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霏霏郁郁烂成文,兀兀童童列车盖。

金幼孜明代〕《分韵得西山晴云送萧郎中伯辰之官南京

西山嵯峨插天半,长日晴云散空外。霏霏郁郁烂成文,兀兀童童列车盖。

纷纷五彩发青红,流丹曳紫辉层空。朝连翠霭绚初日,暮带浮岚逐断风。

深州太守最潇洒,十载看云爱幽雅。昨来拜命尚书郎,振袂忽辞双阙下。

平生忠孝廉且勤,聚散寻常宁足论。从龙早已应嘉运,为霖尚想摅经纶。

西山回首日渐远,还望飞云重留恋。南宫更喜对钟山,看云坐忆题诗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霏霏郁郁成文兀兀童童列车

霏霏 fēi fēi
(1).雨雪盛貌。《诗·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楚辞·王逸〈九思·怨上〉》:“雷霆兮硠礚,雹霰兮霏霏。”原注:“霏霏,集貌。”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清 唐孙华 《柳絮》诗之一:“搅天晴雪日霏霏,忽漫成团密又稀。”
(2).泛指浓密盛多。《楚辞·九章·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晋书·胡毋辅之传》:“ 澄 ( 王澄 )尝与人书曰:‘ 彦国 吐佳言如锯木屑,霏霏不絶,诚为后进领袖也。’” 唐 欧阳詹 《回鸾赋》:“鬱霏霏以葳蕤,辉熠熠以严顒。”《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阴风惨惨,杀气霏霏。” 清 孙枝蔚 《杂咏》:“渺渺春江孤雁去,霏霏古树暗香来。”
(3).飘洒,飞扬。 晋 潘岳 《西征赋》:“雍人缕切,鸞刀若飞,应刃若俎,靃靃霏霏。” 唐 贾至 《铜雀台》诗:“抚弦心断絶,听管泪霏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梦》:“俄梦朱衣道人,长丈餘,特以青灰落衣襟霏霏然。”
(4).纷乱貌。 汉 王粲 《羽猎赋》:“鹰犬竞逐,弈弈霏霏。” 唐 韦应物 《赠别河南李功曹》诗:“忽復不相见,心思乱霏霏。”  ——《漢語大詞典》
郁郁 yù yù
(1).浓烈貌,旺盛貌。 宋 毛滂 《蓦山溪·杨花》词:“叶依依,烟欝欝,依旧如张绪。” 明 何景明 《后白菊赋》:“曄丹华以欝欝,冒緑林而萋萋。”《封神演义》第六三回:“转日的,乃岭头松欝欝;生云的,乃崖下石磷磷。”
(2).忧闷貌。 宋 苏洵 《答陈公美》诗:“欝欝自不乐,谁为子悲哀。”《水浒传》第一一○回:“ 宋江 自此去了五个弟兄,心中好生欝欝不乐。”  ——《漢語大詞典》
烂 ( 爛 ) làn
烂 [ làn ]
  1. 因过熟而变得松软:~糊。煮~。
  2. 程度极深:台词背得~熟。
  3. 东西腐坏:腐~。
  4. 灼伤:焦头~额。
  5. 崩溃,败坏:敌人一天天~下去。
  6. 破碎:破~。~纸。
  7. 头绪杂乱:~摊子。
  8. 明,有光彩:~银枪。~漫。
成文 chéng wén
(1).形成乐章、文采、文辞、礼仪等的总称。《荀子·乐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韩诗外传》卷五:“若夫重色而成文,累味而备珍,则圣人所以分贤愚,明贵贱。” 汉 扬雄 《法言·君子》:“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 汉 班固 《白虎通·情性》:“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 晋 潘岳 《笙赋》:“邇不逼而远无携,声成文而节有叙。”《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自幼聪明,举笔成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2).现成的文章。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斯盖当时国史已有成文, 丘明 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行也。” 清 金一 《文学观》:“夫谓语必己造,事不古同,诚不免以刻覈待古人,虽以《六经》之尊,除《大易》而外,若《书》《诗》《礼》,类皆集成典成文而为书者也。”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诗三札》:“我国虽无‘散文诗’之成文,然如 屈原 《卜居》《渔父》诸文以及 庄子 《南华经》中多少文字,是可以称为‘散文诗’的。”
(3).用文字固定下来,成为书面。《魏书·常景传》:“案如经礼,事无成文;即之愚见,谓不应服。” 徐怀中 《西线轶事》一:“适应了随时随地面对各种严格的要求,适应了多少条成文不成文的纪律规定。”  ——《漢語大詞典》
兀兀 wū wū
