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振威灵,六军乃激扬。
丈夫志万里,慷慨事四方。我后振威灵,六军乃激扬。
分旗建东岳,耀武临江湘。鸣镝控流飙,利剑捷秋霜。
长驱下淮泗,人马自生光。戈矛何参差,方舟正纵横。
何言为国雠,一举披旧疆。解徒旆言入,歌舞旋许昌。
离宫大飨士,劳赐以次行。君子念在御,赋诗垂华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代-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一)之讀音。
后 ( 後 ) hòu《國語辭典》
后 [ hòu ]
名- 君王。《詩經·商頌·玄鳥》:「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左傳·僖公三 十二年》:「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 諸侯。《書經·舜典》:「班瑞于群后。」唐·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
- 君王的嫡妻。如:「王后」、「皇后」。《漢書·卷五·景帝紀》:「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清·陸次雲〈費宮人傳〉:「后自縊,袁貴妃亦自縊。帝拔劍刃嬪妃數人。」
- 姓。如春秋時齊國有孔子的弟子后處,漢代有后蒼。
- 時間上較晚的。與「先」、「前」相對。《禮記·大學》:「知止而后有定。」通「後」。
振威
史记秦始皇纪二世阴与赵高谋高曰今上案郡县守尉有罪者诛之上以振威天下以阴去上生平所不可者 ——《韵府拾遗 微韵》
灵 ( 靈 ) líng
灵 [ líng ]
- 有效验:~验。~丹妙药。
- 聪明,不呆滞:~巧。机~。~慧。
- 敏捷的心理活动:~机。~感。~性。
- 精神:~魂。心~。英~。
- 旧时称神或关于神仙的:神~。精~。
- 反映敏捷,活动迅速:~活。~犀。~便(biàn )。
- 关于死人的:幽~。~魂。~柩。
六军(六軍)liù jūn
(1).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左传·襄公十四年》:“ 周 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后因以为国家军队的统称。《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 河 北; 河 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 范成大 《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清 黄遵宪 《七月二十一日外国联军入犯京师》诗:“莫问空拳敺市战,餘闻扈蹕六军惊。”
(2). 晋 世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驍骑将军。游击将军。 晋 世以来,谓领护至驍、游为六军。”
(3).指 唐 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按,《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与此不同。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新旧唐书十三》:“六军,据《新志》以龙武、神武、神策各左右当之,而《旧志》説六军则数左右羽林,而不数左右神策。《通典》説六军与《旧志》同……要之,六军之名乃取旧制书之,至中、晚 唐 神策军权最重,故《新志》以后定者言之歟,今未能详考。” ——《漢語大詞典》
(2). 晋 世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驍骑将军。游击将军。 晋 世以来,谓领护至驍、游为六军。”
(3).指 唐 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按,《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与此不同。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新旧唐书十三》:“六军,据《新志》以龙武、神武、神策各左右当之,而《旧志》説六军则数左右羽林,而不数左右神策。《通典》説六军与《旧志》同……要之,六军之名乃取旧制书之,至中、晚 唐 神策军权最重,故《新志》以后定者言之歟,今未能详考。” ——《漢語大詞典》
乃 nǎi《國語辭典》
乃 [ nǎi ]
代- 你、你的。如:「乃母」、「乃兄」。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他、他的。《周禮·天官·小宰》:「各脩乃職。」
- 是。如:「失敗乃成功之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水滸傳·第二三回》:「眾上戶道:『真乃英雄好漢!』」
- 然後、於是。《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 卻。《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
- 而。《荀子·正論》:「然則鬥與不鬥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
- 若、如果。《孟子·公孫丑上》:「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 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 才、始。《禮記·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於今乃睹子之志矣。」
- 語助詞。用於發語或轉折。《書經·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激扬(激揚)jī yáng
(1).激荡冲溅。《淮南子·墬形训》:“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涑水》:“ 涑水 自城西注,水流急濬,轻津无缓,故诗人以为激扬之水,言不能流移束薪耳。” 唐 高适 《单父逢邓司仓覆仓库因而有赠》诗:“匹马度 睢水 ,清风何激扬。” 杨朔 《雪浪花》:“我觉得, 老泰山 恰似一朵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
(2).激动振奋。《汉书·儒林传·张山拊》:“近事,大司空 朱邑 ,右扶风 翁归 德茂夭年, 孝宣皇帝 愍册厚赐,赞命之臣靡不激扬。” 唐 杜甫 《沉东美除膳部员外郎》诗:“未暇申安慰,含情空激扬。” 冰心 《往事》二:“我的心魂由激扬而宁静,由快乐而感到庄严。”
(3).激励宣扬。《后汉书·党锢传序》:“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声韵》:“以古之为诗,取其宣道情致,激扬政化。” 康有为 《公民自治篇》:“加以报舘之终日激扬,大众之互相鼓励,日进而愈上。”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三节:“他们中的有些人颇注意修饰自己的品行,激扬声名,甚至做出许多矫情的事情,以博取察举、征辟。”
(4).激越昂扬。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无有埋之者,忽然大叫,言:‘人缚军师!人缚军师!’声甚激扬。”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一》:“葢其所习以 山谷 为宗,故不惟音节激扬,而风骨义味,足追古作。” 金一 《文学上的美术观》:“翳彼乐府,风诗之遗,军歌激扬,庙乐典重。” 丁玲 《阿毛姑娘》:“ 阿毛 觉得那歌声非常单调,又不激扬,只是苦于不能说清那自己从歌声中得到的反感,于是就把脚步放慢了。”
(5).见“ 激浊扬清 ”。 ——《漢語大詞典》
(2).激动振奋。《汉书·儒林传·张山拊》:“近事,大司空 朱邑 ,右扶风 翁归 德茂夭年, 孝宣皇帝 愍册厚赐,赞命之臣靡不激扬。” 唐 杜甫 《沉东美除膳部员外郎》诗:“未暇申安慰,含情空激扬。” 冰心 《往事》二:“我的心魂由激扬而宁静,由快乐而感到庄严。”
(3).激励宣扬。《后汉书·党锢传序》:“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声韵》:“以古之为诗,取其宣道情致,激扬政化。” 康有为 《公民自治篇》:“加以报舘之终日激扬,大众之互相鼓励,日进而愈上。”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三节:“他们中的有些人颇注意修饰自己的品行,激扬声名,甚至做出许多矫情的事情,以博取察举、征辟。”
(4).激越昂扬。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无有埋之者,忽然大叫,言:‘人缚军师!人缚军师!’声甚激扬。”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一》:“葢其所习以 山谷 为宗,故不惟音节激扬,而风骨义味,足追古作。” 金一 《文学上的美术观》:“翳彼乐府,风诗之遗,军歌激扬,庙乐典重。” 丁玲 《阿毛姑娘》:“ 阿毛 觉得那歌声非常单调,又不激扬,只是苦于不能说清那自己从歌声中得到的反感,于是就把脚步放慢了。”
(5).见“ 激浊扬清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