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庾亮南楼兴,曹参相舍呼。

陈恭尹清代〕《又次前韵即事呈吴留村司马钱葭湄太常

五岭新寒浅,三更见月孤。皇华虽在越,莼菜已思吴。

高宴歌吟洽,炎方景物殊。金台宵自击,火马夜能驱。

吐焰千花乱,穿杨万叶枯。巧思难尽测,妙绘莫为图。

幸备梁园赋,犹然幕府趋。偃师呈傀儡,西域献都卢。

清晏承边计,雍容想远谟。人同陆贾使,地异老夫娱。

庾亮南楼兴,曹参相舍呼。疏狂惭授简,不恸阮生途。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南楼

庾 yǔ《國語辭典》

庾 [ yǔ ]

  1. 没有顶盖、露天的谷仓。《诗经·小雅·楚茨》:「我仓既盈,我庾维亿。」汉·毛亨·传:「露积曰庾。」《史记·卷一○·孝文本纪》:「发仓庾以振贫民,民得卖爵。」
  2. 量词。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相当于十六斗。《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能货子犹为高氏后,粟五千庾。」晋·杜预·注:「庾,十六斗。」《论语·雍也》:「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
  3. 姓。如北周时有庾信。
亮 liàng《國語辭典》

亮 [ liàng ]

  1. 明朗、光亮。如:「晶亮」、「明亮」、「乌黑亮丽」。《文选·嵇康·杂诗》:「皎皎亮月,丽于高隅。」
  2. 声音响亮清澈。如:「宏亮」、「嘹亮」。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三折》:「则听的语如钟,喝一声响亮春雷动。」
  3. 忠贞正直。如:「高风亮节」。《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
  1. 显露、展示。如:「亮牌」、「亮相」。《儿女英雄传·第一五回》:「亮了兵器,就交起手来。」

亮 [ liáng ]

  1. 参见「亮阴 」条。
南楼(南樓)nán lóu
(1).在南面的楼。 南朝 宋 谢灵运 有《南楼中望所迟客》诗。 闻人倓 注:“ 灵运 《游名山志》:‘ 始寧 又北转一汀,七里,直指舍下园南门楼,自南楼百许步对 横山 。’” 唐 杜甫 《登兖州城楼》诗:“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宋 陆游 《蝶恋花·离小益作》词:“千里斜阳鐘欲暝,凭高望断南楼信。”
(2).古楼名。在 湖北省 鄂城县 南。又名 玩月楼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庾太尉 ( 庾亮 )在 武昌 ,秋夜气佳景清,使吏 殷浩 、 王胡之 之徒登 南楼 理咏。” 唐 李白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诗:“清景 南楼 夜,风流在 武昌 。”按 晋 武昌县 ,为 武昌 郡治,即今 鄂城县 。 唐 武昌县 属 鄂州 江夏郡 ,即今 武汉市 武昌 。 李白 所咏 南楼 ,实际上不是 庾亮 等所登的 南楼 。 宋 苏轼 《九日次韵王巩》:“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 南楼 。”
(3).古楼名。在 湖北省 武汉市 武昌 黄鹤山 顶。一名 白云楼 ,又名 岑楼 。 清 乾隆 中毁, 毕沅 重修之。 宋 陆游 《入蜀记》:“二十七日,郡集於 南楼 ,在 仪门 之南 石城 上,一曰 黄鹤山 。制度閎伟,登望尤胜。 鄂州 楼观为多,而此独得江山之要会, 山谷 所谓‘ 江 东 湖 北行画图, 鄂州 南楼天下无’是也。”
(4).古楼名。在 湖南 潭州 (今 长沙市 )。 唐 杜甫 《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诗:“暗度 南楼 月,寒深 北渚 云。” 仇兆鳌 注:“ 邵 注谓 南楼 在 武昌 。 顾 注谓 南楼 在 岳阳 。 庐 注据 柳子厚 《长沙驛前南楼感旧》诗为证,是 南楼 即在 潭州 。”
(5).古楼名。在 湖北省 江陵县 东南。 唐 张九龄 尝登此楼赋诗。 宋 张栻 重修,改名 曲江楼 。 宋 朱熹 《江陵府曲江楼记》:“ 敬夫 一日与客往而登焉……於是顾而嘆曰:‘此亦 曲江公 所谓 江陵郡 城 南楼 者邪!’”
(6).古楼名。在 广西省 宜山县 南,有 宋 黄庭坚 所书《范滂传》刻石。 宋 嘉熙 中毁去。参阅《明一统志》《庆远府志》
(7).古楼名。在 云南省 昆明市 南。 明 西平侯 沐英 驻节此处,题曰“ 南楼 望远”, 刘有年 有记。  ——《漢語大詞典》
兴 ( 興 ) xīng/xìng
兴 [ xīng ]
  1. 举办,发动:~办。~工。~学。~建。~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百废待~。
  2. 起来:夙~夜寐(早起晚睡)。
  3. 旺盛:~盛。~旺。~隆。~衰。复~。~替(兴衰)。天下~亡,匹夫有责。
  4. 流行,盛行:时~。新~。
  5. 准许:不~胡闹。
  6. 或许:~许。
  7. 姓。
兴 [ xìng ]
◎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味。~致。豪~。雅~。败~。游~。扫~。即~。助~。~高采烈。
    曹 cáo《國語辭典》

