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今观之亦赘疣,名利相差总一矛。
造化为炉铸九丘,群生寄命本蜉蝣。百年转盼赴东流,跛踦相随就隙沟。
顾彼诸愚何啾啾,奔驰索死莫言休。如火如金各背雠,为光为鬼眯双眸。
逐狐鸣鼓向阴幽,被发兽心孰可柔。贪财惜费伏深谋,言如鳖咳夜相酬。
燕雀悲飞入海啁,海客安能复从鸥。电光石火须臾偷,薤稀蒿里聚鸣楸。
岂无高人廑远忧,明分曲直异弦钩。岂无达士抱前羞,舍利为名名颇留。
以今观之亦赘疣,名利相差总一矛。未闻回首志玄修,岂令丹青救白头。
予将往问逍遥游。物外人间恣窈搜。寄愁天上不须愁,埋忧地下不须忧。
微风为柁气为舟,百虑俱排至要收。芝草翩翩动十洲,予入名山手自抽。
仙人聚语白云浮,神丹度世许诚求。胸专意一苟无尤,为白为雌道所邮。
或云上古有春秋,能使今人作古俦。今人果信予言不,予姑与世日繇繇。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以 yǐ《國語辭典》
以 [ yǐ ]
动- 用。如:「以礼待之」、「以身作则」。《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 仰赖、凭借。《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 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命代之臣。」
- 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 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 因为、由于。《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蚁蝼之穴溃。」
- 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 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 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价格在一千元以上」。
- 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 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因此。《汉书·卷二九·沟洫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目的在于。如:「以免」、「以致于」。《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 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 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 既、已经。《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通「已」。
- 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 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 以色列的简称。如:「以阿战争」。
- 姓。如汉代有以彤。
今 jīn《國語辭典》
今 [ jīn ]
名- 现代。与「古」相对。如:「古今」、「今非昔比」。
- 姓。如明代有今颖伯。
- 现在的、当前的。如:「今天」、「今年」。
观 ( 觀 ) guān/guàn
观 [ guān ]
- 看,察看:~看。~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风(➊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➋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阵。~赏。~察。~感。参~。
- 看到的景象或样子:~瞻(➊事物的外观、景象及其留给人们的印象;➋注视,瞻望)。大~。奇~。
- 对事物的看法、认识:~点。~念。主~。客~。世界~。
- 道教的庙宇:白云~。紫阳~。
- 古代宫门前的双阙。
- 楼台:楼~。台~。
- 姓。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亦 yì《國語辭典》
亦 [ yì ]
副- 相當於「也」、「也是」。如:「人云亦云」。《論語·公冶長》:「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唐·李商隱〈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相當於「又」。《左傳·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唐·杜甫〈羌村〉詩三首之一:「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
- 只是、不過。《戰國策·齊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唐·杜甫〈蒹葭〉詩:「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
- 已經。《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唐·杜甫〈獨立〉詩:「草露亦多濕,蛛絲亦未收。」
- 雖然。唐·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宋·歐陽修〈玉樓春·蝶飛芳草花飛路〉詞:「紅蓮綠芰亦芳菲,不奈金風兼玉露。」
- 位於句首或句中,無義。《書經·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 姓。如明代有亦孔昭。
赘疣(贅疣)zhuì yóu
亦作“ 赘肬 ”。
(1).指附生于体外的肉瘤。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犹蚤虱之积乎衣,而赘疣之攒乎体也。” 唐 裴铏 《传奇·崔炜》:“谢子为脱吾难,吾善灸赘疣,今有 越井岗 艾少许奉子,每遇疣赘,只一炷耳。不独愈苦,兼获美艷。” 清 黄遵宪 《田横岛》诗:“人人视头同赘疣,背面事讎头亦羞。”
(2).喻多馀无用之物。《楚辞·九章·惜诵》:“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 洪兴祖 补注:“赘肬,瘤肿也。” 宋 李清照 《咏史》:“两 汉 本继绍, 新 室如赘疣。” 廖仲恺 《中国人民和领土在新国家建设上之关系》:“所以这些地方,在外国就是人民的宝库,却是在 中国 就变了国家的赘疣了。” ——《漢語大詞典》
(1).指附生于体外的肉瘤。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犹蚤虱之积乎衣,而赘疣之攒乎体也。” 唐 裴铏 《传奇·崔炜》:“谢子为脱吾难,吾善灸赘疣,今有 越井岗 艾少许奉子,每遇疣赘,只一炷耳。不独愈苦,兼获美艷。” 清 黄遵宪 《田横岛》诗:“人人视头同赘疣,背面事讎头亦羞。”
(2).喻多馀无用之物。《楚辞·九章·惜诵》:“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肬。” 洪兴祖 补注:“赘肬,瘤肿也。” 宋 李清照 《咏史》:“两 汉 本继绍, 新 室如赘疣。” 廖仲恺 《中国人民和领土在新国家建设上之关系》:“所以这些地方,在外国就是人民的宝库,却是在 中国 就变了国家的赘疣了。” ——《漢語大詞典》
名利 míng lì
名位与利禄;名声与利益。《尹文子·大道上》:“故曰礼义成君子,君子未必须礼义,名利治小人,小人不可无名利。”《后汉书·种暠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唐 韩愈 《复志赋》:“惟名利之都府兮,羌众人之所驰。”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若未发时,美色、名利皆未相着,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 孙犁 《文学和生活的路》:“你要感觉名利老是在那里诱惑你,就写不出艺术品。” ——《漢語大詞典》
相差 xiāng chà
彼此差别。 汉 王充 《论衡·气寿》:“ 文王 九十七而薨, 武王 九十三而崩。 周公 , 武王 之弟也,兄弟相差不过十年。” 鲁迅 《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这种尺寸,虽然有些模胡,不过总不至于相差太远。” ——《漢語大詞典》
总一(總一)zǒng yī
统一。《史记·礼书》:“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复古》:“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若《雅》《郑》而共篇,则总一之势离,是 楚 人鬻矛誉楯,两难得而俱售也。”《隋书·北狄传·室韦》:“其南者为 契丹 ,在北者号 室韦 ,分为五部,不相总一。”《明史·华允诚传》:“人主所以总一天下者,法令也。” ——《漢語大詞典》
矛 máo《國語辭典》
矛 [ máo ]
名- 古代一种直刺兵器。长柄,有青铜或铁制的利刃。如:「长矛」。《文选·枚乘·七发》:「白刃硙硙,矛戟交错。」《三国演义·第二八回》:「随即披挂持矛上马,引一千余人,迳出北门。」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