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伋 jí《國語辭典》
伋 [ jí ]
名- 人名用字。如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
瑗 yuàn《國語辭典》
瑗 [ yuàn ]
名- 一种中间有圆孔的璧玉。是由早期环状石斧演变成的臂饰,后来再演变为玉镯。《荀子·大略》:「问士以璧,召人以瑗。」
昌言 chāng yán
(1).善言;正当的言论。《书·皋陶谟》:“ 禹 拜昌言曰:‘俞!’” 孔颖达 疏:“ 禹 乃拜受其当理之言。”《汉书·王莽传中》:“ 嘉新公 国师以符命为予四辅, 明德侯 刘龚 、 率礼侯 刘嘉 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 颜师古 注:“昌,当也。”《旧唐书·方伎传·叶法善》:“公以理国之法,数奏昌言。” 清 方文 《送左三山先生巡按浙江》诗之一:“缓步归天仗,昌言悦圣衷。”
(2).谓直言不讳。《后汉书·马融传》:“俾之昌言而宏议,軼越三家,驰骋五帝,悉览休祥,总括羣瑞。” 唐 高适 《三君咏·狄梁公》:“昌言太后朝,潜运储君策。” 宋 陈亮 《廷对策》:“十年之间,羣起而沮抑之,未能止其偏,去其伪,而天下之贤者先废而不用,旁观者亦为之发愤以昌言,则人心何繇而正乎!” 清 黄遵宪 《近世爱国志士歌》序:“识者深忧之,而未敢昌言也。” 章炳麟 《记印度西婆耆王纪念会事》:“ 印度 人不敢以反对 英国 ,经画独立昌言于众,而一寓其意于记念会。”
犹倡言,提倡。昌,通“ 倡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中国灭亡论》:“於是嚮之高谈革命、昌言勤王者,莫不感激欷歔。” 伧父 《清廷预备立宪》:“自甲午以至戊戌,变法之论虽甚盛,然尚未有昌言立宪者。” ——《漢語大詞典》
(2).谓直言不讳。《后汉书·马融传》:“俾之昌言而宏议,軼越三家,驰骋五帝,悉览休祥,总括羣瑞。” 唐 高适 《三君咏·狄梁公》:“昌言太后朝,潜运储君策。” 宋 陈亮 《廷对策》:“十年之间,羣起而沮抑之,未能止其偏,去其伪,而天下之贤者先废而不用,旁观者亦为之发愤以昌言,则人心何繇而正乎!” 清 黄遵宪 《近世爱国志士歌》序:“识者深忧之,而未敢昌言也。” 章炳麟 《记印度西婆耆王纪念会事》:“ 印度 人不敢以反对 英国 ,经画独立昌言于众,而一寓其意于记念会。”
犹倡言,提倡。昌,通“ 倡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中国灭亡论》:“於是嚮之高谈革命、昌言勤王者,莫不感激欷歔。” 伧父 《清廷预备立宪》:“自甲午以至戊戌,变法之论虽甚盛,然尚未有昌言立宪者。” ——《漢語大詞典》
忧国(憂國)yōu guó
为国事而忧劳。《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朝廷无至忠忧国之臣,不惜伤损威重。” 清 钱谦益 《董应举授中大夫制》:“为国以得人为急,人臣以忧国为先。” ——《漢語大詞典》
事 shì《國語辭典》
事 [ shì ]
名- 工作、职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礼记·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
- 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都称为「事」。如:「人事」、「国事」。《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变故。如:「多事之秋」、「平安无事」。
- 侍奉。《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 做、为。《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插入。《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通「剚」。
永 yǒng《國語辭典》
永 [ yǒng ]
形- 深长的、久远的。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一七:「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宋·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 恒久、久远。如:「永垂不朽」。《论语·尧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精罔阆而飞扬兮,拾九天而永逝。」
钦 ( 欽 ) qīn
钦 [ qīn ]
- 恭敬:~佩。~敬。~慕。~赞。~迟(敬仰。旧时书函用语)。
- 封建时代指皇帝亲自所做:~命。~赐。~差(chāi )(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出外处理重大事件的官员)。
沽直 gū zhí
见“ 沽名卖直 ”。 ——《漢語大詞典》
暴君 bào jūn
专横残暴的君主或统治者。《孟子·滕文公上》:“经界不正,井地不钧,穀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赵岐 注:“暴君,残虐之君。”《后汉书·方术传上·樊英》:“臣见暴君如见仇讎。” 巴金 《利娜·第十二封信》:“ 亚历山大二世 ,的确是一个何等可怕的暴君了!”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九章:“在这个暴君统治的社会里,哪个好人能够活得下去呢?” ——《漢語大詞典》
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形-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动-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