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八十
唐 李涉 赠龙泉洞尘上人 八十山僧眼未昏,独寻流水到穷源。
唐 王昌龄 河上老人歌 至今八十如四十,口道沧溟是我家。
唐 白居易 赠康叟 八十秦翁老不归,南宾太守乞寒衣。 ——《骈字类编》
唐 王昌龄 河上老人歌 至今八十如四十,口道沧溟是我家。
唐 白居易 赠康叟 八十秦翁老不归,南宾太守乞寒衣。 ——《骈字类编》
公公 gōng gōng
(1).称丈夫的父亲。《三国志平话》卷上:“学究妻子又来送饭,不见学究回来,告与公公得知,即时将引长子等去寻。”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媳妇,自你公公与二子出门,杳无消息,不知功名如何。” 清 李渔 《风筝误·释疑》:“你们两个女婿都不曾拜丈人,两个媳妇都不曾拜公公。” 冰心 《最后的安息》:“因为她过来不到两个月,公公就病死了,她婆婆成天里咒骂她,说她命硬,把公公克死了。”
(2).对太监的称呼。《西游记》第六八回:“太监道:‘校尉不要扯他。我等同到馆中,便知端的。’ 八戒 道:‘你这两个奶奶知事。’众校尉道:‘这和尚委不识货!怎么赶着公公叫起奶奶来耶?’” 明 屠隆 《綵毫记·为国荐贤》:“公公叩头,小人们闻皇上爷今日便殿开宴,召诸学士应制赋诗,小人们在此伺候供应。” 清 李渔 《玉搔头·抗节》:“二位公公听啟,天子至尊,天下至大,三十六宫的女子,那一位不是佳人。”
(3).指祖父。《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 卧师 ﹞问 铁生 道:‘你上代有个 绣衣公 么?’ 铁生 道:‘就是吾家公公。’” 清 蒋士铨 《临川梦·花庆》:“説到了此处,孙儿们,快斟大杯来,我与你公公叫乾。” 清 翟灏 《通俗编·称谓》:“《吕氏春秋》:‘ 孔子 弟子从远方来, 孔子 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次及父母,次及兄弟妻子。’按此所云,公者祖也。今 浙 广 犹称祖曰公公。”
(4).尊称年老的男子。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若言七十当致仕,八十公公也合归。”《西游记》第六七回:“ 行者 躬身问道:‘公公高姓?’”
(5).犹祖上。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怅眺》:“比如我公公 柳宗元 ,与你公公 韩退之 ,他都是饱学才子。” ——《漢語大詞典》
(2).对太监的称呼。《西游记》第六八回:“太监道:‘校尉不要扯他。我等同到馆中,便知端的。’ 八戒 道:‘你这两个奶奶知事。’众校尉道:‘这和尚委不识货!怎么赶着公公叫起奶奶来耶?’” 明 屠隆 《綵毫记·为国荐贤》:“公公叩头,小人们闻皇上爷今日便殿开宴,召诸学士应制赋诗,小人们在此伺候供应。” 清 李渔 《玉搔头·抗节》:“二位公公听啟,天子至尊,天下至大,三十六宫的女子,那一位不是佳人。”
(3).指祖父。《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 卧师 ﹞问 铁生 道:‘你上代有个 绣衣公 么?’ 铁生 道:‘就是吾家公公。’” 清 蒋士铨 《临川梦·花庆》:“説到了此处,孙儿们,快斟大杯来,我与你公公叫乾。” 清 翟灏 《通俗编·称谓》:“《吕氏春秋》:‘ 孔子 弟子从远方来, 孔子 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次及父母,次及兄弟妻子。’按此所云,公者祖也。今 浙 广 犹称祖曰公公。”
(4).尊称年老的男子。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若言七十当致仕,八十公公也合归。”《西游记》第六七回:“ 行者 躬身问道:‘公公高姓?’”
(5).犹祖上。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怅眺》:“比如我公公 柳宗元 ,与你公公 韩退之 ,他都是饱学才子。” ——《漢語大詞典》
三岁(三岁)
唐 杨炯 早行 阡陌经三岁,闾阎对五家。
唐 刘方平 寄严八判官 怀袖未传三岁字,相思空作陇头吟。
唐 王建 励学 谁言三岁童,还能分善恶。
宋 杨万里 见澹庵胡先生舍人 三岁别公千里见,端能解榻瀹春芽。 ——《骈字类编》
唐 刘方平 寄严八判官 怀袖未传三岁字,相思空作陇头吟。
唐 王建 励学 谁言三岁童,还能分善恶。
宋 杨万里 见澹庵胡先生舍人 三岁别公千里见,端能解榻瀹春芽。 ——《骈字类编》
儿 ( 兒 ) ér《國語辭典》
儿 [ rén ]
名- 同「人 」。《說文解字·儿部》:「儿,古文奇字人也。」元·戴侗《六書故·卷八·人》:「按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稍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則不變其本文而為人;合於下者,若『兒』若『見』則微變其本文為儿。」
- 二一四部首之一。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名-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 概括。如:「一般來說」。
-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孩 hái《國語辭典》
孩 [ hái ]
動- 小兒笑。《說文解字·口部》:「咳,小兒笑也。孩,古文咳從子。」《老子·第二○章》:「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通「咳」。
- 視同嬰兒。《老子·第四九章》:「歙歙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
- 小兒、幼童。如:「小孩」、「孩童」。《文選·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 姓。如遼代有孩里。
- 幼小。《禮記·月令》:「毋覆巢,毋殺孩蟲。」
耄 mào《國語辭典》
耄 [ mào ]
形- 年老。《國語·周語下》:「爾老耄矣。」宋·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
- 昏亂。《書經·微子》:「吾家耄遜于荒。」
总 ( 總 ) zǒng
总 [ zǒng ]
- 聚合,聚在一起:~之。~数。~体。~结。汇~。
- 概括全部,主要的:~纲。~则。
- 为首的,最高的:~司令。~裁。~经理。~统。
- 束系,束头发:~角(jiǎo )。
- 经常,一直:~是这样。
- 一定,无论如何:~归。“万紫千红~是春”。
憨痴(憨癡)hān chī
痴呆不懂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生以其憨痴,恐漏洩房中隐事,而女殊密祕,不肯道一语。” 清 梅曾亮 《男八十墓碣》:“儿憨痴如凡童,又年不及中殤。” 冰心 《南归》:“我说了无数憨痴的话。”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