    曹 [ cáo ]

    1. 古代訴訟時,稱原告和被告兩方為「兩曹」。
    2. 古代分科辦事的官署部門或官職。《續漢書志·第二六·百官志三》:「成帝初置尚書四人,分為四曹。」《文明小史·第七回》:「現在的人,都把知府看得是個閑曹。」
    3. 群眾、同伴。《左傳·昭公十二年》:「周原伯絞虐其輿臣,使曹逃。」唐·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三首之一:「白石素沙亦相蕩,哀鴻獨叫求其曹。」
    4. 國名。周代諸侯國之一。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西部。
    5. 姓。如三國時魏有曹植。
    1. 等輩、儕類。如:「爾曹」、「吾曹」、「女曹」。《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卿曹與我俱在絕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貴。」
    1. 共同、一齊。《國語·周語下》:「且民所曹好,鮮其不濟也。」
    参 ( 參 ) cān/shēn/cēn/sān《國語辭典》

    参 [ sān ]

    1. 三的大寫。
    相 xiāng/xiàng《國語辭典》

    相 [ xiāng ]

    1. 彼此、交互,两方面都进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两地相思」。《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2. 比较一下,合并著说两方面比较的结果。如:「相异」、「相像」、「相得益彰」、「旗鼓相当」。
    1. 由交互的意义演变为单方面的意义,表示动作是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如:「有事相烦」、「实不相瞒」。《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1.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相 [ xiàng ]

    1. 审视、察看。《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见沈炼一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
    2. 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如:「相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3. 辅佐、帮助。如:「相夫教子」。《易经·泰卦·象曰》:「辅相天地之宜。」《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4. 掌管、治理。《左传·昭公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5. 挑选、选择。《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1. 容貌、外形、模样。如:「长相」、「福相」、「吃相」、「窘相」、「穷酸相」。《西游记·第三五回》:「(孙行者)​现了本相。」
    2. 职官名:➊ ​ 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国」。➋ ​ 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的人。如:「傧相」。《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 搀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4. 乐器名。似鼓,敲击以控制音乐节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 名相,因以名焉。」
    舍 ( 捨 ) shě/shè《國語辭典》

    舍 [ shè ]

    1. 房屋、住宅。如:「宿舍」、「田舍」、「房舍」、「茅舍」。
    2. 謙稱自己的住所。如:「寒舍」、「敝舍」。
    3. 飼養牲畜的地方。如:「豬舍」、「牛舍」。
    4. 宋元時代稱顯貴人家的子弟。多見於元人小說、戲曲中。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自家鄭州人氏,周同知的孩兒周舍是也。」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二折》:「近日有個客人,姓甚喚做甚舍。」
    5. 量詞。古代計算行軍里數的單位。三十里為一舍。如:「退避三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6. 一宿、一夜。《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
    1. 住宿、居住。《左傳·宣公二年》:「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
    2. 止息、停止。《左傳·哀公十五年》:「舍於孔氏之外圃。」
    3. 安置。《戰國策·魏策二》:「王不如舍需於側,以稽二人者之所為。」
    1. 對人謙稱自己卑幼的親屬或親戚。如:「舍弟」、「舍妹」、「舍親」。

    舍 [ shě ]

    1. 放棄、放下。《論語·雍也》:「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荀子·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通「捨」。
    2. 除去、除開。《孟子·公孫丑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3. 止息、停止。《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呼 hū《國語辭典》

    呼 [ hū ]

    1. 吐气。与「吸」相对。如:「呼气」。《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
    2. 大声呐喊。《诗经·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3. 招、唤。如:「呼朋引伴」、「呼风唤雨」。《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陈王出,遮道而呼涉。」唐·颜仁郁〈农家〉诗:「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4. 称、谓。唐·白居易·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之三:「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
    1. 表感叹的语气。《论语·八佾》:「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1. 形容风吹动的声音。如:「北风呼呼的吹。」
    1. 姓。如汉代有呼子先。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