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国家(國家)guó jiā
(1).统治阶级实行阶级压迫和实施统治的组织。古代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也以国家为国的通称。《易·繫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赵岐 注:“国谓诸侯之国,家谓卿大夫也。” 唐 柳宗元 《封建论》:“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2).公家;朝廷。《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国家 至道 三年,詔书亲郊圜丘,以 太祖 、 太宗 并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国家营建之事,董其役,御前所用铜锡木铁之器日取给焉。”
(3).犹言“官家”。指皇帝。《东观汉记·祭遵传》:“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晋书·陶侃传》:“国家年小,不出胸怀。”
(4).诸侯卿大夫所受封地上的城邑。《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郑玄 注:“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
(5).京城,首都。《后汉书·朱儁传》:“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 ——《漢語大詞典》
(2).公家;朝廷。《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求待国家兵到,吾等即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国家 至道 三年,詔书亲郊圜丘,以 太祖 、 太宗 并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凡国家营建之事,董其役,御前所用铜锡木铁之器日取给焉。”
(3).犹言“官家”。指皇帝。《东观汉记·祭遵传》:“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晋书·陶侃传》:“国家年小,不出胸怀。”
(4).诸侯卿大夫所受封地上的城邑。《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郑玄 注:“国家,国之所居,谓城方也。”
(5).京城,首都。《后汉书·朱儁传》:“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 ——《漢語大詞典》
诸 ( 諸 ) zhū
诸 [ zhū ]
- 众,许多:~位。~君。~侯。
-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
- 犹“之”:“能事~乎?”。
- 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越”。
-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照临下土”。
- 姓。
陵陷 líng xiàn
欺凌陷害。《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初,公为 兗州 ,以 东平 毕諶 为别驾”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且夫起布衣,在尘垢之间,为庸人之所陵陷,可胜怨乎!” ——《漢語大詞典》
河北 hé běi
(1).泛指 黄河 以北的地区。《穀梁传·僖公二十八年》:“ 温 , 河 北地。”《淮南子·齐俗训》:“道德之论,譬犹日月也, 江 南、 河 北不能易其指,驰騖千里不能易其处。”《南史·谢灵运传》:“﹝ 谢灵运 ﹞将行,上书劝伐 河 北。” 宋 王安石 《河北民》诗:“ 河 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2).省名。别称 冀 。省会 石家庄市 。 ——《漢語大詞典》
(2).省名。别称 冀 。省会 石家庄市 。 ——《漢語大詞典》
盗发(盜發)dào fā
(1).私下非法发掘。《史记·酷吏列传》:“会人有盗发 孝文 园瘞钱,丞相 青翟 朝,与 汤 约俱谢。”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 娥 比舍有 蔡仲 ,闻 娥 富,谓殯当有金寳,乃盗发冢,求金。” 清 洪颐煊 《校正〈穆天子传〉序》:“《穆天子传》六卷, 晋 太康 二年, 汲县 民盗发 魏襄王 墓中所得竹书也。”
(2).私自开拆;私下泄露。《后汉书·窦武传》:“ 瑀 盗发 武 奏。”《宋书·郑鲜之传》:“上言传詔 罗道盛 輒开牋,遂盗发密事。” ——《漢語大詞典》
(2).私自开拆;私下泄露。《后汉书·窦武传》:“ 瑀 盗发 武 奏。”《宋书·郑鲜之传》:“上言传詔 罗道盛 輒开牋,遂盗发密事。” ——《漢語大詞典》
宝衣(寶衣)bǎo yī
(1).贵重的衣服。《文选·陆倕〈石阙铭〉》:“焚其綺席,弃彼宝衣。” 李善 注:“《六韜》曰, 紂 时妇人以文綺为席,衣以綾紈者三千人。” 唐 杜甫 《即事》诗:“秋思抛云髻,腰支胜宝衣。” 唐 刘禹锡 《荆门道怀古》诗:“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2).僧、道的衣服。《观佛三昧海经·观四威仪品之馀》:“诸天闻已,各脱宝衣竞以拂窟。”《法华经·譬喻品》:“无量宝衣,及诸卧具。”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上元日道室焚修》诗:“飆御有声时杳杳,宝衣无影自珊珊。蕊书乙见斋心易,玉籍求添拜首难。” ——《漢語大詞典》
(2).僧、道的衣服。《观佛三昧海经·观四威仪品之馀》:“诸天闻已,各脱宝衣竞以拂窟。”《法华经·譬喻品》:“无量宝衣,及诸卧具。”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上元日道室焚修》诗:“飆御有声时杳杳,宝衣无影自珊珊。蕊书乙见斋心易,玉籍求添拜首难。” ——《漢語大詞典》
斧 fǔ《國語辭典》
斧 [ fǔ ]
名- 砍物的工具。《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古代杀人用的兵器或刑具。《文选·班彪·王命论》:「遇折足之凶,伏斧钺之诛。」《聊斋志异·卷一·青凤》:「倘宥凤也,刀锯𫓧钺,小生愿身受之。」
- 以斧砍物。汉·曹操〈苦寒行〉:「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聊斋志异·卷八·小翠》:「公怒,斧其门。」
陵木 líng mù
即陵树。 清 顾炎武 《孝陵图》诗:“相逢虞子大,独记陵木数。”参见“ 陵树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