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同情沦异物,有体入无形。

江淹南北朝〕《效阮公诗十五首 其五

阴阳不可知,鬼神惟杳冥。暂试武帝貌,一见李后灵。

同情沦异物,有体入无形。贤圣共草昧,仁智焉足明。

变化未有极,恍惚谁能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同情异物有体无形

同情 tóng qíng
(1).谓同一性质;实质相同。《韩非子·扬权》:“参名异事,通一同情。”
(2).犹同心,一心。《后汉书·刘虞公孙瓒等传论》:“若 虞 瓚 无閒,同情共力,纠人完聚,稸保 燕 蓟 之饶……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后汉书·马援传》:“四海已定,兆民同情。”
(3).指同心志者。《史记·吴王濞列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 清 曹寅 《西轩月夜有怀南洲却寄》诗:“此怀匪冥漠,持取问同情。”
(4).犹同谋。亦指同谋者,同伙。 宋 苏轼 《乞医疗病囚状》:“若死者稍众,则所差衙前、曹司、医人,与狱子同情,使囚诈称疾病,以张人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崔相国 ﹞虽被贼掠,皆我开门迎贼所致,执作同情,何辞以辩?”《元典章·刑部十六·违枉》:“ 潘四三 、 胡万一 到官供指……与 雷正俚 同情於 邓德四 睡处,堂上灵前将本人杀死是实。”《元史·世祖纪六》:“凡伪造寳钞,同情者并处死,分用者减死杖之。”
(5).犹常情。 明 刘基 《鱼乐轩记》:“夫恶忧患而乐无害,凡物之同情也。” 明 何景明 《上杨邃庵书》:“夫徇同情,则独行见遗;实多口,则廉节被黜,何也?独行者,同情之所繆;而廉节者,众口之所黜也。”
(6).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或对别人的行动表示理解、赞同。 叶圣陶 《隔膜·疑》:“﹝伊﹞原来不曾知道他们的悲哀,自然不能对他们有深挚的同情。”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连一双快要破烂的鞋子,也要偷去,则那人的可怜处境,是不能不勾起我的加倍的同情的。” 毛泽东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 吴晗 《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昆明 的许多政治活动,他虽然同情,但很少参加。”  ——《漢語大詞典》
沦 ( 淪 ) lún
沦 [ lún ]
  1. 水上的波纹:~漪。
  2. 沉没(),降落:~落。~陷。~亡。沉~。~丧(sàng)。~殁。~肌浃髓(浸透肌肉,深入骨髓。喻感受或中毒深)。
异物(異物)yì wù
(1).珍奇的东西。《书·旅獒》:“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史记·刺客列传》:“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 荆軻 所欲。” 唐 元稹 《驯犀》诗:“ 贞元 之岁贡驯犀, 上林 置圈官司养……行地无疆费传驛,通天异物罹幽枉。”
(2).特指稀有的美食。《史记·郑世家》:“ 子公 之食指动,谓 子家 曰:‘佗日指动,必食异物。’及入, 灵公 进黿羹, 子公 笑曰:‘果然!’”
(3).不同之事;其他事物。《左传·定公元年》:“ 三代 各异物, 薛 焉得有旧?” 杨伯峻 注:“物犹事也,时不同,事各异。”《管子·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尹知章 注:“异物,谓异事非其所当习者。”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使各专其业而不见异物,惧异物之足以害其业也。”
(4).指其他事因。《墨子·尚同中》:“故古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名垂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一举而入有功。所以然者,无他故异物,从 狐偃 之谋,假 颠頡 之脊也。”
(5).怪物。指妖魔鬼怪之类。《文选·宋玉〈高唐赋〉》:“卒愕异物,不知所出。縰縰莘莘,若生於鬼,若生於神。” 李周翰 注:“言其异物卒然而出,令人惊怪,不知从来。縰縰莘莘,如鬼神出入矣。”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敬元颖》:“ 仲躬 乃当时命匠,令一信者与匠同入井中,但见异物,即令收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巧娘》:“彼虽异物,情亦犹人。”
(6).指已死的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 司马贞 索隐:“谓死而形化为鬼,是为异物。” 唐 孟浩然 《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诗:“故人成异物,过客独潸然。” 明 徐渭 《〈蒋扶沟公诗〉序》:“未更寒暄,伯已化为异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新郎》:“骸骨衣裳,无可验证,何知吾儿遂为异物!”
(7).特指人死后遗体。 宋 王安石 《祭欧阳文忠公文》:“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 箕山 之侧与 潁水 之湄。”
(8).指人类以外的生物。《文选·贾谊〈鵩鸟赋〉》:“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 张铣 注:“异物,则鵩也。” 唐 韩愈 《杂说》之三:“然吾观於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於禽兽异物者希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巧娘》:“彼虽异物,情亦犹人。”  ——《漢語大詞典》
有体(有體)yǒu tǐ
(1).谓有一定的形体。《易·繫辞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孔颖达 疏:“若阴阳不合则刚柔之体无从而生。以阴阳相合,乃生万物,或刚或柔,各有其体。”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诗》之五:“同情沦异物,有体入无形。”
(2).犹得体。 宋 苏轼 《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詔曰:‘宽严有体,边人安焉。’公因作堂,以‘安边’名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六年》:“帝谓大臣曰:‘ 梅挚 言事有体。’以为户部副使。”  ——《漢語大詞典》
入 rù《國語辭典》

入 [ rù ]

  1. 进,由外面到里面。如:「入内」、「入场」、「入境」。
  2. 收进。如:「收入」、「月入十万」。《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岁余不入,货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3. 接纳、缴纳。《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金瓶梅·第一七回》:「到明日他盖这房子,多是入官抄没的数儿。」
  4. 参加。如:「入会」、「入股」、「入学」、「入伍」。
  5. 到、达。如:「入夜」、「入冬」。
  6. 沉没。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7. 合宜、适合。如:「入时」、「入情入理」。
  8. 沉浸、深透。如:「入味」、「入骨」、「入迷」。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入声 」条。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入 [ rǔ ]

  1. 不留心的塞放。如:「一张钞票不知入到那里?」
  2. 暗中把财物给人。如:「偷偷入给他一包东西。」
  3. 陷于其中、投于其中。如:「一脚入到泥里了。」

入 [ rì ]

  1. 发生性关系。《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婆婆那里有好气,便指著骂道:『你这……乱人入的贱母狗!做什么倒骂我!』」
无形(無形)wú xíng
(1).不见形体。《礼记·曲礼上》:“听於无声,视於无形。” 孔颖达 疏:“视於无形者,谓视而不见父母之形。” 唐 刘禹锡 《天论》:“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乌有天地之内有无形者耶?” 元 伊世珍 《嫏嬛记》卷上:“驾无形之马,御太虚之车,一息之顷,无不出也,无不游也。”
(2).不露形迹;未露形迹。《孙子·虚实》:“故形兵之极,至於无形。” 梅尧臣 注:“兵本有形,虚实不露,是以无形,此极致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明者远见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无形。”《新五代史·杂传二·温韬》:“而未然之祸,难述於无形,不足以动其心歟?” 清 陈裴之 《湘烟小录·香畹楼忆语》:“然能储一有用之材,即可弭一无形之祸。” 老舍 《四世同堂》四八:“倒好像夫妻之间有一条什么无形的墙壁阻隔着似的。”
(3).犹言不知不觉。《晋书·乐志上》:“同进退让,化渐无形。大和宣洽,通於幽冥。”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三:“而若干戏剧工作者,也已有形或无形地受到它们的影响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