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是姓黄人作守,重新墨妙亭遗迹。
风引舟来,恰趁得、东楼嘉集。正满眼、轻红重碧,照筵浮席。更是姓黄人作守,重新墨妙亭遗迹。对暮天、疏雨话乡情,更筹急。
嗟世眼,迷朱碧。矜气势,才呼吸。彼蔡章安在,千年黄笔。腐鼠那能鹓凤吓,怒蜩未信冥鹏翼。与史君、酌酒酹兴亡,浇今昔。
嗟世眼,迷朱碧。矜气势,才呼吸。彼蔡章安在,千年黄笔。腐鼠那能鹓凤吓,怒蜩未信冥鹏翼。与史君、酌酒酹兴亡,浇今昔。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动-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副-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动-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姓 xìng《國語辭典》
姓 [ xìng ]
名- 表示个人所属家族及区别家族系统的符号。如:「姓氏」、「贵姓」、「百家姓」。唐·杜甫〈哀王孙〉诗:「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元·睢景臣〈哨遍·社长排门告示套·尾〉:「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 姓。如汉代有姓伟。
黄人 huáng rén
(1).黄土墙壁因受雨漏冲刷剥蚀而显现出的人形。为黄巾军起义前利用迷信所作的舆论准备。《后汉书·五行志五》:“ 熹平 二年六月, 雒阳 民讹言 虎賁寺 东壁中有黄人,形容鬚眉良是,观者数万,省内悉出,道路断絶。到 中平 元年二月, 张角 兄弟起兵 冀州 ,自号黄天。” 刘昭 注:“《风俗通》曰:‘ 劭 ( 应劭 )故往视之,何在其有人也!走漏污处,腻赭流漉,壁有他剥数寸曲折耳。’”
(2).黄色人种。 清 黄遵宪 《出军歌》:“一轮红日东方涌,约我黄人捧。” 梁启超 《论内地杂居与商务关系》:“彼其促狭之恶性,向来不以平等待我黄人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拿破仑与隋那》:“从现在的卐字眼睛看来,黄人已经是劣种了,我们却还夸耀 希特拉 。”
(3).传说中的捧日仙人。 唐 滕迈 《二黄人守日赋》第二:“日观天文,彼黄人之离立是守,丽紫霄而规模乍分。”参见“ 黄人守日 ”。 ——《漢語大詞典》
(2).黄色人种。 清 黄遵宪 《出军歌》:“一轮红日东方涌,约我黄人捧。” 梁启超 《论内地杂居与商务关系》:“彼其促狭之恶性,向来不以平等待我黄人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拿破仑与隋那》:“从现在的卐字眼睛看来,黄人已经是劣种了,我们却还夸耀 希特拉 。”
(3).传说中的捧日仙人。 唐 滕迈 《二黄人守日赋》第二:“日观天文,彼黄人之离立是守,丽紫霄而规模乍分。”参见“ 黄人守日 ”。 ——《漢語大詞典》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動-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 為、當。如:「認賊作父」。
-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名-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守 shǒu《國語辭典》
守 [ shǒu ]
名- 官职、职责。《汉书·卷三○·艺文志》:「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官守所拘,功名在念,岂饮酒。」
- 职官名。古代一郡的行政长官。如:「郡守」、「太守」。
- 节操、品性。如:「操守」。《礼记·儒行》:「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
- 姓。如宋代有守恭。
- 防卫、保护。如:「防守」、「驻守」、「坚守」。
- 保持、坚持。如:「守信」、「守节」、「墨守成规」、「守身如玉」。
- 遵行。如:「恪守」、「守法」、「遵守」、「守规律」。
- 等待。如:「守候」、「独守」、「守岁」、「空守一夜」。
- 依赖、依傍。《水浒传·第一八回》:「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
守 [ shòu ]
- 通「狩」。
重新 chóng xīn
(1).又一次。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公仪龙图招诸公观舞及画》之三:“初约看花花已尽,重新邀客客应欢。”《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适来县君在卧房里,卸了妆饰,重新梳裹过了。” 刘半农 《瓦釜集·代自叙》:“关于语言,我前次写信给你,其中有一段,可以重新写出。”
(2).从头另行开始。《元代白话碑集录·1336年重编〈百丈清规〉法旨》:“各寺里近年来将那清规增减不一,教 百丈山 德辉 长老重新编了。” 清 李渔 《玉搔头·逆氛》:“万岁爷请息雷霆,待臣等重新説过。” 浩然 《艳阳天》第一○二章:“眼下政府对他们太宽大了,他们实在应当重新作人哪!”
