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司马迁两汉〕《项羽之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于是项王马骑麾下壮士骑从八百余人

于是(於是)yú shì
(1).如此。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每发一书,则书百幅,择十之一用之。于是不胜其烦,人情厌恶。”
(2).亦作“ 于时 ”。连词。表示承接。《诗·周颂·我将》:“我其夙夜,畏天之畏,于时保之。” 郑玄 笺:“于,於;时,是也。早夜敬天,於是得安 文王 之道。”《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十一》:“公笑曰:‘可乎?’ 晏子 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征,时朝无事也。”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三:“时有县令籍民间强壮者,悉令自卫乡里,无得他适,于是邻村亦不能侵暴邻村,一境独安。” 丁玲 《阿毛姑娘》第二章一:“不知男的说了一句什么话,于是女的就笑了。”
(1).在此。《穀梁传·僖公三十三年》:“ 百里子 与 蹇叔子 送其子而戒之曰:‘女死,必於 殽 之巖唫之下,我将尸女於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问之,则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宋 苏轼 《四菩萨阁记》:“有僧忘其名,於兵火中拔其四板以逃……而寄死於 乌牙 之僧舍。板留於是百八十年矣。”
(2).当时;其时。《左传·隐公四年》:“於是, 陈 蔡 方睦於 卫 。故 宋公 、 陈侯 、 蔡侯 、 卫 人伐 郑 。”《汉书·陈胜传》:“於是诸郡县苦 秦 吏暴,皆杀其长吏,将以应 胜 。”《新唐书·陈子昂传》:“时 高宗 崩,将迁梓宫 长安 。於是, 关中 无岁。 子昂 盛言 东都 胜塏,可营山陵。”《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五年》:“ 亮 帅诸军入寇,围 祁山 ,以木牛运。於是大司马 曹真 有疾,帝命 司马懿 西屯 长安 ……以御之。” 清 徐士銮 《宋艳·駮辨》:“於是 王仲巍 者久依 贯 。闻是而自诣 贯 识之。”
(3).如此。 宋 欧阳修 《〈牡丹记〉跋尾》:“ 君謨 之笔,既不可復得,而予亦以老病不能文者久矣。於是,可不惜哉!故书以传两家子孙。”
(4).连词。因此。《国语·周语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史记·郑世家》:“ 郑 入 滑 , 滑 听命。已而,反与 卫 。於是 郑 伐 滑 。”《北史·宇文贵传》:“ 贵 马中流矢,乃短兵步鬭, 雄 大败轻走, 赵育 於是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田登 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多被榜笞。於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清 杭世骏 《质疑·左传》:“又四凶之恶,漏网於 尧 ,而放流於 舜 ,於是先儒遂纷纷致疑。”
(5).语气词。犹焉。《公羊传·庄公八年》:“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后祠兵於是。” 陈立 义疏:“於是与焉同义。《战国策·西周策》‘君何患焉’,《周本纪》作‘君何患於是’。此‘然后祠兵於是’即‘然后祠兵焉’。《管子·小问篇》‘且臣观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 莒 於是’,彼於是亦当作焉字解。”  ——《漢語大詞典》
项王(項王)xiàng wáng
指 项籍 。 秦 末 下相 人,字 羽 。从叔父 梁 在 吴中 起事, 梁 败死, 籍 领其军。 秦 亡,自立为 西楚霸王 ,继与 刘邦 争天下。后 汉王 用 张良 、 陈平 计,围 籍 于 垓下 ,至 乌江 自刎。见《史记·项羽本纪》。 唐 李白 《拟恨赋》:“若乃 项王 虎鬭,白日争辉。拔山力尽,盖世心违。” 元 贡师泰 《彭城怀古》诗:“ 项王 帐底犹 虞 舞, 汉祖 军中尽 楚 声。”常用以借指失败的英雄。 清 吴伟业 《戏题仕女图·虞兮》诗:“博得美人心肯死, 项王 此处是英雄。”  ——《漢語大詞典》
乃 nǎi《國語辭典》

乃 [ nǎi ]

