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风灯微暗,夜长频换更筹。

陈允平宋代〕《酹江月

霁空虹雨,傍啼螀莎草,宿鹭汀洲。隔岸人家砧杵急,微寒先到帘钩。步幄尘高,征衫酒润,谁暖玉香篝。风灯微暗,夜长频换更筹。
应是雁柱调筝,鸳梭织锦,付与两眉愁。不似尊前今夜月,几度同上南楼。红叶无情,黄花有恨,孤负十分秋。归心如醉,梦魂飞趁东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风灯夜长更筹

风灯
1.有罩能防风的灯。 唐 杜甫 《漫成一绝》:“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清 陈维嵩 《桂殿秋·淮河夜泊》词:“船头水笛吹晴碧,檣尾风灯颭夜红。” 林建征 《莺歌海》:“但漆黑的夜和浓重的水雾包围着海面,风灯和手电的光芒已完全失效了。”
2.比喻生命短促,人事无常。 唐 吕岩 《沁园春》词:“人世风灯,草头珠露,我见伤心眼泪流。” 宋 朱熹 《淳熙甲辰仲春精舍闲居戏作武夷櫂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之四:“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明 朱有炖 《一枝花·秋兴》套曲:“想世事名韁利锁,嘆韶华石火风灯。”  ——《漢語大詞典》
微 wēi《國語辭典》

微 [ wéi ]

  1. 隱匿。《說文解字·彳部》:「微,隱行也。」《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
  2. 無、沒。《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史記·卷八七·李斯傳》:「微趙君,幾為丞相所賣。」
  3. 非、不是。《詩經·邶風·柏舟》:「微我無酒,以敖以遊。」《呂氏春秋·離俗覽·離俗》:「然而以理義斲削,神農黃帝猶有可非,微獨舜湯。」
  1. 精妙幽深。《書經·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禮記·學記》:「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
  2. 細小。如:「細微」、「具體而微」。
  3. 卑賤。如:「人微言輕」、「出身寒微」。《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聊齋志異·卷一○·臙脂》:「而又念其出身微,且日登公堂,為千人所窺指。」
  4. 衰落。如:「衰微」。《詩經·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彊。」
  5. 少。《禮記·祭義》:「雖有奇邪而不治者,則微矣。」
  6. 昏暗不明。《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微,此日而微。」《文選·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詩》:「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1. 暗中、祕密。如:「微行」。《漢書·卷四五·伍被傳》:「淮南王陰有邪謀,被數微諫。」唐·柳宗元〈童區寄傳〉:「童微伺其睡,以縳背刃,力上下得絕。」
  2. 伺探。《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使人微得趙綰等姦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漢書·卷九二·游俠傳·郭解傳》:「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
  3. 稍、略。如:「稍微」、「略微」。《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為,微見風采,黨與承其指意而顯奏之。」《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含喜微笑,竊視流眄。」
  1.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微虎。

微 [ ​wēi ]

  1. (一)​之又音。
暗 àn《國語辭典》

暗 [ àn ]

  1. 不明亮的、光线不足的、黑夜的。如:「暗房」、「阴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在暗室中坐,召宣武。」宋·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词:「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2. 幽深、阴翳。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 昏昧、不明事理。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通「暗」。
  4. 不让人知道的、不公开的。如:「暗号」、「明人不做暗事。」
  5. 无光泽的。宋·苏轼〈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词:「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1. 默不作声的、隐密的。如:「暗杀」、「暗示」、「暗渡陈仓」。唐·韩偓〈无题〉诗:「明言终未实,暗祝始应真。」清·洪升《长生殿·第一三出》:「宠固君心,暗中包藏计狡。」
  1. 不光明。如:「弃暗投明」。
  2. 姓。如元代有暗伯。
  1. 光线变得不明亮。如:「天色已渐渐暗了。」
夜长(夜长)
唐 李益 水宿闻雁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唐 戴叔伦 谷城逢杨评事 横流夜长不得渡,驻马荒亭逢故人。  ——《骈字类编》
频 ( 頻 ) pín/bīn
频 [ pín ]
  1. 屡次,连次:~繁。~仍。~数(shù)(次数多而接连)。~率()。~谱。捷报~传。
  2. 危急:“国步斯~”。
  3. 并列:“百嘉备舍,群神~行”。
  4. 古同“颦”。
频 [ bīn ]
  1. 古同“濒”,水边地。
换 ( 換 ) huàn
换 [ huàn ]
  1. 给人东西同时从他那里取得别的东西:交~。对~。~工。~文。兑~。
  2. 更改,变:变~。更(gēng )~。~马(喻撤换担负某项职务的人,含贬义)。~样。~气。~言之(换句话说)。
更筹(更籌)gēng chóu
(1).古代夜间报更用的计时竹签。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春夜应令》诗:“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 宋 欧阳澈 《小重山》词:“无眠久,通夕数更筹。” 明 朱鼎 《玉镜台·闻鸡起舞》:“多少红楼长夜宴,欢娱甚,独教辛苦执更筹。”
(2).借指时间。 唐 李福业 《岭外守岁》诗:“冬去更筹尽,春随斗柄迴。”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三折:“你不索问更筹,则看这水云收。”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