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擿耳听知音,拂拭朱丝弦。

张守宋代〕《方时敏倅浚归浙江待次送行

嶷嶷玄英孙,闻风自鄞川。朅来苕霅间,王事亦复联。

相遇一倾盖,论交即忘年。开口见城府,落笔生云烟。

寻春五亭岸,钓月双溪船。杯行各酣适,箕踞忘拘牵。

放辞发奇伟,搜句穷镵镌。我时怯欲降,退壁常自坚。

俯首试外台,一矢双雕连。联镳仲与季,三秀来差肩。

群隽为辟易,拱手不敢前。折箠破大敌,未足烦戈鋋。

风低忽垂翅,信命付诸天。公飞东阳舄,我访兰亭贤。

双鱼数流问,五马方荐延。摄事古山阴,晤语复粲然。

禅心扣空寂,蔬饭捐荤膻。一洗尽玷缺,皎皎尺璧圆。

继从甘陵游,假道仍周旋。飘零我蓬转,渠敢自意全。

邂逅凤凰阙,公亦仍迍邅。宦学旧辈行,金狨覆文鞯。

以及后来秀,青云各联翩。公方驾别车,去即三山巅。

俟期下吴越,寄迹无一廛。尚及秋风残,饱脍鲈鱼鲜。

我陋不足数,生理亦可怜。尔来犯不韪,策足英俊躔。

文羞白羽扇,中岂青铜钱。家风故不恶,蹇步徒加鞭。

迷途得蹭蹬,奄奄如寒蝉。别公起归思,端欲驱其先。

经营一囊粟,攀附嗟无缘。擿耳听知音,拂拭朱丝弦。

一札行亦驰,两桨定复还。阔步白玉堂,一挥笔如椽。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听知拂拭朱丝弦

擿 tī/zhì/zhāi《國語辭典》

擿 [ zhí ]

  1. 搔。《说文解字·手部》:「擿,搔也。」《列子·黄帝》:「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
  2. 投。《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通「掷」。
  1. 发簪。即搔头。《续汉书志·第三○·舆服志下》:「簪以玳瑁为擿。」

擿 [ tì ]

  1. 挑取、挑出。如:「擿出」。《汉书·卷八·宣帝纪》:「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
  2. 揭发、揭露。如:「发奸擿伏」。《新唐书·卷二○六·外戚传·杨国忠传》:「国忠已得志,则穷擿林甫奸事,碎其家。」
耳 ěr《國語辭典》

耳 [ ěr ]

  1. 人及动物的听觉器官与平衡器官。可分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2. 凡器物两旁附有以便于提携的把手均称为「耳」。《易经·鼎卦·六五》:「鼎,黄耳金铉。」《史记·卷二八·封禅书》:「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惧。」
  3. 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4. 姓。如明代有耳元明。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闻、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大夫,晋重列也。今无功而受,非晋臣之意,君其耳而未之目邪?」《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孝景王皇后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
  1. 位于句末,表决定的意思。相当于「矣」、「了」。《史记·卷一一○·匈奴传》:「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
  2. 位于句末,表限制的意思。相当于「而已」、「罢了」。《论语·阳货》:「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听知
听到  ——《整理自网络》
音 yīn《國語辭典》

音 [ yīn ]

  1. 声响、声音。如:「噪音」、「杂音」、「录音」、「余音绕梁」。
  2. 腔调。如:「口音」、「乡音」。宋·苏轼〈祭石幼安文〉:「窜流江湖,只影自怜,闻人蜀音,回首粲然。」
  3. 字的音读。如:「字音」、「注音」、「音切」。《晋书·卷九一·儒林传·徐邈传》:「撰正五经音训,学者宗之。」
  4. 书信、消息。如:「回音」、「静候佳音」、「音信全无」。
  5. 敬称他人的言语。如:「玉音」、「德音」。
  6. 姓。如清代有音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音 [ yìn ]

  1. 树荫。《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通「荫」。
拂拭 fú shì
(1).掸拂;揩擦。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二》:“﹝ 无盐女 ﹞於是乃拂拭短褐,自诣 宣王 愿一见。” 唐 白居易 《感镜》诗:“今朝一拂拭,自照顦顇容。”《坛经·行由品》:“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臺。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 明 刘基 《从军五更转》诗:“健儿争先起,拂拭宝刀看。” 叶圣陶 《城中·病夫》:“他无意识地把草帽除下,一只手从裤袋里掏出一块手巾来拂拭额上的汗。”
(2).吹拂;掠过。 巴金 《〈春〉序》:“我写完《春》,最后一次放下我的自来水笔,稍微感到疲倦地掉头四顾,春风从窗外进来,轻轻拂拭我的脸颊。” 峻青 《秋色赋·珊瑚沙》:“长堤上面,婆娑多姿的垂柳,在风中轻轻地摆动,长长的柳丝,温柔地拂拭着洲上人家的屋顶。”
(3).修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 韩寿 美姿容, 贾充 辟以为掾。 充 每聚会, 贾 女於青璅中看见 寿 ,悦之……自是 充 觉女盛自拂拭,説畅有异於常。” 南朝 梁 吴均 《行路难》诗之二:“ 未央 綵女弃鸣篪,争见拂拭生光仪。”
(4).提拔;赏识。 唐 符载 《祭樊司空文》:“呜呼! 载 本诸生,器识孱愚,猥辱拂拭,化珉为瑜。” 清 侯方域 《管夫人画竹记》:“尉乃鉴之,爱之,重之,与天下之有识者更拂拭而赞叹之。” 清 黄遵宪 《鸟之珠歌》:“自蒙拂拭众人惊,奚啻黄金长声价。”  ——《漢語大詞典》
朱丝弦(朱絲弦,朱絲絃)zhū sī xián
亦作“ 朱丝絃 ”。
(1).用熟丝制的琴弦。 唐 贾岛 《听乐山人弹易水》诗:“朱丝弦底 燕 泉急, 燕 将云孙白日弹。” 明 何景明 《赠王文熙》诗之一:“泠泠朱丝弦,听我《别鹤操》。”
(2).借指琴瑟。 宋 黄庭坚 《放言》诗之九:“安得朱丝絃,为我写此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