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饮瓢(飲瓢)yǐn piáo
(1).以瓢盛水浆而饮。谓过贫苦生活。语本《论语·雍也》:“子曰:‘贤哉 回 也!一簟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 也不改其乐。’” 唐 戴叔伦 《赠康老人洽》诗:“多识故侯悲宿草,曾看流水没桑田。百人会中一身在,被褐饮瓢终不改。”
(2).喝水的瓢。 元 郯韶 《述怀寄倪元镇》诗:“夜榻张灯钞籀史,饮瓢分水注陶尊。” ——《漢語大詞典》
(2).喝水的瓢。 元 郯韶 《述怀寄倪元镇》诗:“夜榻张灯钞籀史,饮瓢分水注陶尊。” ——《漢語大詞典》
未必 wèi bì
不一定。《文子·符言》:“君子能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忍於为非,而未必免於祸。”《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论》:“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孙子 筹策 庞涓 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 唐 白居易 《别舍弟后月夜》诗:“平生共贫苦,未必日成欢。”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 东施 之貌,未必丑於 西施 ,止为效顰於人,遂蒙千古之誚。” 鲁迅 《集外集拾遗·〈答客诮〉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漢語大詞典》
臞 qú《國語辭典》
臞 [ qú ]
形- 清瘦、瘦弱。《广韵·去声·遇韵》:「臞,瘦。」《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形容甚臞。」宋·陆游〈雪夜作〉诗:「君勿轻臞儒,有志事竟成。」
颜 ( 顏 顔 ) yán
颜 [ yán ]
- 面容,脸色,脸面:容~。开~。~面。~色。笑逐~开。鹤发童~。
- 色彩:~料。五~六色。
- 姓。
氏 shì/zhī《國語辭典》
氏 [ shì ]
名- 古代巴蜀一帶稱突出而將要崩頹的山崖。《說文解字·氏部》:「氏,巴蜀山名岸脅之旁箸欲落墮者曰氏。」
- 姓的支系。古代姓和氏分用,姓表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分別子孫的支派,漢以後姓氏則互用不分。
- 古代傳說的人物或國名、朝代等,均繫以氏。如:「伏羲氏」、「神農氏」、「葛天氏」、「有扈氏」。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
- 古代少數民族支系的稱號。如鮮卑族有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
- 稱學有專長或有聲望的人。如:「春秋左氏傳」、「段氏說文解字注」。
- 古代稱呼已婚婦女,常於父姓或夫姓與父姓之後繫氏。如:「張氏」、「王氏」、「陳林氏」、「孫李氏」。
- 古代於官爵名後繫氏以稱呼。如:「師氏」、「太史氏」。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 對親屬的尊稱。於親屬稱謂後繫氏。如:「母氏」、「舅氏」、「仲氏」。
- 學術派別。如:「老氏」、「釋氏」。《文選·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妙思六經,逍遙百氏。」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氏 [ zhī ]
- 參見「月氏 」條。
裹饭(裹飯)guǒ fàn
(1).谓包裹着饭食送人解饿。语出《庄子·大宗师》:“ 子舆 与 子桑 友,而霖雨十日。 子舆 曰:‘ 子桑 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后遂用作称颂友情的典故。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诗:“褰裳触泥水,裹饭往食之。” 宋 王安石 《张明甫主宿明日遂行》诗:“何时復能还,裹饭 冶城 侧。” 金 麻革 《云中夜雨》诗:“明朝谁裹饭,万一使君怜。”
(2).谓携带饭粮以备服役或远行。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敛书付衣囊,裹饭随药笈。” 清 黄宗羲 《御史余公墓志铭》:“ 封 与 延津 接壤,邮置错互於百里之外,裹饭受役,民甚苦之。” ——《漢語大詞典》
(2).谓携带饭粮以备服役或远行。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敛书付衣囊,裹饭随药笈。” 清 黄宗羲 《御史余公墓志铭》:“ 封 与 延津 接壤,邮置错互於百里之外,裹饭受役,民甚苦之。” ——《漢語大詞典》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副-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副-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访 ( 訪 ) fǎng
访 [ fǎng ]
- 向人询问,调查:~求(探访寻求)。~员(记者)。搜奇~古。
- 探问,看望:~视。~问。~晤(探访会晤)。探亲~友。
子来(子來)zǐ lái
谓民心归附,如子女趋事父母,不召自来,竭诚效忠。《诗·大雅·灵台》:“经始 灵臺 ,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朱熹 集传:“ 文王 之臺,方其经度营表之际,而庶民已来作之,所以不终日而成也。虽 文王 心恐烦民,戒令勿亟,而民心乐之,如子趣父事,不召自来也。”《宋书·武帝纪中》:“今 荆 雍 义徒,不召而集,子来之众,其会如林。” 元 揭傒斯 《大元敕赐修堰碑》:“吾伐石兮石自摧,吾召民兮民子来。” 清 黄本铨 《枭林小史》:“邑文生 郁松年 捐银二十万为办善后,士民皆踊跃,子来之力必有可观。”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