  1. 你、你的。如:「乃母」、「乃兄」。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 他、他的。《周禮·天官·小宰》:「各脩乃職。」
  1. 是。如:「失敗乃成功之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水滸傳·第二三回》:「眾上戶道:『真乃英雄好漢!』」
  1. 然後、於是。《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2. 卻。《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
  3. 而。《荀子·正論》:「然則鬥與不鬥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
  4. 若、如果。《孟子·公孫丑上》:「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1. 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2. 才、始。《禮記·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於今乃睹子之志矣。」
  1. 語助詞。用於發語或轉折。《書經·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1.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1.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3.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4.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8. 登載。如:「上報」、「上帳」。
  9.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1.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2.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3.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1.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1. 參見「上聲 」條。
马骑(馬騎)mǎ qí
(1).坐骑。《大唐秦王词话》第十六回:“巨斧半轮月,长枪掉尾蛟;马骑翻海兽,出阵果英豪。”
(2).指骑兵。《英烈传》第七十回:“因集马骑步卒,一齐直趋 临洮府 正东五里 紫兰滩 安营。”  ——《漢語大詞典》
麾下 huī xià
1.谓将旗之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 吴 军,至 吴 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復驰还。” 唐 柳宗元 《贞符》诗序:“徒奋袒呼,犒迎义旅,讙动六合,至于麾下。”
2.即部下。《史记·秦本纪》:“ 繆公 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 晋君 。”《后汉书·滕抚传》:“ 抚 所得赏赐,尽分於麾下。”《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 威 ( 宋威 )因奏大渠死,擅纵麾下兵还 青州 。” 徐迟 《火中的凤凰》:“他很担心这一部伟大的戏曲总集已经给 齐督军 麾下兵士持作柴炊。”
3.喻指在有权势者的手下。《红楼梦》第五三回:“男人只有 贾芹 、 贾芸 、 贾菖 、 贾菱 四个--现在 凤姐 麾下办事的来了。”
4.对将帅的敬称。《三国志·吴志·张紘传》:“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  ——《漢語大詞典》
壮士(壯士)zhuàng shì
(1).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 易水 寒,壮士一去兮不復还。”《孔子家语·致思》:“ 子路 治 蒲 ,请见於 孔子 曰:‘ 由 愿受教於夫子。’ 子 曰:‘ 蒲 其何如?’对曰:‘邑多壮士,又难治也。’”《史记·货殖列传》:“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北史·齐炀王宪传》:“既至殿门, 宪 独被引进。帝先伏壮士於别室,至即执之。 宪 辞色不挠,固自陈説。”《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 贺兰进明 ﹞惧师出且见袭,又忌 巡 声威,恐成功,初无出师意。又爱 霽云 壮士,欲留之。” 宋 苏轼 《送李公恕赴阙》诗:“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絛。”《秦併六国平话》卷中:“此人如何这般冠带?名呼做杀虎壮士。”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猿》:“选壮士三十人,持兵负粮,巖栖野食。”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一:“戈壁滩上的黑砂哟,埋没过千万壮士的梦幻。”
(2).体健力大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麯并酒》:“来晨熟擣,作木范之,令饼方一尺、厚二寸,使壮士熟踏之。”
(3).指武士装束的人。《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装束得七品琴堂样子……还有一个朱缨花袞的长官,一个赤面白髯的壮士。”
(4). 太平天囯 取试武士分为一、二、三三甲,第三甲若干名称为壮士,相当于 清 制的进士,职同军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论》:“至武秀才等则改称英士、猛士、壮士、威士之殊。英谓其英多磊落也;猛谓其猛可济宽也;壮谓其克壮大猷也;威谓其有威可畏也。”参阅 太平天囯 《钦定士阶条例》。  ——《漢語大詞典》
骑从(騎從)qí zòng
骑马跟从。《史记·项羽本纪》:“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餘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晋书·王导传》:“帝亲观禊,乘肩轝具威仪, 敦 导 及诸名胜皆骑从。”
骑马的随从。 唐 元稹 《观兵部马射赋》:“夏官司马,閲骑从於南宫。” 宋 苏轼 《黄州》诗:“使君厌骑从,车马留山前。”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后 广孝 再过,乃屏去骑从,以指扣门。”  ——《漢語大詞典》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1.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1.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1.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八百
唐 无名氏 无名氏之散句 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
唐 符载 题李八百洞 后世何人来飞升,紫阳真人李八百。  ——《骈字类编》
余人(餘人)yú rén
(1).其馀的人,他人。《论语·雍也》“ 回 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餘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三国 魏 何晏 集解:“餘人暂有至仁时,唯 回 移时而不变。”《北齐书·封隆之传》:“公是衣冠宰相,异於餘人。” 宋 叶适 《除工部侍郎谢表》:“沐浴膏泽之美,殆异餘人;生施枯槁之恩,有愈造物。”
(2).指后代、苗裔。 晋 左思 《魏都赋》:“且 魏 地者,毕昴之所应, 虞 夏 之餘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