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润泽为霖功及物,坚高作柱势参天。

彭汝砺宋代〕《和马太守五首 其四 五老峰

不到匡庐今几年,幽亭纵目意茫然。苍颜想像重湖外,翠色参差落照前。

润泽为霖功及物,坚高作柱势参天。使君笔墨真能赋,不必须凭绘画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润泽为霖及物坚高参天

润泽(潤澤)rùn zé
(1).滋润;使不干枯。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栽树》:“时时灌溉,常令润泽。” 宋 欧阳修 《雪》诗:“光芒可爱初日照,润泽终为和气烁。” 冯至 《北游·公园》:“世纪末的诗人--用美人的吻来润泽他们的焦唇,用辛辣的酒浆灌溉他们憔悴的灵魂。”
(2).恩泽。《史记·李斯列传》:“羣臣莫不被润泽,蒙厚德。”
(3).谓施恩。 宋 叶适 《上西府书》:“天子明圣,亲御明堂,布德施教,润泽海宇。”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洪由义》:“汝大有恩于我部下,不但脱汝难,且当少为润泽。”
(4).润色,修饰。《孟子·滕文公上》:“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明 陆垹 《篑斋杂著·九边图论》:“末论重巡抚将臣二事,皆凿凿有见,使得其意而润泽之,而又举行以实焉,未必其无效也。”
(5).形容有光泽。 汉 贾谊 《新书·道德说》:“目清而润泽若濡,无毳秽杂焉,故能见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又有一物,六稜,如马牙硝,清莹如水晶,润泽可爱。”《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 施復 ﹞照常织下的紬拿上市去,人看时光彩润泽,都增价竞买。” 曹禺 《雷雨》第一幕:“他的半白的头发很润泽地分梳到后面,还保持昔日的丰采。”  ——《漢語大詞典》
为霖(为霖)
郯韶题九龙图诗应有天瓢手为霖遍九垓  ——《分类字锦》
功 gōng《國語辭典》

功 [ gōng ]

  1. 勋劳。如:「立功」、「歌功颂德」。《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2. 事情、工作。如:「功亏一篑」。《史记·卷八二·田单传》:「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北史·卷一一·隋高祖文帝本纪》:「始令人以二十一成丁,岁役功不过二十日,不役者收庸。」
  3. 成效。如:「事半功倍」、「徒劳无功」。《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 成就、事业。如:「丰功伟业」。《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5. 工夫。如:「用功」、「练功」。唐·韩愈〈答殷侍御书〉:「一来应举,事随日生,虽欲加功,竟无其暇。」
  6. 一种丧服。参见「功服 」条。
  7. 物理上称施于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施力方向所移动距离的乘积为「功」。
及物 jí wù
谓恩及万物。 唐 元稹 《册文武孝德皇帝赦文》:“溢美之名,既不克让;及物之泽,又何爱焉。” 唐 李翱 《与淮南节度使书》:“ 翱 自十五已后,即有志於仁义,见 孔子 之论高弟,未尝不以及物为首。” 宋 林逋 《和运使陈学士游灵隐寺寓怀》诗:“温颜煦槁木,真性驯幽禽,所以仁惠政,及物一一深。”  ——《漢語大詞典》
坚高(堅高)jiān gāo
语出《论语·子罕》:“ 颜渊 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原是 颜回 赞扬 孔子 的话,后以“坚高”指艰深之道。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躬困屡空之俭,神劳坚高之间。”  ——《漢語大詞典》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柱 zhù《國語辭典》

柱 [ zhù ]

  1. 屋中直立以支持梁的粗木。《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也称为「柱子」。
  2. 泛称细长像柱形的东西。如:「水柱」、「花柱」。
  3. 琴瑟上系弦的木条。唐·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 支持。汉·王充《论衡·谈天》:「且鼇足可以柱天,体必长大,不容于天地,女娲虽圣,何能杀之?」
  2. 讥刺。《汉书·卷六七·朱云传》:「既论难,连柱五鹿君。」通「拄」。
势 ( 勢 ) shì
势 [ shì ]
  1. 权力,威力:~力。权~。~利。~均力敌。
  2. 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姿~。气~。山~。局~。虚张声~。守~。~必。~能。~不可挡。因~利导。
参天(參天)cān tiān
(1).仰望高空。《淮南子·说山训》:“ 越 人学远射,参天而发,适在五步之内。” 高诱 注:“参,犹望也。”
(2).高悬或高耸于天空。《汉书·谷永传》:“太白出西方六十日,法当参天,今已过期,尚在桑榆之间。” 宋 梅尧臣 《和永叔啼鸟》:“深林参天不见日,满壑呼啸谁识名。” 丁玲 《海伦的镜子·会晤》:“小小农舍都稀疏地座落在沿路的庄稼地边,环绕在农舍周围的是参天大树和整齐宽广的草坪。”
(3).通达头顶。《四游记·老君道教源流》:“﹝ 太上老君 ﹞生时白首,面黄白色,额有参天纹理。”
(4).谓拜天地。 清 袁枚 《新齐谐·罗刹鸟》:“凡参天祭祖,謁见诸亲,俱令新郎中立,两新人左右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