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惭愧蒲梢汗流赤,翻鬣胡风嘶汉日。

张耒宋代〕《次韵苏内相好头赤

世无将军飞食肉,宛马不来鞭费竹。赤驽当御亦偶然,冀北此曹量计谷。

惭愧蒲梢汗流赤,翻鬣胡风嘶汉日。麒麟不合地上行,谁道风云未经历。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惭愧蒲梢胡风汉日

惭愧(慚愧)cán kuì
亦作“慙媿”。亦作“慙愧”。
(1).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国语·齐语》:“是故大国慙媿,小国附协。”《汉书·贡禹传》:“自念终亡以报厚德,日夜慙愧而已。”《南史·孝义传上·韩係伯》:“隣人惭愧,还所侵地,躬往谢之。”《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目今正值空乏,不能相济,惭愧!惭愧!”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说来惭愧,我们所答应他的事情并不曾做到。”
(2).感幸之词。意为多谢、难得、侥幸。 唐 王绩 《过酒家》诗之五:“来时长道貰,惭愧酒家胡。” 唐 元稹 《长滩梦李绅》诗:“慙媿梦魂无远近,不辞风雪到 长滩 。” 宋 苏轼 《浣溪沙》词:“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翠浪舞晴空。”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一折:“小生惭愧,有缘遇这箇小娘子。”《儒林外史》第三八回:“ 郭孝子 扒起来,老虎已是不见,説道:‘惭愧!我又经过了这一番!’”  ——《漢語大詞典》
蒲梢 pú shāo
亦作“ 蒲捎 ”。亦作“ 蒲稍 ”。 古代骏马名。《史记·乐书》:“后伐 大宛 ,得千里马,马名蒲梢。”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 大宛 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梁书·诸夷传·西北诸戎》:“明珠翠羽,虽仞於后宫;蒲梢龙文,希入於外署。” 元 马致远 《耍孩儿·借马》套曲:“近来时买得匹蒲梢骑,气命儿般看承爱惜。” 清 陆寅 《宣德箭歌》:“已见蒲稍入 大宛 ,更闻蒟酱开 卭筰 。”  ——《漢語大詞典》
汗 hàn/hán《國語辭典》

汗 [ hàn ]

  1. 由动物皮肤的毛细孔所排泄出的液体。如:「冷汗」、「盗汗」、「汗流浃背」、「挥汗如雨」。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2. 姓。如战国时楚国有汗明。
  1. 流汗、使出汗。《汉书·卷六四下·王襃传》:「匈喘肤汗,人极马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卿面何以汗?」

汗 [ hán ]

  1. 参见「[[可汗]]」条。
流 liú《國語辭典》

流 [ liú ]

  1. 水的通稱。《史記·卷四·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 像水流的東西。如:「氣流」、「暖流」、「電流」、「車流」。
  3. 派別。如:「九流十家」。《漢書·卷一○○·敘傳下》:「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4. 品類、等級。如:「上流」、「名流」、「第一流」。
  1. 移動。如:「人口外流」。《易經·乾卦·九五》:「水流溼,火就燥。」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 留傳、散布。如:「流芳萬世」。《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3. 趨向。如:「流於形式」。《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4. 放逐。《國語·周語上》:「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
  5. 放縱。《國語·晉語一》:「肆侈不違,流志而行,無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鑒。」
  1. 往來不定的。如:「流雲」、「流民」。
  2. 快速通過的、運轉不停的。如:「流星」、「流年」。宋·蔣捷〈一翦梅·一片春愁待酒澆〉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3. 意外的、不明來處的。如:「流矢」、「流彈」。
  4. 沒有根據的。如:「流言」、「流譽」。
赤 chì《國語辭典》

赤 [ chì ]

  1. 红色的。如:「面红耳赤」、「近朱者赤」。
  2. 热烈、忠诚。如:「赤忱」、「赤胆忠心」。《荀子·王制》:「功名之所就,存亡危安之所堕,必将于愉殷赤心之所。」
  3. 空无的。如:「赤手空拳」。
  1. 诛灭。《文选·扬雄·解嘲》:「客徒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
  2. 裸露。如:「赤身露体」。
  1. 姓。如古时有赤翼。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翻 fān《國語辭典》

翻 [ fān ]

  1. 反转、覆转。如:「翻身」、「车翻了」。唐·杜甫〈白帝〉诗:「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2. 掀动。如:「翻书」、「翻报纸」。
  3. 越过。如:「翻山越岭」。
  4. 改变。如:「花样翻新」、「翻供」、「翻案」、「翻脸」。
  5. 将某种语言文字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如:「把这段英文翻成中文。」
  6. 飞翔。如:「众鸟翻飞」。唐·李白〈天台晓望〉诗:「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鼇没。」
  1. 反而。唐·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诗:「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喻世明言·卷四十·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忠臣翻受奸臣制,肮脏英雄泪满襟。」
鬣 liè《國語辭典》

鬣 [ liè ]

  1. 胡须。《左传·昭公七年》:「楚子享公于新台,使长鬣者相。」晋·杜预·注:「鬣,须也。」
  2. 兽颈上的长毛。《礼记·明堂位》:「夏后氏骆马黑鬣,……周人黄马蕃鬣。」《文选·曹植·七启》:「哮阚之兽,张牙奋鬣。」
  3. 鸟头上的毛。《文选·枚乘·七发》:「鹓鶵𪉃䴖,翠鬣紫缨。」
  4. 鱼类颔旁的小鬐。《宋史·卷六二·五行志·水志下》:「有巨鱼,高数丈,……转鬣而傍舰皆覆。」
  5. 松针。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八·木篇》:「成式修行里私第,大堂前有五鬣松两株,大财如碗。」
  6. 扫帚。《礼记·少仪》:「拚席不以鬣,执箕膺擖。」唐·孔颖达·正义:「鬣谓扫地帚也。」
胡风(胡風)hú fēng
北风。 汉 蔡琰 《悲愤诗》:“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朔马东騖,胡风南埃。” 南朝 宋 鲍照 《学刘公干体》诗之三:“胡风吹朔雪,千里渡 龙山 。” 唐 孟郊 《长安道》诗:“胡风激 秦 树,贱子风中泣。”  ——《漢語大詞典》
嘶 sī《國語辭典》

嘶 [ sī ]

  1. 马鸣。《广韵·平声·齐韵》:「嘶,马嘶。」北周·庾信〈伏闻游猎诗〉:「马嘶山谷响,弓寒桑柘鸣。」唐·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词:「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1. 声音沙哑。如:「声嘶力竭」。《北史·卷三一·高允传》:「崔公声嘶股战,不能 一言。」
  2. 声音凄怆、幽咽。南朝梁·简文帝〈夜望单飞雁〉诗:「天霜河白夜星稀,一雁声嘶何处归。」
汉日(汉日)
王起元日观上公献寿赋见山呼下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