(3).再次装修使面貌一新。如:庙宇重新。 ——《漢語大詞典》
(2).从头另行开始。《元代白话碑集录·1336年重编〈百丈清规〉法旨》:“各寺里近年来将那清规增减不一,教 百丈山 德辉 长老重新编了。” 清 李渔 《玉搔头·逆氛》:“万岁爷请息雷霆,待臣等重新説过。” 浩然 《艳阳天》第一○二章:“眼下政府对他们太宽大了,他们实在应当重新作人哪!”
(3).再次装修使面貌一新。如:庙宇重新。 ——《漢語大詞典》
墨妙 mò miào
(1).精妙的文章。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虽 渊 云 之墨妙, 严 乐 之笔精……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唐 陈子昂 《为乔补阙庆武成殿表》:“臣所恨才非墨妙,思乏笔精;不能赞扬休祚,歌咏圣德。”
(2).精妙的书法。 唐 鲁收 《怀素上人草书歌》:“吾观文士多利用,笔精墨妙诚堪重;身上艺能无不通,就中草圣最天纵。”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 王进德 ﹞弹琴读书,或展古人墨妙,临写不释手。” 清 赵翼 《题肃本淳化帖》诗:“所嫌腕弱但涂蚓,敢詡墨妙堪笼鹅。”
(3).精妙的绘画。 唐 岑参 《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诗:“相府徵墨妙,挥毫天地穷;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宋 黄庭坚 《送顾子敦赴河东》之三:“ 虎头 墨妙能频寄,马乳蒲萄不待求。” ——《漢語大詞典》
(2).精妙的书法。 唐 鲁收 《怀素上人草书歌》:“吾观文士多利用,笔精墨妙诚堪重;身上艺能无不通,就中草圣最天纵。”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 王进德 ﹞弹琴读书,或展古人墨妙,临写不释手。” 清 赵翼 《题肃本淳化帖》诗:“所嫌腕弱但涂蚓,敢詡墨妙堪笼鹅。”
(3).精妙的绘画。 唐 岑参 《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诗:“相府徵墨妙,挥毫天地穷;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宋 黄庭坚 《送顾子敦赴河东》之三:“ 虎头 墨妙能频寄,马乳蒲萄不待求。” ——《漢語大詞典》
亭 tíng《國語辭典》
亭 [ tíng ]
名- 秦汉时的地方治安机构。《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
- 古代建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以便旅客投宿休息。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守望敌情的处所。三国魏·王粲〈七哀诗〉三首之三:「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 有顶无墙,供人憩息、观赏的建筑物,多筑在花园或路旁。如:「凉亭」、「茅亭」。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一种供办公或营业使用的小型房子。如:「票亭」、「邮亭」、「电话亭」。
遗迹(遺蹟)yí jì
亦作“ 遗跡 ”。亦作“ 遗蹟 ”。
(1).指留下的脚印。《晋书·卫恒传》:“ 邕 ( 蔡邕 )作《篆势》曰:‘鸟遗跡, 皇頡 循。’” 唐 柳宗元 《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 周公 告诫 成王 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 禹 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
(2).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汉 王粲 《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三国志·吴志·陆胤传》:“ 胤 天资聪朗,才通行絜,昔歷选曹,遗迹可纪。”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洹水》:“今池林絶灭,略无遗跡矣。” 宋 苏轼 《渚宫》诗:“谁能为我访遗迹,草中应有 湘东 碑。” 宋 苏辙 《中秋见月寄子瞻》诗:“黄楼未成 河 已退,空有遗蹟令人看。” 元 虞集 《舒城县学明伦堂记》:“昔贤名人遗蹟,足以风动其人。” 明 谢肇浙 《五杂俎·物部二》:“此木殊方不可知,以余所经他处,未有见之者,亦圣贤之遗跡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 登封县 有观象、测景二臺,乃 周公 营 洛邑 时,手建遗蹟,其土圭表漏尚存。”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乃遍行营垒,周视所开地道,览战争之遗蹟。” 杨朔 《永定河纪行》:“在 翠微峰 下,有一处古代遗迹,题做‘冰川擦痕’。”
(3).犹遗墨。《北史·崔宏传》:“﹝ 崔宏 ﹞尤善草隶,为世摹楷,行押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南史·陈始兴王伯茂传》:“时军人於 丹徒 盗发 晋 郗曇 墓,大获 晋 右军将军 王羲之 书及诸名贤遗跡。”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杜羔 ﹞忽覩屋柱烟煤之下,见字数行,拂而视之,乃其父遗跡。” 宋 王谠 《唐语林·伤逝》作“遗迹”。 宋 苏轼 《墨宝堂记》:“ 毗陵 人 张君 希元 ,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跡至多。”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国亡,遗跡悉归上都,流传人间者不过残縑片幅耳。”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 唐 李石 《续博物志》: 陶隐居 书自奇,世传画板帖及 焦山 《瘞鹤铭》,皆其遗迹。”
