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初如淮徐振师旅,壮士当场鸣剑槊。

李东阳明代〕《石鼓歌

昔闻石鼓在太学,鼓形穹窿石荦嶨。
髫年释褐随班行,未识研覃与扬搉。
始官翰林岁分献,晚以代祀观尤数。
我思古人不可见,健笔雄词两超卓。
宣王谟烈继成康,况有文章存古朴。
是时风俗盖浑灏,其臣拜诵俱坚确。
勒功太庙告中兴,讲武岐阳犹猎较。
于时旋凯奏綍歌,于时扬言播声乐。
灵祇地不爱图书,列石天然谢雕琢。
垂垂股折屋漏痕,隐隐昏星露芒角。
初如淮徐振师旅,壮士当场鸣剑槊。
又如申甫端冠绅,摈相联阶舞于箾。
年深岁长世运改,谁向鸿荒究绵邈。
嬴刘以后无此文,直与混沌分清浊。
骤看笔势寻风骨,细剔苔痕认斑驳。
原抛野掷堕榛菅,冬经雪霜夏冰雹。
疑隳大鼎存铭识,似毁明堂露榱桷。
当时十鼓一为臼,犹幸农家事舂戳。
爱惜应劳神护诃,搜寻不厌山硗确。
暗中摸索亦可知,辨口尚烦泣楚璞。
圣朝天子方好儒,森列戟门护重幄。
闻之兴慕且兴敬,以手摩挲防击扑。
我生学篆希前踪,下视俗书羞龌龊。
家藏旧本出梨枣,楮墨轻虚不盈握。
行年七十始研求,老臂支撑目昏眊。
拾残补缺能几何,以一涓埃裨海岳。
太原宋生生好奇,铁笔为予亲刻斫。
吁嗟往者不复还,庶免方来尽漫剥。
请从祭酒告诸生,诵此衣冠日薰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师旅壮士当场鸣剑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1.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2.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3. 姓。如宋代有初暐。
  1.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2.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3.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4.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1.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2.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3.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淮 huái《國語辭典》

淮 [ huái ]

  1. 参见「淮河 」条。
徐 xú《國語辭典》

徐 [ xú ]

  1. 缓慢。宋·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宋·宗泽〈早发〉诗:「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1. 大陆地区徐州的省称。
  2. 国名。周朝初年徐族所建,为吴国所灭。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安徽省泗县北。
  3. 姓。如明代有徐光启。
振 zhèn《國語辭典》

振 [ zhèn ]

  1. 举起。《文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唐·王勃〈上刘右相书〉:「朽索充羁,不收奔马之逸;轻缗振网,或随吞舟之势。」
  2. 摇动、抖动。《诗经·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楚辞·王襃·九怀·尊嘉》:「秋风兮萧萧,舒芳兮振条。」
  3. 奋发。如:「士气大振」、「萎靡不振」。
  4. 震撼。如:「威振天下」。唐·孟郊〈感怀〉诗八首之一:「秋气悲万物,惊风振长道。」通「震」。
  5. 发放、开放。《左传·文公十六年》:「自庐以往,振廪同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夫水性虚而论漪结,木性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6. 救济、救助。《礼记·月令》:「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战国策·燕策三》:「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通「赈」。
  1. 姓。如宋代有振纪。

振 [ zhēn ]

  1. 参见「振振」(二)​条。
师旅(師旅)shī lǚ
(1).师、旅为古代军队编制。《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我师我旅。” 郑玄 笺:“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后因用以指军队。《诗·大雅·常武》:“左右陈行,戒我师旅。”《史记·货殖列传》:“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中国委输,时有奇羡。”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一:“国家有事东郊,徵 涇原 师旅,衔命赴难。” 柳亚子 《吊刘烈士炳生》诗:“何时北伐陈师旅,拨尽阴霾见太阳。”
(2).指战事。《汉书·昭帝纪赞》:“承 孝武 奢侈餘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魏书·安丰王延明传》:“频经师旅,人物凋弊。” 唐 陆贽 《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天衢尚梗,师旅方殷。” 清 刘大櫆 《朱子颖诗序》:“其出入师旅,屡经锋鏑之危,非 子颖 之能行乎患难也。”
(3).指众属吏。《左传·襄公十年》:“官之师旅,不胜其富。”  ——《漢語大詞典》
壮士(壯士)zhuàng shì
(1).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 易水 寒,壮士一去兮不復还。”《孔子家语·致思》:“ 子路 治 蒲 ,请见於 孔子 曰:‘ 由 愿受教於夫子。’ 子 曰:‘ 蒲 其何如?’对曰:‘邑多壮士,又难治也。’”《史记·货殖列传》:“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北史·齐炀王宪传》:“既至殿门, 宪 独被引进。帝先伏壮士於别室,至即执之。 宪 辞色不挠,固自陈説。”《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 贺兰进明 ﹞惧师出且见袭,又忌 巡 声威,恐成功,初无出师意。又爱 霽云 壮士,欲留之。” 宋 苏轼 《送李公恕赴阙》诗:“愿随壮士斩蛟蜃,不愿腰间缠锦絛。”《秦併六国平话》卷中:“此人如何这般冠带?名呼做杀虎壮士。”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猿》:“选壮士三十人,持兵负粮,巖栖野食。” 郭小川 《昆仑行》诗一:“戈壁滩上的黑砂哟,埋没过千万壮士的梦幻。”
(2).体健力大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麯并酒》:“来晨熟擣,作木范之,令饼方一尺、厚二寸,使壮士熟踏之。”
(3).指武士装束的人。《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装束得七品琴堂样子……还有一个朱缨花袞的长官,一个赤面白髯的壮士。”
(4). 太平天囯 取试武士分为一、二、三三甲,第三甲若干名称为壮士,相当于 清 制的进士,职同军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论》:“至武秀才等则改称英士、猛士、壮士、威士之殊。英谓其英多磊落也;猛谓其猛可济宽也;壮谓其克壮大猷也;威谓其有威可畏也。”参阅 太平天囯 《钦定士阶条例》。  ——《漢語大詞典》
当场(當場)dāng chǎng
交手,较量。《英烈传》第二四回:“两人便丢下了器械,正要当场,只见 打虎 説:‘将军且慢着,待我换了鞋子好舞。’”
就在那个地方和那个时候。 宋 陈亮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词:“不见南师久,谩説北羣空。当场隻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一折:“拚的箇当场赌命,怎容他遣使求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五回:“这个东西,为甚么还不当场烧了?” 巴金 《军长的心》:“敌人正在河沟另一面棒子地里搜索,搜出人来就当场打死。”  ——《漢語大詞典》
鸣剑(鳴劍)míng jiàn
(1). 晋 王嘉 《拾遗记·颛顼》:“﹝ 顓頊 ﹞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剋伐,未用之时,常於匣里,如龙虎之吟。”因用“鸣剑”指良剑。《后汉书·臧宫传论》:“ 臧宫 、 马武 之徒,抚鸣剑而抵掌,志驰於 伊吾 之北矣。”
(2).抚剑。 宋 范成大 《九月十九日衙散回留大将及幕属饮清心堂观晚菊分韵得譟暮字》:“分弓 滴博 平,鸣剑 伊吾 小。”  ——《漢語大詞典》
槊 shuò《國語辭典》

槊 [ shuò ]

  1. 武器名。一种长矛。如:「横槊赋诗」。《魏书·卷五八·杨播传》:「不畏利槊坚城,唯畏杨公铁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