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凭 ( 憑 ) píng《國語辭典》
- 「凭 」的异体字。
寄 jì《國語辭典》
寄 [ jì ]
动- 暂时的托身。《文选·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佗方?」《聊斋志异·卷三·连琐》:「何居里,久寄此间?」
- 托付、依附。如:「寄托」。《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 传达言语、书信、心意等。今多指透过邮递传送。如:「寄信」、「寄邮包」、「寄语白云」。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元·姚燧〈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曲:「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 暂时依附的。如:「寄居」、「寄宿」、「寄食」。
- 临时委托的。如:「寄存」、「寄卖」。
- 非亲生关系的。如:「寄父」、「寄母」、「寄子」、「寄女」。
离恨(離恨)lí hèn
因别离而产生的愁苦。 南朝 梁 吴均 《陌上桑》诗:“故人寧知此,离恨煎人肠。” 南唐 李煜 《清平乐》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把这一腔离恨,哭个痛快。” 李大钊 《送别幼衡》诗:“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漢語大詞典》
重重 chóng chóng
表示程度非常深。《水浒传》第八一回:“ 高太尉 被俺哥哥活捉上山,不肯杀害,重重管待,送回京师。” 清 洪楝园 《警黄钟·邻逼》:“军士们,各收取他军梨花,带回本营,解还吾国,重重有赏。” 沈从文 《新湘行记》:“她重重盯了我一眼,似乎把我底子全估计出来了。”
(1).犹层层。《西京杂记》卷六:“洲上煔树一株,六十餘围,望之重重如盖。” 唐 张说 《同赵侍御望归舟》诗:“山庭迥迥面长川,江树重重极远烟。” 明 王九思 《蝶恋花·夏日》词:“门外长槐窗外竹。槐竹阴森,遶屋重重緑。” 刘大白 《再造·新秋杂感》:“一片片,一重重,蓬蓬松松,湿云满空。”
(2).形容事物繁多、浓密。 汉 焦赣 《易林·随之咸》:“受福重重,子孙蕃功。” 宋 叶适 《寄柳秘校》诗:“篱风索索苦瓠晚,山雨重重甘菊疎。”《三国演义》第四五回:“遥望 江 南岸旗旛隐隐,戈戟重重,料是东 吴 已动兵矣。” 鲁迅 《伪自由书·崇实》:“专车队队 前门 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3).反复;屡屡。 唐 张籍 《秋山》诗:“草堂不闭石牀静,叶间坠露声重重。” 唐 王建 《镜听词》:“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壻远行凭镜听。”
(4).指一阵阵。《西游补》第四回:“却説 行者 受此无端谤议,被了辱詈,重重怒起,便要上前厮杀。” ——《漢語大詞典》
(1).犹层层。《西京杂记》卷六:“洲上煔树一株,六十餘围,望之重重如盖。” 唐 张说 《同赵侍御望归舟》诗:“山庭迥迥面长川,江树重重极远烟。” 明 王九思 《蝶恋花·夏日》词:“门外长槐窗外竹。槐竹阴森,遶屋重重緑。” 刘大白 《再造·新秋杂感》:“一片片,一重重,蓬蓬松松,湿云满空。”
(2).形容事物繁多、浓密。 汉 焦赣 《易林·随之咸》:“受福重重,子孙蕃功。” 宋 叶适 《寄柳秘校》诗:“篱风索索苦瓠晚,山雨重重甘菊疎。”《三国演义》第四五回:“遥望 江 南岸旗旛隐隐,戈戟重重,料是东 吴 已动兵矣。” 鲁迅 《伪自由书·崇实》:“专车队队 前门 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3).反复;屡屡。 唐 张籍 《秋山》诗:“草堂不闭石牀静,叶间坠露声重重。” 唐 王建 《镜听词》:“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壻远行凭镜听。”
(4).指一阵阵。《西游补》第四回:“却説 行者 受此无端谤议,被了辱詈,重重怒起,便要上前厮杀。” ——《漢語大詞典》
这 ( 這 ) zhè/zhèi
这 [ zhè ]
- 代词,此,指较近的时间、地点或事物,与“那”相对:~里。~些。~个。~样。
- 这时候,指说话的同时:他~就来。
- ◎ “这(zhè)一”二字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个。~点儿。~些年。
双燕(双燕)
南北朝 鲍照 咏双燕诗二首 其一 双燕戏云崖,羽翰始差池。
南北朝 萧子显 燕歌行 桐生井底叶交枝。今看无端双燕离。
