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四山昏昏如泼墨,行人对面不相觌。

刘克庄宋代〕《关仝骤雨图

四山昏昏如泼墨,行人对面不相觌。
凄乎太阴布肃杀,暗然混沌未开辟。
千丈拿空蛰龙起,一声破柱春雷疾。
我疑人间瓠子决,或是天上银河溢。
异哉烟霏变态中,山川墟市明历历。
茅寮竹寺互掩映,疏舂残磬渺愁寂。
叟提鱼出寒裂面,童叱牛归泥没膝。
羊肠峻坂去天尺,驴饥仆瘦行安适。
林僧卸笠窘回步,海商抛矴忧形色。
纵览鲲鹏信奇伟,戏看凫雁亦萧瑟。
乃知画妙与天通,模写万殊由寸笔。
大而海岳既尽包,细如针粟皆可识。
向来关生何似人,想见丘壑横胸臆。
呜呼使移此手为文章,岂不擅场称巨擘。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四山昏昏泼墨行人对面不相

四山
唐 刘威 早秋归 风解绿杨三署冷,月当银汉四山开。
宋 范成大 自天平岭过高景庵 绿阴匝地无人过,落日秋蝉满四山。
宋 陆游 夜坐 灯暗一室幽,鸟鸣四山静。
宋 戴复古 访赵东野 四山便是清凉国,一室可为安乐窝。  ——《骈字类编》
昏昏 hūn hūn
(1).昏暗貌;阴暗貌。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下》:“ 乐浪 之东,有背明之国……在 扶桑 之东,见日出于西方,其国昏昏常暗,宜种百穀。” 南朝 陈 阴铿 《行经古墓》诗:“霏霏野雾合,昏昏陇日沉。” 宋 洪迈 《夷坚乙志·云溪王氏妇》:“步於沙莽中,天气昏昏,不能辨早暮。” 明 贝琼 《殳山隐居夏日》诗:“病客从教懒出村,两山一月雨昏昏。”
(2).糊涂;愚昧。《老子》:“众人昭昭,我独昏昏。”《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清 萧山庸闲叟 《秋女士赞》:“昏昏大吏,忽搆兵戎。”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危言为人所不乐闻,大抵愿昏昏以死。”
(3).神志昏沉;昏迷。 唐 温庭筠 《春江花月夜词》:“蛮弦 代 写曲如语,一醉昏昏天下迷。” 宋 洪迈 《夷坚丁志·薛贺州》:“ 郑 人 薛鋭 仲藏 为 贺州 守,晚治事且退,意绪忽昏昏不佳,枕胡牀假寐。”《儒林外史》第五一回:“早上开船,这客人情思还昏昏的,到了此刻,看见被囊开了,才晓得被人偷了去。” 叶圣陶 《城中·微波》:“他脑际有点昏昏,口里非常渴燥。”
(4).视力昏花模糊。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吾郡中亦有一人……两目昏昏然,不甚见物。”  ——《漢語大詞典》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泼墨(潑墨)pō mò
(1).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挥洒在纸上或绢上,随其形状进行绘画,笔势豪放,墨如泼出。 唐 陆龟蒙 《和五贶诗·华顶杖》:“拄访谭玄客,持看泼墨图。”《宣和画谱·王洽》:“ 王洽 不知何许人,善能泼墨成画,时人皆号为 王泼墨 。”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你画油画,他搞素描;你长青绿,他擅泼墨;你雕版画,他凿大理石。”
(2).比喻天气或景物所呈现的暗黑色。 宋 陆游 《雪中》诗:“暮云如泼墨,春雪不成花。” 清 黄景仁 《真珠帘·花朝雨》词:“春阴泼墨人愁坐,把雨丝、牵下春雪如磨。” 吴组缃 《山洪》十:“近处山上茂密的树林蔚成大块大块的重色泼墨。”  ——《漢語大詞典》
行人 xíng rén
(1).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唐 杜甫 《兵车行》:“车轔轔,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一路是贼盗出没的地方……走着须要小心,大道正路不妨,十里一墩,五里一堡,还有来往的行人。”
