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江淹南北朝〕《杂体诗三十首 其二 李都尉陵从军

樽酒送征人,踟蹰在亲宴。日暮浮云滋,握手泪如霰。

悠悠清水川,嘉鲂得所荐。而我在万里,结友不相见。

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袖中短书双飞燕

袖中
明 张宪 游黄公洞十八韵 欲报谷城山下矿,已无圯上袖中编。
《韵府拾遗 东韵》:白居易诗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骈字类编》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短书(短書)duǎn shū
(1). 汉 代凡经、律等官书用二尺四寸竹简书写。官书以外包括子书等,均以短于二尺四寸竹简写书,称为“短书”。后多指小说、杂记之类的书籍。 汉 王充 《论衡·骨相》:“在经传者较著可信;若夫短书俗记,竹帛胤文,非儒者所见,众多非一。”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至於诸子短书,杂家小説,论逆臣则呼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天穿节考》:“凡事无雅记可寻者,不得不徵之短书,而短书多误。” 章炳麟 《文学总略》:“古官书皆长二尺四寸,故云二尺四寸之律,举成数言,则曰三尺法。经亦官书,故长如之,其非经律,则称短书。”
(2).指书牍。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李陵〈从军〉》:“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唐 杜甫 《雨》诗之三:“多病久加饭,衰客新授衣,时危觉凋丧,故旧短书稀。”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 唐 国子祭酒 李涪 刊误云:短书出 晋 宋 兵革之际,时国禁书疏,非弔丧问疾不得行尺牘,故 羲之 书云死罪,是违制令故事也,启事论兵皆短而缄之,贵易於隐藏。”  ——《漢語大詞典》
愿 ( 願 ) yuàn《國語辭典》

愿 [ yuàn ]

  1. 忠厚、谨慎。《书经·皋陶谟》:「柔而立,愿而恭。」《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刘宠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寄 jì《國語辭典》

寄 [ jì ]

  1. 暂时的托身。《文选·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佗方?」《聊斋志异·卷三·连琐》:「何居里,久寄此间?」
  2. 托付、依附。如:「寄托」。《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3. 传达言语、书信、心意等。今多指透过邮递传送。如:「寄信」、「寄邮包」、「寄语白云」。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元·姚燧〈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曲:「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1. 暂时依附的。如:「寄居」、「寄宿」、「寄食」。
  2. 临时委托的。如:「寄存」、「寄卖」。
  1. 非亲生关系的。如:「寄父」、「寄母」、「寄子」、「寄女」。
双飞燕(雙飛燕)shuāng fēi yàn
亦作“ 双飞鷰 ”。
(1).雌雄并飞的两只燕子。《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思为双飞鷰,衔泥巢居屋。” 宋 谢逸 《蝶恋花·春景》词:“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2).喻指信使。《文选·江淹〈杂体诗·效李陵“从军”〉》:“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鷰。” 李周翰 注:“鷰春南飞,就暖巢於人家,故愿以书寄之。” 清 顾炎武 《寄刘处士大来》诗:“聊裁一幅书,去託双飞燕。”
(3). 汉阳 的一种渡船。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汉阳 渡船最小,俗名双飞燕。一人而盪两桨,左右相交,力均势等,最捷而稳。”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