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犹须哀痛诏,可少治安章。

何景明明代〕《闻河南捷呈閤内诸公

近得河南定,旋收东海疆。元凶亲受缚,馀蘖远潜藏。

始失徐关险,终连郢塞长。孤狸窥社稷,蝼蚁窃侯王。

清洛千营驻,黄河一苇航。讵能逃汝汉,那敢傍嵩邙。

勇略传诸将,兵威借朔方。中丞兼节制,上宰极扶匡。

霁色瞻宫殿,阴氛散渺茫。凯音连报捷,献寿屡称觞。

天子开麟阁,群公奉柏梁。中兴当此日,汉武是今皇。

怆往衣冠祸,哀兹盗贼猖。缺戕悲相国,开网见殷汤。

格斗中原血,诛求海内疮。犹须哀痛诏,可少治安章。

斟酌调元气,扶持立纪纲。荐新行太庙,览政坐明堂。

不独歼豺虎,还应感凤凰。苍生倚君相,拭目看时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哀痛诏治安

犹 ( 猶 ) yóu
犹 [ yóu ]
  1.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
  2.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3. 〔~豫〕迟疑不决。
  4. 〔~疑〕迟疑。
  5.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须 ( 須 鬚 ) xū
须 [ xū ]
  1.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2.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3. 〔~臾〕片刻,一会儿。
  4.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5.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哀痛诏(哀痛詔)āi tòng zhào
封建帝王因灾害频至、民不聊生、内外交困而下的罪己诏书。《汉书·西域传赞》:“﹝ 武帝 ﹞末年遂弃 轮臺 之地,而下哀痛之詔,岂非仁圣之所悔哉!” 前蜀 韦庄 《赠薛秀才》诗:“但闻哀痛詔,未睹凯旋歌。”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一引 清 蒋琦龄 《中兴十二策》:“不幸而运值中否,灾害并至,则必下哀痛之詔,追悔既往,深自刻责,期与天下更始。”  ——《漢語大詞典》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1.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2.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3.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4.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5.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2.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3.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4.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5.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6.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1.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1.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1. 美好的。如:「可人儿」。
  1.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1. 参见「可汗 」条。
少 shǎo/shào《國語辭典》

少 [ shǎo ]

  1. 不多。如:「稀少」、「和平日相比,她今天的话好像少了一点。」
  1. 短缺、不够。如:「米面是一天不可少的。」、「少了一个人,不知有没有候补的?」
  2. 二数相较的差。如:「五比八少三。」
  3. 丢失、遗失。如:「我屋里少了几件东西,你们知不知道?」
  4. 轻视、不满。《史记·卷六九·苏秦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1. 不久、短时间。《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2. 不经常的。如:「这是少有的事。」
  3. 略微、稍微。《庄子·徐无鬼》:「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史记·卷 一一○·匈奴传》:「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

少 [ shào ]

  1. 年幼的、年轻的。如:「少男」、「少女」、「少爷」。
  1. 幼年或年轻的时候。《墨子·兼爱中》:「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
  2. 年轻的人。《晋书·卷八○·列传·王羲之》:「王氏诸少并佳。」《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些好事的恶少,都一传两,两传三的来物色,非止一日。」
  3. 姓。如汉代有少年唯。
治安 zhì ān
(1).谓治理(百姓)使之安定。《管子·形势解》:“生养万物,地之则也;治安百姓,主之则也。”《韩非子·显学》:“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
(2).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史记·孝文本纪》:“古者 殷 周 有国,治安皆千餘岁。” 宋 苏辙 《栾城先生遗言》:“今祖宗法令脩明,求之前世,未有治安若今之久者。”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王莲生编修》:“臣道不立,则治安难期。”
(3).指社会秩序安宁。亦指维护社会秩序安宁。 叶圣陶 《倪焕之》二六:“如果他们一定不肯来,就说我们这里土匪多,治安要紧,不可不来。” 张天翼 《清明时节》六:“青天白日出了这个乱子,在治安上太说不过去。”
(4).指 汉 贾谊 《治安策》。 金 李汾 《汴梁杂诗》之一:“一策《治安》经济了, 汉 庭谁识 贾生 贤。” 傅敷 《次韵和湘荃梦蘧联句即寄》之三:“涕泪早除名士气,《治安》徒惜少年心。”  ——《漢語大詞典》
章 zhāng《國語辭典》

章 [ zhāng ]

  1. 成篇的文字。如:「文章」、「出口成章」、「下筆成章」。
  2. 文體名。古代臣子上奏國君的文書。漢·蔡邕《獨斷·卷上》:「凡群臣尚書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3. 量詞。計算書、文等段落的單位。如:「全書共分二十五章。」
  4. 文采、花彩。《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5. 條理、次序。如:「雜亂無章」。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
  6. 法規、條例。如:「規章」。《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
  7. 印信。如:「私章」、「圖章」。
  8. 標識、標記。如:「徽章」、「勛章」、「臂章」。
  9. 姓。如漢代有章明。
  1. 表揚、顯揚。《禮記·緇衣》:「有國者章善𤺺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史記·卷三七·衛康叔世家》:「舉康叔為周司寇,賜衛寶祭器,以章有德。」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