隋 无名氏 杨白花 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
唐 崔湜 同李员外春闺 捲帘双燕入,披幌百花惊。
唐 李白 琴曲歌辞 双燕离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唐 权德舆 杂言和常州李员外副使春日戏题十首 其三 檐前晓色惊双燕,户外春风舞百花。
唐 鲍溶 秋怀五首 其四 双燕不巢树,浮萍不出山。
唐 欧阳澥 咏燕上主司郑愚 翩翩双燕画堂开,送古迎今几万回。
宋 陆游 偶作夜雨诗明日读而自笑别赋一首 残蝉不断知秋近,双燕归来伴昼长。
宋 戴复古 萍乡客舍 檐楹双燕语,风雨百花残。
金 李俊民 卜居 惭愧画梁双燕子,笑人今日又天涯。
金 赵秉文 燕 不识无情双燕子,南来北去为谁忙。 ——《骈字类编》
南北朝 萧子显 燕歌行 桐生井底叶交枝。今看无端双燕离。
隋 无名氏 杨白花 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
唐 崔湜 同李员外春闺 捲帘双燕入,披幌百花惊。
唐 李白 琴曲歌辞 双燕离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唐 权德舆 杂言和常州李员外副使春日戏题十首 其三 檐前晓色惊双燕,户外春风舞百花。
唐 鲍溶 秋怀五首 其四 双燕不巢树,浮萍不出山。
唐 欧阳澥 咏燕上主司郑愚 翩翩双燕画堂开,送古迎今几万回。
宋 陆游 偶作夜雨诗明日读而自笑别赋一首 残蝉不断知秋近,双燕归来伴昼长。
宋 戴复古 萍乡客舍 檐楹双燕语,风雨百花残。
金 李俊民 卜居 惭愧画梁双燕子,笑人今日又天涯。
金 赵秉文 燕 不识无情双燕子,南来北去为谁忙。 ——《骈字类编》
何曾 hé zēng
(1).为何,何故。《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曾比予於 管仲 ?” 赵岐 注:“何曾,犹何乃也。” 宋玉 《九辩》:“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颺?”《诗·大雅·云汉》“胡寧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 汉 郑玄 笺:“天何曾病我以旱?曾不知为政所失,而致此害。”
(2).何尝;几曾。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唐 王昌龄 《九日登高》诗:“谩説 陶潜 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宋 苏轼 《和寄无选长官》诗:“自古山林人,何曾识机巧?”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何曾没有生机?只是横遭抑塞!” ——《漢語大詞典》
(2).何尝;几曾。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唐 王昌龄 《九日登高》诗:“谩説 陶潜 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宋 苏轼 《和寄无选长官》诗:“自古山林人,何曾识机巧?”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何曾没有生机?只是横遭抑塞!” ——《漢語大詞典》
会 ( 會 ) huì/kuài
会 [ huì ]
- 聚合,合在一起:~合。~审。~话。
- 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议。开~。
- 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都(dū)~。省~。
- 彼此见面:~面。~见。
- 付钱:~账。~钞。
- 理解,领悟,懂:~心,体~。
- 能,善于:~游泳。~英语。
- 机会,时机,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机~难得。
- 一定,应当:长风破浪~有时。
- 恰好,正好:~天大雨。
- 一小段时间:~会儿。
- 总计:~计(❶管理和计算财务的工作;❷管理和计算财务的人)。
- 姓。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言语(言語)yán yǔ
(1).说话;说。《易·颐》:“《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水浒传》第六九回:“ 史进 只不言语。”《红楼梦》第四三回:“ 宝兄弟 明儿断不可不言语一声儿,也不传人跟着,就出去。”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以后出去,言语一声,别这么大咧咧的甩手一走!”