(2).官名。掌管朝觐聘问的官。《周礼·秋官》有行人。 春秋 、 战国 时各国都有设置。 汉 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后改称大行令。 明 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周礼·秋官·讶士》:“邦有宾客,则与行人送逆之。”《国语·晋语八》:“ 秦景公 使其弟 鍼 来求成, 叔向 命召行人 子员 。行人 子朱 曰:‘ 朱 也在此。’” 韦昭 注:“行人,掌宾客之官。”又主号令之官。《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羣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诗。” 颜师古 注:“行人,遒人也,主号令之官。”
(3).使者的通称。《管子·侈靡》:“行人可不有私。” 尹知章 注:“行人,使人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初, 燕 人许割 虎牢 以西赂 秦 。 晋 兵既退, 燕 人悔之,谓 秦 人曰:‘行人失辞。有国有家者,分灾救患,理之常也。’” 清 王韬 《星轺指掌序》:“行人之设,肇自古昔,然皆王国下逮侯邦;而诸侯亦各相聘问,藉以讲信修睦。”
(4).小吏差役。《元典章·刑部五·检验》:“检验尸伤,已有常式,近年以来,亲民之官不以人命为重,往往推延,致令发变。及不亲临监视,转委公吏行人与復检官司。”《水浒传》第三回:“一面教拘集 郑屠 家邻佑人等,点了仵作行人,着仰本地坊官人并坊厢里正,再三检验已了。”
(5).媒人。 宋 王钦臣 《甲申杂记》:“﹝ 李化先 ﹞少好神仙事,父母强令娶妇,遣行人议 曹 氏之女。及礼席之日, 曹氏 已入门, 化先 踰垣而走。”《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你我爱亲做亲,我不争你的财礼,你也不争我的装奩……况且一墙之隔,打开一个门就搀了过来,行人钱都可以省得的。”参见“ 行媒 ”。
(6).指活着的人。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护兰童子》:“‘夙缘还却三生债,不道未归人断肠。’未归人,用死者为归人,生者为行人之义。”
(7).复姓。 春秋 郑 有 行人子羽 。见《慎子》
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五章第二节:“ 金 朝城镇商业中的行,见于记载的有油面行、布行、银行等。参加同业商行的商人称为‘行人’。”  ——《漢語大詞典》
对面(對面)duì miàn
(1).当面;面对面。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六:“日已向出,天忽大雾,对面不相见。”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齐 朝士子皆呼 祖僕射 为 祖公 ,全不嫌有所涉也,乃有对面以相戏者。”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忽见一阵大风,起砂走石,似吹颺尘,屋瓦翻飞,对面不能相见。” 巴金 《死去的太阳》:“ 程庆芬 坐在他底对面,她看见他底那种拘束不安的样子,不觉对他微笑。”
(2).犹会面。 唐 张鷟 《游仙窟》:“向见称扬,谓言虚假,谁知对面,恰是神仙。”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休着小姐与他对面。”
(3).对过;迎面。《三侠五义》第三回:“ 包公 刚才要饮,只见对面桌上来了一个道人坐下。” 沙汀 《航线》:“当岸上那些高架着的写了标语的木牌,正对面奔了过来的时候,客人们都把头伸过船舷。” 峻青 《海啸》第一章七:“死者是在刚要过河的时候,突然遭到来自河对面的伏击。”
(4).对方。 沈起予 《难民船》:“‘为什么不打无线电求救呢?’‘自然打过;但是对面回电来问船在什么地方时,我们就回答不出。’”  ——《漢語大詞典》
不相
史记蔡泽传泽从唐举相举孰视而笑曰先生曷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  ——《分类字锦》
觌 ( 覿 ) dí
觌 [ dí ]
     ◎ 相见:~面(见面或当面)。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