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虽有可宝资,终以无用捐。

王令宋代〕《送僧自总

吾病不喜语,客来佰寒暄。
颊舌且不能,况事交字间。
彼总乃吾旧,不见今三年。
一日踏我门,告我将南迁。
问之行所止,其去何由缘。
言方学从师,惜以日月闲。
将求佛所宗,就乞世未传。
浮舟江海波,蹀屣山岳颠。
行方极所到,未可岁月还。
谓余昔同游,当得送以言。
噫佛与吾学,两分不相全。
今余与子遇,无异东西辕。
共憩中道间,邂逅相留连。
我驾志在远,子驱良亦遄。
吾终不尔从,尔终不回旋。
两各剧所勤,相远日益悬。
又出所为文,要我加量铨。
荧荧掇其英,晔晔粲满编。
惜哉不经师,如珠莫钻穿。
虽有可宝资,终以无用捐。
吾观古人书,盖亦不但然。
道德蔼於中,口实助使宣。
岂有拔其根,而望华可搴。
不知源所来,何用其流沿。
人材苟不长,得一且可专。
六经众子文,其治自足观。
身当圣人时,来学浩万千。
独颜才庶蔑,他固未可肩。
人有老於行,不闻可逃天。
子何不从此,去就异说挛。
弗思自解纵,又欲引世缠。
常观己论徒,耻出妻子前。
彼髠以为羞,尔以为忻懽。
生弃父母养,士得执以鞭。
彼为则遇刑,尔还自称贤。
羞恶所不存,尔说尚何先。
予欲收子身,解去子所牵。
浴以青冷波,佩以兰与荃。
相从中道驱,障塞异道偏。
爱之幸其听,不听诚可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可宝无用

虽 ( 雖 ) suī
虽 [ suī ]
     ◎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然。~则。麻雀~小,五脏俱全。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可宝 kě bǎo
值得珍爱。 秦 李斯 《上书秦始皇》:“夫物不产於 秦 ,可寳者多。” 闻一多 《关于儒、道、土匪》:“尤其对于把握强权、制定秩序的上层阶级、那种秩序更是绝对的可宝。”  ——《漢語大詞典》
资 ( 資 ) zī
资 [ zī ]
  1. 财物,钱财:~源。物~。~财。~金。~费。~料。工~。川~(路费)。
  2.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和财产:~本。外~。独~。合~。~方。
  3. 供给,帮助:~助。~送。~敌。可~借鉴。
  4. 智慧能力:~质。天~。
  5. 出身和经历:~格。~历。
  6. 姓。
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1.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2.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3. 人死:临~。送~。
  4.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5. 姓。
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1.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4.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5.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1.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2.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5.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1.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2.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1.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1.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3.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1.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3. 姓。如汉代有以彤。
无用(無用)wú yòng
(1).不起作用,没有用处。《荀子·非十二子》:“言无用而辩,辩不惠而察。”《史记·孟尝君列传》:“焚无用虚债之券。”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九:“本朝此科废,书遂无用於世。”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乃尚剌剌不休,用心无用之地,何其不自量也!”
(2).以指没有作用的事物。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敝所恃以事无用,鄙人固陋,不识所谓。”
(3).不需要,不用。《东观汉记·梁商传》:“殯已开冢,冢开即葬。祭食如前,无用三牲。” 金 元好问 《喜李彦深过聊城》诗:“老眼天公只如此,穷途无用説悲辛。”《红楼梦》第四回:“除老父之外,餘者也就无用虑了。” 刘国钧 《并游侠行》:“男儿意气轻细作,相逢无用知名姓。”
(4).犹无能,没有才干。 唐 韩愈 《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诗:“多才自劳苦,无用祇因循。”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一折:“则为那无用的梅香无去就,送的我泼水难收。”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七:“我近来痛感到自己的无用。”
(5).犹无法。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 郑隐 ﹞又於从祖受之,而家贫无用买药。”  ——《漢語大詞典》
捐 juān《國語辭典》

捐 [ juān ]

  1. 舍弃、抛弃。如:「为国捐躯」。《说文解字·手部》:「捐,弃也。」《楚辞·屈原·九歌·湘君》:「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宁有背君亲 、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2. 除去。《字汇·手部》:「捐,除去。」《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
  3. 奉献财物帮助别人。如:「捐献」、「募捐」、「捐款救灾」、「捐粮赈济」。
  4. 旧时称以金钱买得官职。如:「捐官」。《红楼梦·第一三回》:「贾珍心中打算定了主意,因而趁便就说要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
  1. 人民向政府缴纳的税金。如:「房捐」、「地捐」、「税捐」。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