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知天罚一只眼。

刘克庄宋代〕《目眚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知天罚一只眼。
异哉野老白露团,烈于贵人寒食散。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日啖荔枝三百天罚一只

日啖(日啖)
曹蕃荔枝谱荔枝出长乐县六都者佳余留省士绅陆续见贻可五千颗日啖不能尽 苏辙和陶诗引东坡谪居儋耳寘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藷芋 苏轼食荔枝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骈字类编》
荔枝 lì zhī
(1).果树名。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东观汉记·匈奴南单于》:“南单于来朝,赐御食及橙橘龙眼荔枝。”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下:“荔枝树,高五六丈餘,如桂树,緑叶蓬蓬,冬夏荣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实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 唐 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之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宣和 中, 保和殿 下种荔枝成实, 徽庙 手摘以赐 燕 帅 王安中 。”
(2).菊名。 宋 刘蒙 《菊谱》:“荔枝,枝紫,出 西京 ,九月中开。千叶紫花,叶卷为筒,大小相间……俗以为荔枝者,以其花形正圆故也。”  ——《漢語大詞典》
三百 sān bǎi
《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刑昺 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三百之蔽,义归无邪。” 清 姚鼐 《〈敦拙堂诗集〉序》:“文士得三百之义者,莫如 杜子美 。”参见“ 三百篇 ”。  ——《漢語大詞典》
颗 ( 顆 ) kē
颗 [ kē ]
  1. 小而圆的东西:~粒。
  2. 量词,指圆形或粒状的东西:三~珠子。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天罚(天罰)tiān fá
(1).上天的诛罚。旧时帝王自谓禀承天意行事,其诛罚不臣常以此为名。《书·多士》:“我乃明致天罚,移尔遐逖。”《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毋速天罚,赦图不穀,则所愿也。” 汉 班固 《东都赋》:“龚行天罚,应天顺人,斯乃 汤 武 之所以昭王业也。” 清 钮琇 《觚賸续编·豹仙》:“但其生平有二隐事,实伤阴德,致干天罚。”
(2).旧称遇父母之丧。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昔在 江陵 ,重罹天罚。”  ——《漢語大詞典》
一只(一只)
唐 元稹 戴光弓 唯调一只箭,飞入破聊城。
唐 白居易 洛下卜居 天竺石两片,华亭鹤一只。
唐 李贺 静女春曙曲 冰洞寒龙半匣水,一只商鸾逐烟起。
唐 姚合 秋晚江次 沙渚几行雁,风湾一只船。
唐 李九龄 荆溪夜泊 小滩惊起鸳鸯处,一只采莲船过声。
唐 于濆 古宴曲 燕娥奉卮酒,低鬟若无力。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
唐 高骈 杂歌谣辞 步虚词 青溪道士人不识,上天下天鹤一只。
唐 司空图 华下二首 其二 村南寂寞时回望,一只鸳鸯下渡船。
唐 高蟾 长信宫二首 其二 平生心绪无人识,一只金梭万丈丝。
唐 徐夤 新月 姮娥一只眉先扫,织女三分镜未光。  ——《骈字类编》
眼 yǎn《國語辭典》

眼 [ yǎn ]

  1. 目,动物的视觉器官。如:「眼睛」、「浓眉大眼」。《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𪸩耳。」
  2. 孔穴。唐·杜甫〈石笋行〉:「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食尽波涛痕。」宋·杨万里〈小池〉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3. 关键、要点。如:「节骨眼」。《官场现形记·第三六回》:「他起初还想赖,后来被家兄点了两句眼,他无话说了。」
  4. 下围棋时,无棋子的空处称为「眼」。唐·元稹〈酬孝甫见赠〉诗一○首之七:「无事抛棋侵虎口,几时开眼复联行。」《红楼梦·第六二回》:「探春因一块棋受了敌,算来算去,总得了两个眼。」
  5. 参见「[[板眼]]」条。
  6. 量词。计算眼睛看的次数的单位。如:「多看两眼」、「瞪了他一眼」。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