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农说雨旸差有准,客谈间谍易传讹。

刘克庄宋代〕《病起五首

躬圭宝箑俱藏起,出入惟消笠与簑。
农说雨旸差有准,客谈间谍易传讹。
丰年海熟田尤熟,圣代朝和野亦和。
纵使大寒并大暑,小车时出至行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雨旸间谍易传

农 ( 農 ) nóng
农 [ nóng ]
  1. 种庄稼,属于种庄稼的:务~。~业。~田。~产。~垦。~家。~忙。~民。~妇。~奴。
  2. 种庄稼的人:贫~。菜~。谷贱伤~。
  3. 姓。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雨旸(雨暘)yǔ yáng
      语本《书·洪范》:“曰雨,曰暘。”谓雨天和晴天。《魏书·天象志三》:“皆雨暘失节,万物不成候也。” 宋 陆游 《乞祠禄札子》:“今春以来,雨暘尤为调适,二麦继熟,民间亦以为所收倍於常年。” 清 赵翼 《出郭》诗:“自惭游惰无营业,高柳阴中话雨暘。”  ——《漢語大詞典》
      差 chà/chā/chāi/cī《國語辭典》

      差 [ chā ]

      1. 缺失、錯誤。如:「誤差」、「出差錯」。
      2. 區別、不同。《荀子·榮辱》:「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
      3. 數學上指兩數相減所得的數。如:「三減一的差是二。」
      1. 失誤、不當。《明史·卷二五一·徐光啟傳》:「臣聞曆久必差,宜及時修正。」
      2. 因比較而產生區別。如:「他們彼此的說法差異很大。」
      1. 尚、略、還。如:「差強人意」。

      差 [ chāi ]

      1. 派遣。唐·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縛戎人〉:「邊頭大將差健卒,入抄禽生快於鶻。」《水滸傳·第五五回》:「出師之日,我自差官來點視。」
      2. 選擇。《詩經·小雅·吉日》:「吉日庚午,既差我馬?」《文選·宋玉·高唐賦》:「王將欲往見,必先齋戒,差時擇日。」
      1. 受派遣去做事的人。如:「欽差」、「信差」。
      2. 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紅樓夢·第六○回》:「寶玉房中的丫鬟差輕人多。」

      差 [ chà ]

      1. 不好。如:「成績差」、「他的文章太差了。」
      1. 欠缺、短少。如:「差十分就八點鐘了。」
      1. (一)​之語音。

      差 [ cī ]

      1. 不整齊、不齊一。如:「參差」、「差互」。
      1. 分別、區分。《荀子·大略》:「列官職,差爵祿,非以尊大夫而已。」《元史·卷七二·呂思誠傳》:「差民戶為三等,均其徭役。」
      1. 等級。《孟子·滕文公上》:「愛無差等,施由親始。」

      差 [ cuō ]

      1. 搓磨、搓洗。《禮記·喪大記》:「御者差沐于堂上。」漢·鄭玄·注:「差,淅也。」唐·孔穎達·正義:「差是差摩,故云淅。」

      差 [ chài ]

      1. 病癒。《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華佗傳》:「操積苦頭風眩,佗針,隨手而差。」唐·元稹〈蟆子詩·序〉:「故齧人成瘡,秋夏不愈,膏楸葉而傅之,則差。」通「瘥」。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准 ( 準 ) zhǔn《國語辭典》

      准 [ zhǔn ]

      1. 允許。如:「准許」、「上課不准遲到。」
      2. 確定。如:「准於某日上任。」
      3. 依據。如:「准某部公函。」
      4. 比照。如:「准前例科罪。」
      5. 折算、相抵。元·關漢卿《竇娥冤·楔子》:「我有心看上他與我家做個媳婦,就准了這四十兩銀子,豈不兩得其便。」
      1. 類比的、將來的。如:「准尉」。通「準」。
      客 kè《國語辭典》

      客 [ kè ]

      1. 宾,相对于主人而言。如:「宾客」、「请客」、「寒夜客来茶当酒」。《礼记·曲礼下》:「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2. 做生意、买卖等的人对顾主的称呼。如:「顾客」、「乘客」、「客满」。《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既平,愈客甚谨。」《老残游记·第五回》:「渐渐的打尖的客陆续都到店里。」
      3. 泛称从事某种活动或具有某类特长的人。如:「镖客」、「掮客」、「说客」、「 政客」、「珠宝客」。
      4. 寄食贵族豪门的人。如:「食客」、「门客」。《战国策·齐策四》:「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晋书·卷六九·刁协传》:「刁氏素殷富,奴客纵横。」
      5. 寄旅于外的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杜甫〈中夜〉诗:「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
      6. 泛称人。如:「旅人过客」。《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儒林外史·第三四回》:「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
      7. 量词。计算定量出售食品的单位。如:「他点了一客八分熟的牛排。」
      8. 姓。如汉代有客孙。
      1. 寄居、旅居。《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畿传》:「会天下之乱,遂弃官客荆州,建安中乃还。」
      2. 以客礼相待。《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唐·司马贞·索隐:「是谓客礼以接待也。」
      1. 次要的。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朱子周易本义》:「传为主,经为客。」
      2. 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如:「客观」。
      谈 ( 談 ) tán
      谈 [ tán ]
      1. 说,对话:~天。~心。~论。~话。~判。~吐。恳~。洽~。漫~。~笑风生。
      2. 言论,听说的话:笑~。无稽之~。传为美~。
      3. 姓。
      间谍 jiàn dié
      密探。被派遣或收买来丛事刺探机密、情报或进行破坏活动的人员。 ?  ——《漢語大詞典》
      易传(易傳)yì chuán
      《周易》的组成部分。对《经》而言,故曰《传》。亦称《十翼》。包括《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繫辞》上下篇、《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史记》《易大传》。是儒家学者对古代占筮用书《周易》所作的各种解释。旧传 孔子 所作,不足信。大抵是 战国 末期或 秦 汉 之间的作品。  ——《漢語大詞典》
      讹 ( 訛 ) é
      讹 [ é ]
      1. 错误:~字。~误(文字、记载错误)。~谬。~传(chuán )。以~传~。
      2. 敲诈,假借某种理由向人强迫索取财物或其他权利:~诈。
      3. 谣言:~言(➊诈伪的话,谣言;➋胡言乱语)。
      4. 感化,变化:“岁月迁~。”
      5. 野火烧。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