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主人年少多情味,笑换金龟解珥貂。

韦庄唐代〕《三堂早春

独倚危楼四望遥,杏花春陌马声骄。池边冰刃暖初落,
山上雪棱寒未销。溪送绿波穿郡宅,日移红影度村桥。
主人年少多情味,笑换金龟解珥貂。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主人年少多情金龟解珥

主人 zhǔ rén
(1).接待宾客的人。与“客人”相对。《仪礼·士相见礼》:“主人请见,宾反见,退,主人送於门外,再拜。”《荀子·乐论》:“宾出,主人拜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这一根(酒筹)掣得好,又合了主人待客的意思。” 巴金 《人民友谊的事业》:“到了十一点钟,似乎应当告辞了,主人说照 法国 的习惯,照他们家的习惯还可以继续到午夜。”
(2).特指留宿客人的房东。《史记·刺客列传》:“使使往之主人, 荆卿 则已驾而去 榆次 矣。” 唐 豆卢复 《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诗:“年年落第东归去;羞见 长安 旧主人。”
(3).财物或权力的支配者。《易·明夷》:“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晋 陶潜 《乞食》诗:“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此皆以己族为主人,而使彼受吾统治,故一切可无异视。”
(4).仆婢及受雇佣者的家主。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诸盗入主人家,奴尚为主人拔戈持矛以逐盗。”《水浒传》第六二回:“节级哥哥,可怜小人的主人 卢员外 吃屈官司。”
(5).用为学徒(或工人)对其产业主之称。 刘半农 《学徒苦》诗:“腊月主人食糕,学徒操持臼杵。”
(6).古代指战争中在自己土地上防守的一方。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客主人分》:“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晋书·张轨传》:“ 曜 虽东征, 胤 犹守本。险阻路遥,为主人甚易。”
(7).主要人物;主体。《旧唐书·仆固怀恩传》:“且臣 朔方 将士,功効最高,为先帝中兴主人,是陛下蒙尘故吏,曾不别加优奬,却信嫉妬谤词。” 朱自清 《威尼斯》:“ 圣马克堂 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 卑赞廷 式,以直线为主。”
(8).指君主。 唐 韩愈 《祭穆员外文》:“主人信谗,有惑其下;杀人无罪,诬以成过。”
(9).谓执掌教化国人之事。《韩诗外传》卷八:“司徒主人……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国多盗贼,下怨其上,则责之司徒。”  ——《漢語大詞典》
年少 nián shào
(1).年轻。《战国策·赵策二》:“寡人年少,蒞国之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恐其年少,未能理事。” 郭沫若 《两个大星》诗:“婴儿的眼睛闭了,海边上坐着个年少的母亲。”
(2).犹少年。《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好交结豪杰,年少争附之。”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其后补署,悉用年少。” 清 龚自珍 《能令公少年行》:“我能令公颜丹髩緑而与年少争光风,听我歌此胜丝桐。”  ——《漢語大詞典》
多情 duō qíng
(1).富于感情,常指对情人感情深挚。《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 徐娘 虽老,犹尚多情。” 唐 何兆 《玉蕊花》诗:“惟有多情天上雪,好风吹上緑云鬟。” 宋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髮。”《红楼梦》第十六回:“谁知爱势贪财的父母,却养了一个知义多情的女儿。” 郭小川 《厦门风姿》诗:“相思树呵相思树,用你那多情的手儿指指路。”
(2).指钟情的人。 宋 张先 《南乡子·京口》词:“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有个多情立画桥。” 宋 苏轼 《蝶恋花》词:“墙里鞦韆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懒人雕鞍闷不胜,此心如醉为多情。空垂眼底千行泪,难阻天涯万里程。” 清 纳兰性德 《太常引》词:“无凭踪跡,无聊心绪,谁説与多情?”  ——《漢語大詞典》
味 wèi《國語辭典》

味 [ wèi ]

  1. 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如:「食不知味」、「酸、甜、苦、辣、咸称为五味。」《孙子·势》:「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2. 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如:「香味」、「怪味」、「臭味」。
  3. 感受、旨趣、意义。如:「趣味」、「禅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红楼梦·第一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 量词。计算食物或中药的单位。如:「菜五味」、「药八味」。《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卢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儒林外史·第一一回》:「改用一个丸剂的方子,加入几味袪风的药。」
  5. 菜肴。如:「山珍海味」。《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下》:「往年已敕郡国,异味不得有所献御,今犹未止,非徒有豫养尊择之劳。」
  1. 品尝。《荀子·哀公》:「黼衣黻裳者不茹荤,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
  2. 研究、体察。如:「玩味」、「耐人寻味」。《文选·班固·答宾戏》:「委命供己,味道之腴。」《三国志·卷四五·蜀书·杨戏传》:「抗志存义,味览典文。」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1.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2.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换 ( 換 ) huàn
换 [ huàn ]
  1. 给人东西同时从他那里取得别的东西:交~。对~。~工。~文。兑~。
  2. 更改,变:变~。更(gēng )~。~马(喻撤换担负某项职务的人,含贬义)。~样。~气。~言之(换句话说)。
金龟(金龜)jīn guī
(1).黄金铸的龟纽官印。 汉 代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将军等所用。见《汉官仪》卷下、《汉旧仪补遗》卷上。后泛指高官之印。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金龟紫綬,以彰勋则。” 唐 卢照邻 《失群雁》诗:“金龟全写 中牟 印,玉鵠当变 莱芜 釜。” 元 萨都剌 《再赠李溉之学士》诗:“笑掷金龟上酒船,不须图像在 凌烟 。” 唐 权德舆 《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诗:“角巾华髮忽自遂,命服金龟君更与。” 明 沈鲸 《双珠记·西市认母》:“珮玎咚,腰掛金龟,近天颜,谈道经幃。”
(2). 唐 代官员的一种佩饰。 唐 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袋。 武后 天授 元年,改内外官佩鱼为佩龟。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 中宗 初罢龟袋,复佩鱼。
(3).指所佩杂玩之物。 唐 李白 《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 贺公 ,於 长安 紫极宫 一见余,呼余为‘謫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 王琦 注:“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 武后 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 明 何景明 《过寺中饮赠张元德侍御》诗:“腰下金龟在,明朝付酒壚。” 明 徐渭 《贺知章乞鉴湖一曲图》诗:“幸有双眸如 镜水 ,一逢 李白 解金龟。”  ——《漢語大詞典》
解珥 jiě ěr
脱去耳饰。古代妇女请罪的表示。 南朝 梁 王僧儒 《礼佛唱导发愿文》:“虽异 姜后 解珥,请罪於 周王 ;不待 樊姬 捨肉,有激於 荆后 。”  ——《漢語大詞典》
貂 diāo《國語辭典》

貂 [ diāo ]

  1. 动物名。哺乳纲啮齿目鼠类。嘴尖,体细长,四肢短小。耳朵呈三角形,听觉敏锐。尾粗,毛长寸许,色黄或紫黑,毛皮轻暖珍贵。
  2. 姓。如汉代有貂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