kǎn《國語辭典》
坎 [ kǎn ]
名- 坑穴,地面凹陷處。《禮記·檀弓下》:「其坎深不至於泉。」《漢書·卷五四·蘇建傳》:「鑿地為坎,置熅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 《易經》卦名:➊ 八卦之一。卦形為☵,代表水。➋ 六十四卦之一。坎(☵)下坎(☵)上。象重重險難之義。《易經·坎卦·彖曰》:「習坎,重險也。」唐·孔穎達·正義:「兩坎相重,謂之重險。」
- 姓。如明代有坎輝。
- 形容擊鼓聲。《詩經·陳風·宛丘》:「坎其擊鼓,宛丘之下。」漢·毛亨·傳:「坎坎,擊鼓聲。」
- 形容砍伐樹木的聲音。《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漢·毛亨·傳:「坎坎,伐檀聲。」
壁 bì《國語辭典》
壁 [ bì ]
名- 墙垣。如:「铜墙铁壁」。《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家居徒四壁立。」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 器物或生物的组织,有维持保护的功用。如:「炉壁」、「胃壁」、「细胞壁」。
- 险峻陡峭的山石。如:「悬崖峭壁」。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军队驻守的营垒。如:「坚壁清野」、「壁垒分明」。《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汉书·卷一·高帝纪上》:「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
- 边、方面。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那壁姨姨,敢是赵盼儿么?」元·罗贯中《风云会·第四折》:「文官每这壁,武官每那壁,斟玉液,住金杯。」
-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最末宿,有星两颗。《孙子·火攻》:「发 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宿在箕、壁、翼、轸也。」也称为「东壁」。
- 驻扎、驻屯。《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 像壁一样陡峭的。如:「壁立千仞」。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动-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 姓。如汉代有以彤。
藏 cáng/zàng《國語辭典》
藏 [ cáng ]
动- 储存。如:「收藏」、「储藏」。《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 隐匿。如:「躲藏」、「藏拙」、「藏污纳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唐·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 怀抱。《易经·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庄子·应帝王》:「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 姓。如南朝宋有藏凝之。
藏 [ zàng ]
名- 储存东西的地方。如:「宝藏」。《礼记·月令》:「命百官,谨盖藏。」《史记·卷三○·平准书》:「山海,天地之藏也。」
- 内脏。《淮南子·原道》:「夫心者,五藏之主也。」唐·李白〈东海有勇妇〉诗:「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通「脏」。
- 西藏的简称。如:「蒙藏一带」。
- 边疆民族。主要分布于大陆地区西藏、西康、青海一带。旧称为「吐蕃」。
- 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如:「道藏」、「藏经」。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八上·滇游日记八》:「宝台大寺,为立禅师所建,三年前立师东游请藏,久离此山。」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