(2).吩咐;命令。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一折:“俺员外言语,着我来悔这门亲事。” 元 曾瑞 《留鞋记》第四折:“自家 张千 是也。奉老爷的言语,押着 王月英 到 相国寺 里去。”《水浒传》第三三回:“这兵马都监 黄信 上厅来,领了知府的言语,出来点起五十箇壮健军汉,披掛了衣甲。”
(3).禀报。《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只听那人道:‘开门,得我言语一声儿去。’”
(4).争执。《西游记》第五九回:“前年在 火云洞 ,曾与 罗刹 之子 红孩儿 有些言语。”
(5).善于辞令。亦指善于辞令者。《论语·先进》:“言语: 宰我 , 子贡 。” 邢昺 疏:“若用其言语辩説以为行人,使适四方,则有 宰我 、 子贡 二人。” 唐 韩愈 《进士策问》之十二:“德行若 颜回 ,言语若 子贡 。”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九》:“三公坐而论道,德行之任也;士大夫作而行之,政事、言语、文学之职也。”参见“ 四科 ”。
(6).言辞;话。《礼记·少仪》:“毋身质言语。” 孔颖达 疏:“凡言语有疑则称疑,无得以身质成言语之疑者;其言既疑,若必成之,或有所误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安抚莫信,此是通判駡安抚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是甚言语!”
(7).指闲话,不满意的话。《朱子语类》卷一三一:“是时 李公 亦尝荐 魏公 ,曾惹言语。”《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 高愚溪 见未来接,便多住了一两日。这家子就有些言语出来道:‘我家住满了,怎不到别家去?’” 清 洪升 《长生殿·傍讶》:“原来 虢国夫人 ,在 望春宫 有了言语,纔回去的。”
(8).指词章,文辞著作。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故言语侍从之臣,若 司马相如 、 虞丘寿王 、 东方朔 、 枚皋 、 王襃 、 刘向 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宋 陆游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之一:“言语日益工,风节顾弗竞。”《三国演义》第五回:“古人曾有篇言语,单道着 玄德 、 关 、 张 三战 吕布 。”
(9).喻虫鸟鸣叫。 唐 陆龟蒙 《和袭美〈病后春思〉韵》:“七字篇章看月得,百劳言语傍花闻。” 宋 赵鼎 《贺圣朝·锁试府学夜坐作》词:“知他窗外促织儿,有许多言语。” 元 王士熙 《竹枝词》:“山间白雀能言语,莫学 江 南唱鷓鴣。”
(10).指口头语言。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四:“他们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 ——《漢語大詞典》
(2).吩咐;命令。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一折:“俺员外言语,着我来悔这门亲事。” 元 曾瑞 《留鞋记》第四折:“自家 张千 是也。奉老爷的言语,押着 王月英 到 相国寺 里去。”《水浒传》第三三回:“这兵马都监 黄信 上厅来,领了知府的言语,出来点起五十箇壮健军汉,披掛了衣甲。”
(3).禀报。《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只听那人道:‘开门,得我言语一声儿去。’”
(4).争执。《西游记》第五九回:“前年在 火云洞 ,曾与 罗刹 之子 红孩儿 有些言语。”
(5).善于辞令。亦指善于辞令者。《论语·先进》:“言语: 宰我 , 子贡 。” 邢昺 疏:“若用其言语辩説以为行人,使适四方,则有 宰我 、 子贡 二人。” 唐 韩愈 《进士策问》之十二:“德行若 颜回 ,言语若 子贡 。”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九》:“三公坐而论道,德行之任也;士大夫作而行之,政事、言语、文学之职也。”参见“ 四科 ”。
(6).言辞;话。《礼记·少仪》:“毋身质言语。” 孔颖达 疏:“凡言语有疑则称疑,无得以身质成言语之疑者;其言既疑,若必成之,或有所误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安抚莫信,此是通判駡安抚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是甚言语!”
(7).指闲话,不满意的话。《朱子语类》卷一三一:“是时 李公 亦尝荐 魏公 ,曾惹言语。”《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 高愚溪 见未来接,便多住了一两日。这家子就有些言语出来道:‘我家住满了,怎不到别家去?’” 清 洪升 《长生殿·傍讶》:“原来 虢国夫人 ,在 望春宫 有了言语,纔回去的。”
(8).指词章,文辞著作。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故言语侍从之臣,若 司马相如 、 虞丘寿王 、 东方朔 、 枚皋 、 王襃 、 刘向 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宋 陆游 《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之一:“言语日益工,风节顾弗竞。”《三国演义》第五回:“古人曾有篇言语,单道着 玄德 、 关 、 张 三战 吕布 。”
(9).喻虫鸟鸣叫。 唐 陆龟蒙 《和袭美〈病后春思〉韵》:“七字篇章看月得,百劳言语傍花闻。” 宋 赵鼎 《贺圣朝·锁试府学夜坐作》词:“知他窗外促织儿,有许多言语。” 元 王士熙 《竹枝词》:“山间白雀能言语,莫学 江 南唱鷓鴣。”
(10).指口头语言。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四:“他们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