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逗挠法严羽檄迫,仓皇受甲面蓝色。

刘克庄宋代〕《观调发四首

南州健儿生佛国,平时宽博如逢掖。
一朝烟尘起荆益,半夜虎符来抽谪。
逗挠法严羽檄迫,仓皇受甲面蓝色。
病夫少也曾从戎,今成新丰折臂翁。
儿郎行矣早策功,安知行间无吕蒙。
虏来定作太尉公,虏去暴露赏亦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逗挠法严羽檄仓皇蓝色

逗挠(逗撓)dòu náo
见“ 逗橈 ”。  ——《漢語大詞典》
法严(法严)
宋史欧阳修传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  ——《分类字锦》
羽檄 yǔ xí
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陈豨 反, 邯郸 以北皆 豨 有,吾以羽檄徵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 邯郸 中兵耳。” 裴駰 集解:“ 魏武帝 《奏事》曰:‘今边有小警,輒露檄插羽,飞羽檄之意也。’推其言,则以鸟羽插檄书,谓之羽檄,取其急速若飞鸟也。” 晋 左思 《咏史》之一:“边城苦鸣鏑,羽檄飞京都。”《儒林外史》第八回:“ 王太守 接了羽檄文书,星速赴南 赣 到任。” 郁达夫 《庚辰元日闻南宁捷报醉胡社长宅和益吾老岁晚感怀原韵》:“羽檄连翩至,愁怀次第开。”  ——《漢語大詞典》
迫 pò/pǎi《國語辭典》

迫 [ pò ]

  1. 接近。《說文解字·辵部》:「迫,近也。」《楚辭·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弭節令,望崦嵫而勿迫。」《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涉旬月,迫冬季。」
  2. 強逼。如:「壓迫」、「被迫投降」。《左傳·哀公十五年》:「迫孔悝於廁,強盟之。」《莊子·刻意》:「感而後應,迫而後動。」
  3. 催促。晉·陶淵明〈雜詩〉:「日月不肯遲,四時相催迫。」唐·杜甫〈戲題畫山水圖歌〉:「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跡。」
  4. 摧殘、殘害。《呂氏春秋·仲春紀·貴生》:「辱莫大於不義,故不義迫生也。」
  1. 狹窄。《後漢書·卷二三·竇融傳》:「當今西州地埶局迫,人兵離散,易以輔人,難以自建。」
  2. 困窘。宋·蘇軾〈杭州上執政書〉二首之一:「計窮理迫,須至控告。」
  1. 危急、緊急。如:「迫不及待」、「迫切需要」。《莊子·山木》:「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相棄。」
仓皇(倉皇)cāng huáng
亦作“ 仓惶 ”。亦作“ 仓遑 ”。亦作“ 仓徨 ”。亦作“仓黄”。 匆忙急迫。《说文·仓部》:“仓,穀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 唐 独孤授 《运斤赋》:“利器见投,尚仓惶於麾下。”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宰相已下,不知所对,而仓遑颇盛。” 南唐 李煜 《破阵子》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宋 王安石 《送李屯田守桂阳》之二:“仓黄离家问南北,中路思归归不得。”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四折:“适遇 伍盟府 逃难离乡,那盟府有仓徨状态。” 清 刘震 《易水歌》:“仓黄当日绕柱走,踞坐笑语神犹完。” 巴金 《秋》四八:“ 觉新 仓惶地还了礼。”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 陈奶妈 仓皇由书斋小门上。”  ——《漢語大詞典》
受 shòu《國語辭典》

受 [ shòu ]

  1. 收得、接获。如:「受到优待」、「受之有愧」。唐·李白〈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
  2. 容纳、容忍。如:「承受」、「受不了」。《易经·咸卦·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唐·杜甫〈南邻〉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3. 被、遭到。如:「受挫」、「受冻」、「受批评」、「受惊吓」。
  1. 中、适合。如:「他说的话很受听。」
甲 jiǎ《國語辭典》

甲 [ jiǎ ]

  1. 天干的第一位。
  2. 古代軍人穿的護身衣物。以皮革或金屬片製成。如:「盔甲」、「鎧甲」、「披甲」。《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3. 指軍人、兵士。《左傳·宣公二年》:「伏甲將攻之。」
  4. 動物身上具有保護作用的硬殼。如:「龜甲」、「鱗甲」。
  5. 手指、腳趾上的角質硬殼。如:「指甲」、「腳趾甲」。
  6. 引申為圍護於物體外的堅硬保護殼。如:「裝甲車」。
  7. 古代基層治安制度的戶口編制名稱。如:「保甲」。元·施惠《幽閨記·第六齣》:「奉上司明文,遍張文榜,畫影圖形,十家為甲,排門粉壁,各處挨捕。」
  8. 量詞。臺灣計算地積的單位。一甲有二千九百三十四坪,等於零點九七公頃。
  1. 等第最優的。如:「甲等」、「甲級」。
  1. 超出群眾、位居首位。如:「富甲天下」、「桂林山水甲天下」。
  1. 假定的代名詞。如:「某甲」、「甲地」。北齊·顏之推〈還魂志〉:「婢逐呼云:『某甲欲奸我!』濟即令人殺之。」

甲 [ jià ]

  1. 動物名。指甲魚。脊椎動物亞門爬蟲綱龜鱉目。外形像龜,背甲呈灰黑色,有軟皮。腹部白色或淡黃色。頸部甚長,四肢粗短,有厚蹼。多棲息於湖沼等溫、熱帶水域。背甲圓形,邊緣柔軟,肉供食用,甲殼可入藥。也稱為「鱉」。
面 ( 麵 ) miàn《國語辭典》

面 [ miàn ]

  1. 臉部。如:「面貌」、「顏面」、「臉面」。《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2. 物體的外表或上部的一層。如:「路面」、「水面」、「地面」、「封面」。
  3. 方向、部位。如:「正面」、「片面」、「全面」、「四面八方」。
  4. 量詞:➊ ​ 計算平面物的單位。如:「一面國旗」、「兩面鏡子」、「三面牆」。➋ ​ 計算見面次數的單位。如:「見過一面」。
  5. 景況、情況。如:「場面」、「局面」、「世面」。
  6. 幾何學上稱線在空間移動而成的形跡,有長、寬度而無厚度。如:「平面」。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見、相見。如:「見面」。《禮記·曲禮上》:「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宋·蘇軾〈與任德翁〉:「年月不面,思企深劇。」
  2. 向著、對著。如:「背山面水」、「面壁思過」。《列子·湯問》:「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1. 當面。如:「耳提面命」、「面授機宜」。《漢書·卷八九·循吏傳·龔遂傳》:「面刺王過,王至掩耳起走。」
蓝色(蓝色)
唐书卢杞传杞字子良父奕见忠义传杞有口才体陋甚鬼猊蓝色不耻恶衣菲食人未悟其不情咸谓有祖风节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