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的无金遗子,仅有笏传家。

刘克庄宋代〕《挽龚汀州二首

早日曾庐墓,中年懒建牙。
的无金遗子,仅有笏传家。
穷巷观时事,丛祠阅岁华。
天乎清白吏,名位止斯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遗子传家

的 dí/dì/de《國語辭典》

的 [ dì ]

  1. 箭靶的中心。如:「目的」、「标的」。《荀子·劝学》:「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汉·王充《论衡·超奇》:「论之应理,犹矢之中的。」

的 [ de ]

  1. 结构助词:➊ ​ 置于形容词后。如:「美丽的风景」、「聪明的小孩」。➋ ​ 置于名词或代名词后,表示所属、所有的关系。如:「我的书」、「太阳的光」。➌ ​置于修饰片语或子句后。如:「他寄来的信,我昨天收到。」、「那卖花的人没零钱找。」➍ ​ 置于副词后。同「地 」。如:「慢慢的走」、「高高的飞」。
  2. 句尾助词:置于句尾,表示肯定或加强的语气。如:「这样做是不可以的!」、「你不是这样讲的!」

的 [ dí ]

  1. 确、真、实在。如:「的确」。宋·贺铸〈点绛唇·一幅霜绡〉词:「掩妆无语,的是销凝处。」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又不比秦楼夜䜩金钗客,这的担著利害。」
  1. 确实的、可靠的。如:「的保」、「的款」。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金 jīn《國語辭典》

金 [ jīn ]

  1. (gold,Au)​化学元素。原子序79。金属元素之一,质地柔软,延展性极大,可与银、铜等合金制成货币、装饰品、笔尖等。由于色泽黄澄,俗称为「黄金」。
  2. 金属的总称。如:「五金」、「合金」。
  3. 刀剑之类的武器。《淮南子·说山》:「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
  4. 古代八音之一。指钲、钟一类的金属打击乐器。《宋书·卷一九·乐志一》:「乐器凡八音:曰金,曰石,曰土,曰革,曰丝,曰木,曰匏,曰竹。」
  5.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6. 金星的简称。
  7. 钱。如:「金额」、「你身上有多少现金?」
  8. 朝代名。参见「金朝 」条。
  9. 姓。如元代有金履祥,明代有金圣叹。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坚固。《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汉书·卷四五·蒯通传》:「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2. 珍贵。如:「金玉良言」。《文选·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红楼梦·第一五回》:「奶奶也要保重金体才是。」
  3. 颜色澄黄。唐·孟郊〈送淡公〉诗一二首之九:「橙橘金盖槛,竹蕉绿凝禅。」唐·薛涛〈九日遇雨〉诗二首之二:「茱萸秋节佳期阻,金菊寒花满院香。」
遗子(遺子)yí zǐ
(1).留给子孙。《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北周 庾信 《周陇右总管长史赠太子少保豆卢公神道碑》:“立身则十世可宥,遗子则一经而已。” 宋 陈师道 《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诗:“插架一万轴,遗子以固穷。” 明 汤显祖 《遂昌新作土城碑》:“衣食无所餘,至不能遗子嫁女。”
(2).产子;产卵。 宋 梅尧臣 《离芜湖至观头桥》诗:“争雏洲鹊鬭,遗子浦鱼跳。”《元典章·户部九·劝农立社事理》:“若自虫蝗遗子去处,委各州县正官一员,於十月内专一巡视本管地面。” 明 谢肇浙 《五杂俎·物部一》:“相传蝗为鱼子所化,故当大水之岁,鱼遗子於陆地,翌岁不得水,则变而为蝗矣。”
(3).遗落的种子。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经山晋杏》:“ 丹阳 经山寺 大银杏,相传 晋 物也,树围连抱七人,半枯中空,遗子所出小株,从中挺上,亦已盈斗矣。”
(4).遗孤。 清 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愿君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抚我遗子,妾亦瞑目矣!”  ——《漢語大詞典》
仅 ( 僅 ) jǐn/jìn
仅 [ jǐn ]
     ◎ 不过,才:不~如此。绝无~有。~只(仅仅)。
仅 [ jìn ]
     ◎ 将近,几乎:士卒~万人。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笏 hù《國語辭典》

笏 [ hù ]

  1. 古代大臣朝见君主时所执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制成。如:「玉笏」、「象笏」。《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
传家(傳家)chuán jiā
(1).传家事于子孙。《后汉书·郑玄传》:“入此岁来,已七十矣。宿素衰落,仍有失误,案之礼典,便合传家。” 李贤 注:“传家谓家事任子孙也。《曲礼》曰:‘七十老而传。’”
(2).传给子孙或子孙世代相传。 宋 苏轼 《再和许朝奉》诗:“传家有衣鉢,断狱尽《春秋》。” 清 吴伟业 《赠张以韬来鹤》诗:“草圣传家久著闻,斗看孤鹤下层云。” 老舍 《茶馆》第一幕:“东西真地道,传家的玩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