(1).高耸貌。 唐 杨乘 《南徐春日怀古》诗:“兴亡山兀兀,今古水浑浑。” 元 李庭 《咸阳怀古》诗:“连鸡势尽霸图新,兀兀宫墙压 渭 滨。” 明 朱权 《荆钗记·参相》:“巍巍驾海紫金梁,兀兀擎天碧玉柱。” 清 孙枝蔚 《邗上酬赠施尚白督学二十韵》:“冻月娟娟白,高云兀兀垂。”
(2).光秃貌。 宋 沈辽 《次韵酬李正甫对雪》:“半积轩砌发幽层,枯树兀兀愁饥鹰。”
(3).孤独貌。 唐 卢延让 《冬除夜书情》诗:“兀兀坐无味,思量谁与邻。” 明 李东阳 《中元谒陵遇雨》诗之十七:“兀兀中流坐,茫茫何处津。” 清 龚自珍 《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诗:“城南省客夜兀兀,不风尚且凄心神。”
(4).静止貌。 唐 韩愈 《雉带箭》诗:“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復没。” 宋 秦观 《寄陈季常》诗:“泠泠屋外泉,兀兀原头烧。”
(5).浑沌无知貌。 唐 寒山 《诗》之二三四:“兀兀过朝夕,都不别贤良。好恶总不识,犹如猪及羊。”《古尊宿语录》卷二三:“兀兀随缘任浮沉,不拘春夏及秋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所谓兀兀如愚,如聋如哑,心如木石相似,目的是要人‘内无一物,外无所求’。”
(6).痴呆貌。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徐世英兄弟》:“忽得惑疾,兀兀如白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猪嘴道人》:“ 巘 望见,兀兀如痴,寄目不暂瞬。” 郁达夫 《沉沦》:“吃了之后,他兀兀的在草地上坐了一会。”
(7).昏沉貌。 唐 韩愈 《答张彻》诗:“觥秋纵兀兀,猎旦驰駉駉。” 宋 范成大 《次韵徐廷献机宜送自酿石室酒》之三:“百年兀兀同渠住,何处能生半点愁?” 金 元好问 《雁门道中书所见》诗:“金城留旬浹,兀兀醉歌舞。” 清 金农 《次香山驿》诗:“我心兀兀堕渺茫,不随骑吏随艑郎。”
(8).摇晃貌。 元 李孝光 《饮濡须守子衡君宅》诗:“客子东来向 西楚 ,河流兀兀舞轻舠。”
(9).犹矻矻。勤勉貌。 唐 韩愈 《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清 汪曰祯 《〈吹网录〉序》:“尝见其兀兀箸书,每草一条,必反覆考榷。”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研经仍兀兀,举业復孜孜。”  ——《漢語大詞典》
童童 tóng tóng
(1).茂盛貌;重迭貌。《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有桑树高五尺餘,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 唐 陈陶 《涂山怀古》诗:“当时执圭处,佳气仍童童。” 宋 陆游 《云童童行》:“云童童,挟雨来。” 清 袁枚 《题江天云树图》诗:“ 越王 城下树,童童千扶桑。”
(2).光秃貌。 汉 苏武 《答李陵》诗:“童童孤生柳,寄根河水泥。” 宋 梅尧臣 《杨公蕴之革亭宰》诗:“今生拗都尽,秃株立童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髀肉如脂,尻骨童童。” 何垠 注:“童童,秃也。”  ——《漢語大詞典》
列车(列車)liè chē
(1).众多连续的车辆。 汉 王粲 《杂诗》之二:“列车息众驾,相伴緑水湄。”
(2).由机车(通称火车头)拖带的连挂成列的火车。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五章四:“铁路上有一串列车被两个车头拖着,象恐龙的角鳍那样,车外都载满着人,在慢慢地爬。”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一章:“整个列车立刻沸腾起来。”  ——《漢語大詞典》
盖 ( 蓋 ) gài/gě/hé
盖 [ gài ]
  1. 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子。锅~。瓶~。膝~。天灵~。
  2. 伞:雨~。
  3. 由上往下覆,遮掩:覆~。遮~。掩~。~浇饭。
  4. 压倒,超过:~世无双。
  5. 方言,超出一般地好:这本书真叫~!
  6. 用印,打上:~章。~戳子。
  7. 造(房子):~楼。翻~。
  8. 文言虚词(①发语词,如“~闻”;②表大概如此,如“~近之矣”;③连词,表示原因,如“有所不知,~未学也”)。
盖 [ gě ]
  1. 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沂水县西北。
  2. 姓。
盖 [ hé ]
  1. 同“盍”,文言虚词,何不。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