(4).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国语·楚语下》:“ 灵 不顾於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韦昭 注:“ 灵王 不君,罢弊 楚 国,三军叛之,如行人之遗弃其迹。”《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不念擕手好,弃我如遗跡。”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序》:“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捨资财若遗跡。”《北史·隋宗室诸王传论》:“变本宗如反掌,弃慈母若遗迹。”
(5).谓忘乎形迹。《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臺之下,遗跡江湖之上。” 李善 注:“《庄子》曰:‘鱼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术。’ 郭象 曰:‘各自足,故相忘也。’今引‘江湖’,唯取‘相忘’之义也。” 张铣 注:“遗跡,谓心相知而跡相忘也。”一本作“ 遗迹 ”。 ——《漢語大詞典》
(1).指留下的脚印。《晋书·卫恒传》:“ 邕 ( 蔡邕 )作《篆势》曰:‘鸟遗跡, 皇頡 循。’” 唐 柳宗元 《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 周公 告诫 成王 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 禹 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
(2).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汉 王粲 《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三国志·吴志·陆胤传》:“ 胤 天资聪朗,才通行絜,昔歷选曹,遗迹可纪。”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洹水》:“今池林絶灭,略无遗跡矣。” 宋 苏轼 《渚宫》诗:“谁能为我访遗迹,草中应有 湘东 碑。” 宋 苏辙 《中秋见月寄子瞻》诗:“黄楼未成 河 已退,空有遗蹟令人看。” 元 虞集 《舒城县学明伦堂记》:“昔贤名人遗蹟,足以风动其人。” 明 谢肇浙 《五杂俎·物部二》:“此木殊方不可知,以余所经他处,未有见之者,亦圣贤之遗跡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 登封县 有观象、测景二臺,乃 周公 营 洛邑 时,手建遗蹟,其土圭表漏尚存。”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乃遍行营垒,周视所开地道,览战争之遗蹟。” 杨朔 《永定河纪行》:“在 翠微峰 下,有一处古代遗迹,题做‘冰川擦痕’。”
(3).犹遗墨。《北史·崔宏传》:“﹝ 崔宏 ﹞尤善草隶,为世摹楷,行押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南史·陈始兴王伯茂传》:“时军人於 丹徒 盗发 晋 郗曇 墓,大获 晋 右军将军 王羲之 书及诸名贤遗跡。”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杜羔 ﹞忽覩屋柱烟煤之下,见字数行,拂而视之,乃其父遗跡。” 宋 王谠 《唐语林·伤逝》作“遗迹”。 宋 苏轼 《墨宝堂记》:“ 毗陵 人 张君 希元 ,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跡至多。”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国亡,遗跡悉归上都,流传人间者不过残縑片幅耳。”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 唐 李石 《续博物志》: 陶隐居 书自奇,世传画板帖及 焦山 《瘞鹤铭》,皆其遗迹。”
(4).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国语·楚语下》:“ 灵 不顾於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韦昭 注:“ 灵王 不君,罢弊 楚 国,三军叛之,如行人之遗弃其迹。”《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不念擕手好,弃我如遗跡。”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序》:“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捨资财若遗跡。”《北史·隋宗室诸王传论》:“变本宗如反掌,弃慈母若遗迹。”
(5).谓忘乎形迹。《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臺之下,遗跡江湖之上。” 李善 注:“《庄子》曰:‘鱼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术。’ 郭象 曰:‘各自足,故相忘也。’今引‘江湖’,唯取‘相忘’之义也。” 张铣 注:“遗跡,谓心相知而跡相忘也。”一本作“ 遗迹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