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东山□,应笑个侬风味薄。

贺铸宋代〕《玉京秋

陇首霜晴,泗滨云晚,乍遥落。废榭苍苔,破台荒草,西楚霸图冥漠。记登临事,九日胜游,千载如昨。更想像,晋客□归,谢生能赋继高作。
飘泊。尘埃倦客,风月羁心,潘鬓晓来清镜觉。蜡屐纶巾,羽觞象管,且追随、隼旟行乐。东山□,应笑个侬风味薄。念故园黄花,自有年年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东山□,个侬风味

东山(東山)dōng shān
(1).《诗·豳风·东山》:“我徂 东山 ,慆慆不归。” 朱熹 集传:“ 东山 ,所征之地也。”后因以代指远征或远行之地。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 玉汝 有爱妾 刘氏 ,将行,剧饮通夕…… 刘贡父 , 玉汝 姻党,即作小诗寄之以戏云:‘ 嫖姚 不復顾家为,谁谓 东山 久不归。’”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四:“此去 东山 又 北山 ,镜中强半尚红颜。”
(2).《孟子·尽心上》:“ 孔子 登 东山 而小 鲁 。” 赵岐 注:“ 东山 ,盖 鲁 城东之高山。”后因以代指 鲁 地。 宋 李清照 《上枢密韩肖胄诗》:“嫠家父祖生 齐 鲁 ,位下名高人比数……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 东山 一抔土。”
(3).据《晋书·谢安传》载, 谢安 早年曾辞官隐居 会稽 之 东山 ,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 东山 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 东晋 重臣。又, 临安 、 金陵 亦有 东山 ,也曾是 谢安 的游憩之地。后因以“东山”为典。指隐居或游憩之地。 唐 王维 《戏赠张五弟諲》诗之一:“吾弟 东山 时,心尚一何远!” 宋 沈遘 《吴正肃公挽歌辞》之一:“暂作 东山 去,还期 宣室 来。” 清 赵翼 《秋帆制府挽诗》:“南国烽烟悲远道, 东山 丝竹渺前尘。”
(4).代指 谢安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想象 东山 姿,缅怀 右军 言。” 清 顾炎武 《上吴侍郎旸》诗:“ 征虏 投壶暇, 东山 赌墅优。”
(5).泛指名高望重的人。 清 赵翼 《唐荆川先生读书处》诗之一:“并世文章无北地,当年声望此 东山 。” 赵朴初 《何满子·东山》词:“悄悄非关多病,三年不见 东山 。花事绸繆风又雨,更兼蜂妒鶯谗。”按,《人民文学》1977年第一期发表时附注云:“时见 江青 爪牙讲话,矛头指向 周总理 ,赋此书愤。”
(6).泛指东面的山。 宋 苏轼 《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 清 郑燮 《道情》之一:“一霎时波摇金影,驀抬头月上东山。” 杨朔 《雪浪花》:“那外国人想雇我的驴去逛东山。”
(7). 春秋 时少数民族 赤狄 别种 东山 皋落氏 的省称。《国语·晋语一》:“﹝ 晋献公 ﹞是故使 申生 伐 东山 ,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 韦昭 注:“ 东山 , 皋落氏 。”
(8). 南朝 梁 何胤 的别称。《南史·何胤传》:“初, 胤 二兄 求 点 并栖遁, 求 先卒,至是 胤 又隐。世号 点 为‘大山’, 胤 为‘小山’,亦曰‘东山’。”  ——《漢語大詞典》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2. 回答:答~。喊他不~。~承。
  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4. 姓。
应 [ yìng ]
  1.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3.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4. 对待:~付。~变。~酬。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1.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2.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个侬(個儂,箇儂)gè nóng
这人;那人。 唐 韩偓 《赠渔者》诗:“个儂居处近诛茅,枳棘篱兼用荻梢。” 丁以布 《赠春航用白丁韵》:“ 西湖 洒遍伤春泪,何处缄封寄个儂。”
箇儂:犹渠侬。那个人或这个人。 隋炀帝 《嘲罗罗》诗:“箇儂无赖是横波,黛染隆颅簇小蛾。” 唐 韩偓 《赠渔者》诗:“箇儂居处近诛茅,枳棘篱兼用荻梢。” 宋 范成大 《馀杭初出陆》诗:“霜毛瘦骨犹千骑,少见行人似箇儂。” 清 纳兰性德 《临江仙·永平道中》词:“椷书欲寄又还休,箇儂憔悴,禁得更添愁。”   ——《漢語大詞典》
风味
1.美味。亦指一地特有之食品口味。《晋书·王彬传》:“ 彬 为人朴素方直,乏风味之好,虽居显贵,常布衣蔬食。” 南朝 梁 刘孝标 《送橘启》:“南中橙甘,青鸟所食。始霜之旦採之,风味照座,劈之,香雾噀人。” 宋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冬日田园杂兴之七》诗:“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秦牧 《艺海拾贝·“果王”的美号》:“被各地人们推许为雄踞首席的果子,当然味道不可能是酸的涩的。它们一般都很甜美,但是风味却仍然是各具一格的。”
2.风度;风采。《宋书·自序传》:“﹝ 伯玉 ﹞温雅有风味,和而能辨,与人共事,皆为深交。” 唐 韩愈 《答渝州李使君书》:“乖隔年多,不获数附书,慕仰风味,未尝敢忘。”《太平广记》卷一九六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丁秀才》:“有 丁秀才 者,亦同寓於观中,举动风味,无异常人。”
3.事物特有的色彩和趣味。 唐 郭仲翔 《与吴保安书》:“而乡里先达,风味相亲,想覩光仪,不离梦寐。”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卷七:“ 渊明 千载人, 子瞻 百世士;出处固不同,风味亦相似。” 周立波 《牛》:“他用高粱秆子编织的筷子笼,也有特别精致的花纹,小巧玲珑,很有点 江 南的风味。”  ——《漢語大詞典》
薄 báo/bó/bò《國語辭典》

薄 [ ​bó ]

讀音
  1. 不厚的。《詩經·小雅·小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2. 稀疏的。南朝梁·何遜〈入塞示南府同僚詩〉:「薄雲巖際出,初月波中上。」
  3. 貧瘠、不肥沃。如:「薄田」。
  4. 微不足道。如:「薄禮」、「薄技」。
  5. 卑賤。如:「出身微薄」。
  6. 不敦厚。如:「刻薄」、「薄情」。
  7. 不尊重。如:「輕薄」。
  1. 草木叢生的地方。《文選·鮑照·蕪城賦》:「灌莽杳而無際,叢薄紛其相依。」
  2. 簾子。《禮記·曲禮上》:「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
  3. 姓。如明代有薄珏。
  1. 減輕、減損。《左傳·成公十八年》:「禁淫慝,薄賦斂,宥罪戾。」
  2. 迫近、接近。《文選·李密·陳情表》:「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3. 附著。《楚辭·屈原·九章·涉江》:「腥臊並御,芳不薄兮。」
  4. 侵入。《荀子·天論》:「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
  5. 鄙視。如:「厚此薄彼」、「妄自菲薄」。《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
  1. 輕微的。《論語·衛靈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薄 [ bò ]

  1. 參見「薄荷 」條。

薄 [ ​báo ]

語音
  1. 1的語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