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徒 tú《國語辭典》
徒 [ tú ]
動- 步行。《說文解字·辵部》:「徒,步行也。」《易經·賁卦·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 步卒、兵卒。《詩經·魯頌·閟宮》:「公徒三萬。」《左傳·隱公四年》:「諸侯之師,敗鄭徒兵,取其禾而還。」
- 人,多指壞人。如:「暴徒」、「匪徒」、「不法之徒」。
- 服膺、信仰某一宗教或學說的人。如:「信徒」、「教徒」、「基督徒」、「佛教徒」。
- 門人、弟子。如:「學徒」、「門徒」、「徒弟」。《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一種拘禁犯人,強服勞役的刑罰。如:「無期徒刑」、「他被判有期徒刑二年,得併科罰金。」
- 空的,不憑藉什麼的。如:「徒手搏虎」、「徒手體操」。
- 但、僅。如:「徒增煩惱」。《孟子·公孫丑上》:「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漢·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 白白的、平白。如:「徒然」、「徒勞無功」、「徒託空言」。漢·無名氏〈長歌行〉:「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卻、竟然。《莊子·天地》:「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荀子·子道》:「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观 ( 觀 ) guān/guàn
观 [ guān ]
- 看,察看:~看。~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风(➊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➋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阵。~赏。~察。~感。参~。
- 看到的景象或样子:~瞻(➊事物的外观、景象及其留给人们的印象;➋注视,瞻望)。大~。奇~。
- 对事物的看法、认识:~点。~念。主~。客~。世界~。
- 道教的庙宇:白云~。紫阳~。
- 古代宫门前的双阙。
- 楼台:楼~。台~。
- 姓。
卫玉(衛玉)wèi yù
晋 卫玠 少时,风神秀异,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后名士 乐广 嫁女于 卫玠 ,时人有“妇公冰清,女婿玉润”之语。事见《晋书·卫玠传》。后因以“卫玉”为赞誉人文辞华美或风姿秀异之典。 唐 骆宾王 《上兖州崔长史启》:“鬱文条而擢彩,藻逸 潘 花。曄词锋而衒奇,光浮 卫 玉。” 唐 黄滔 《祭先外舅》:“将仰止于 乐 冰,冀参差于 卫 玉。” ——《漢語大詞典》
讵肯(詎肯)jù kěn
岂肯。《后汉书·仲长统传》:“彼之蔚蔚,皆匈詈腹诅,幸我之不成,而以奋其前志,詎肯用此为终死之分邪?” 唐 韩愈 《石鼓歌》:“中朝大官老於事,詎肯感激徒媕娿。” 明 方孝孺 《东河驿值雪次茅长史白战体韵》:“乘兴伸眉且一笑,人生飢寒非不幸。莫将诗句效 苏公 , 淮阴 詎肯儕 噲 等。” ——《漢語大詞典》
挂秦金 guà qín jīn
高价征求对文章的意见。 唐 李峤 《市》诗:“徒知观 卫 玉,詎肯挂 秦 金?”参见“ 一字千金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