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阴沴奸阳,来暴于襄。

卢肇唐代〕《汉堤诗

阴沴奸阳,来暴于襄。洎入大郛,波端若铓。触厚摧高,
不知其防。骇溃颠委,万室皆毁。灶登蛟鼍,堂集鳣鲔。
惟恩若雠,母不能子。洪溃既涸,閈闳其虚。以隳我堵,
以剥我庐。酸伤顾望,若践丘墟。帝曰念嗟,朕日南顾。
流灾降慝,天曷台怒。滔滔襄郊,捽我婴孺。于惟馀甿,
饥伤喘呼。斯为淫痍,孰往膏傅。惟汝元寮,佥举明哲。
我公用谐,苴茅杖节。来视襄人,噢咻提挈。不日不月,
咍乎抃悦。乃泳故堤,陷于沙泥。缺落坳圮,由东讫西。
公曰呜呼,汉之有堤。实命襄人,不力乃力。则及乃身,
具锸与畚。汉堤其新,帝廪有粟。帝府有缗,尔成尔堤。
必锡尔勤,襄人怡怡。听命襄浒,背囊肩杵。奔走蹈舞,
分之卒伍。令以麾鼓,寻尺既度。日月可数,登登嶪嶪.
周旋上下,披岘斫楚。飞石挽土,举筑殷雷。骇汗霏雨,
疲癃鳏独。奋有筋膂,呀吁来助。提筐负筥,不劳其劳。
杂沓笑语,咸曰卢公,来赐我生。斯堤既成,蜿蜿而平。
确尔山固,屹如云横。汉流虽狂,坚不可蚀。代千年亿,
与天无极。惟公之堤,昔在人心。既筑既成,横之于南。
萌渚不峻,此门不深。今复在兹,于汉之阴。斯堤已崇,
兹民获祐.齯童相庆,室以完富。贻于襄人,愿保厥寿。
繄公之功,赫焉如昼。捍此巨灾,崒若京阜。天子赐之,
百姓载之。族孙作诗,昭示厥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阴沴奸阳

阴沴(陰沴)yīn lì
指天地四时阴气不和而产生的灾害。 唐 元稹 《苦雨》诗:“阴沴皆电扫,幽妖亦雷驱。”《旧唐书·文宗纪下》:“天或警予,示此阴沴,抚躬夕惕,予甚悼焉。” 宋 苏轼 《祭佛陀波利祝文》:“积雪始消,阴沴再作。小民无辜,弊于饥寒。”  ——《漢語大詞典》
奸阳(奸阳)
汲冢周书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风不解冻号令不行蛰虫不振阴奸阳鱼不上冰甲胄私藏亦作奸卢肇诗阴沴奸阳来暴于襄  ——《韵府拾遗 阳韵》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暴 bào/pù《國語辭典》

暴 [ bào ]

  1. 急遽、猛烈。《说文解字·日部》:「暴,疾有所趣也。」《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汉·郑玄·笺:「暴,疾也。」
  2. 欺凌。《荀子·性恶》:「则夫彊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
  3. 毁坏、蹧蹋。如:「暴殄天物」、「自暴自弃」。
  4. 空手搏斗。《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宋·邢昺·疏:「空手搏虎为暴虎。」
  5. 鼓起、突出。如:「他气得头上的青筋都暴出来了。」
  1. 残酷凶恶。如:「残暴」、「暴虐」、「暴行」。
  2. 急躁的。《荀子·彊国》:「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唐·杨倞·注:「暴察,谓暴急严察也。」
  3. 急骤的、猛烈的。如:「暴风」、「暴雨」、「暴饮暴食」。
  1. 姓。战国时韩国有暴鸢,汉代有暴胜之。

暴 [ pù ]

  1. 晒。《孟子·滕文公上》:「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同「曝 」。
  2. 显露。宋·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襄 xiāng《國語辭典》

襄 [ xiāng ]

  1. 完成、成就。如:「共襄盛舉」。《左傳·定公十五年》:「葬定公,雨,不克襄事,禮也。」
  2. 上、登越。《書經·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
  3. 除去。《詩經·鄘風·牆有茨》:「牆有茨,不可襄也。」
  1. 輔助。如:「襄助」、「襄理」、「襄贊元首」。
  1. 姓。如漢代有襄楷。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