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鬉披披鞍兀兀,去马浮曦正相逆。
北江负城沙似碛,帖岸微行谁所辟。折旋殆类蚁沿封,漫漶犹如龙印迹。
风鬉披披鞍兀兀,去马浮曦正相逆。入门平步得高层,身与危阑争几尺。
缁袍年少不嗔来,拂掠胡床趣敷席。钩帘意拟见西山,云亦何心故蒙幂。
我疑玉女畏迎将,且惧词锋恣弹射。豹藏惜此管中斑,黛点羞渠眉上碧。
不然洪崖仙者过,雾幦烟軿罗什百。讵容左右觌昌丰,祇许依微揽芳泽。
我时坐定深得之,大小往来成一易。青天白日岂尝无,好怀转眼难寻绎。
祝融开面索新诗,五老破颜愁恶剧。我持一影行万里,负舟而来山有力。
搴华宁俟九春期,系匏未了三年客。正须慰藉管城公,重此提携烦脱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 古同“讽”,讽刺。
-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 姓。
◎ 古同“讽”,讽刺。
鬉 zōng《國語辭典》
鬉 [ zōng ]
形- 毛发杂乱。《玉篇·髟部》:「鬉,毛乱也。」《集韵·平声·东韵》:「鬉,发乱。」
- 走兽颈上的毛。唐·李白〈结客少年场行〉:「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鬉。」
披披 pī pī
(1).飘动貌。《楚辞·九歌·大司命》:“灵衣兮披披,玉佩兮陆离。”《文选·潘岳〈寡妇赋〉》:“仰神宇之寥寥兮,瞻灵衣之披披。” 刘良 注:“披披,动皃。” 明 唐寅 《惜梅赋》:“县庭有梅株焉,吾不知植于何时,荫一亩其疏疏,香数里其披披。” 清 金农 《次看山驿》诗:“稊田米贱那得食,短后之衣风披披。”
(2).散乱貌。《楚辞·刘向〈九叹·思古〉》:“髮披披以鬤鬤兮,躬劬劳而瘏悴。” 王逸 注:“披披、鬤鬤,解乱貌也。” 宋 梅尧臣 《送王道粹学士知亳州》诗:“八月风渐高,木叶将披披。” 苏曼殊 《岭海幽光录》:“余与 张子 生逢斯世,有髮而不能保,月一薙之;无使其短而种种,长而披披,故 张子 以其秃为幸而颂之。” ——《漢語大詞典》
(2).散乱貌。《楚辞·刘向〈九叹·思古〉》:“髮披披以鬤鬤兮,躬劬劳而瘏悴。” 王逸 注:“披披、鬤鬤,解乱貌也。” 宋 梅尧臣 《送王道粹学士知亳州》诗:“八月风渐高,木叶将披披。” 苏曼殊 《岭海幽光录》:“余与 张子 生逢斯世,有髮而不能保,月一薙之;无使其短而种种,长而披披,故 张子 以其秃为幸而颂之。” ——《漢語大詞典》
鞍 ān《國語辭典》
鞍 [ ān ]
名- 马背上的骑垫。即马鞍。《汉书·卷五四·李广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 地名。春秋时齐地,故址约今之山东省济南市。
兀兀 wū wū
(1).高耸貌。 唐 杨乘 《南徐春日怀古》诗:“兴亡山兀兀,今古水浑浑。” 元 李庭 《咸阳怀古》诗:“连鸡势尽霸图新,兀兀宫墙压 渭 滨。” 明 朱权 《荆钗记·参相》:“巍巍驾海紫金梁,兀兀擎天碧玉柱。” 清 孙枝蔚 《邗上酬赠施尚白督学二十韵》:“冻月娟娟白,高云兀兀垂。”
(2).光秃貌。 宋 沈辽 《次韵酬李正甫对雪》:“半积轩砌发幽层,枯树兀兀愁饥鹰。”
(3).孤独貌。 唐 卢延让 《冬除夜书情》诗:“兀兀坐无味,思量谁与邻。” 明 李东阳 《中元谒陵遇雨》诗之十七:“兀兀中流坐,茫茫何处津。” 清 龚自珍 《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诗:“城南省客夜兀兀,不风尚且凄心神。”
(4).静止貌。 唐 韩愈 《雉带箭》诗:“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復没。” 宋 秦观 《寄陈季常》诗:“泠泠屋外泉,兀兀原头烧。”
(5).浑沌无知貌。 唐 寒山 《诗》之二三四:“兀兀过朝夕,都不别贤良。好恶总不识,犹如猪及羊。”《古尊宿语录》卷二三:“兀兀随缘任浮沉,不拘春夏及秋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所谓兀兀如愚,如聋如哑,心如木石相似,目的是要人‘内无一物,外无所求’。”
(6).痴呆貌。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徐世英兄弟》:“忽得惑疾,兀兀如白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猪嘴道人》:“ 巘 望见,兀兀如痴,寄目不暂瞬。” 郁达夫 《沉沦》:“吃了之后,他兀兀的在草地上坐了一会。”
(7).昏沉貌。 唐 韩愈 《答张彻》诗:“觥秋纵兀兀,猎旦驰駉駉。” 宋 范成大 《次韵徐廷献机宜送自酿石室酒》之三:“百年兀兀同渠住,何处能生半点愁?” 金 元好问 《雁门道中书所见》诗:“金城留旬浹,兀兀醉歌舞。” 清 金农 《次香山驿》诗:“我心兀兀堕渺茫,不随骑吏随艑郎。”
(8).摇晃貌。 元 李孝光 《饮濡须守子衡君宅》诗:“客子东来向 西楚 ,河流兀兀舞轻舠。”
(9).犹矻矻。勤勉貌。 唐 韩愈 《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清 汪曰祯 《〈吹网录〉序》:“尝见其兀兀箸书,每草一条,必反覆考榷。”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研经仍兀兀,举业復孜孜。” ——《漢語大詞典》
(2).光秃貌。 宋 沈辽 《次韵酬李正甫对雪》:“半积轩砌发幽层,枯树兀兀愁饥鹰。”
(3).孤独貌。 唐 卢延让 《冬除夜书情》诗:“兀兀坐无味,思量谁与邻。” 明 李东阳 《中元谒陵遇雨》诗之十七:“兀兀中流坐,茫茫何处津。” 清 龚自珍 《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诗:“城南省客夜兀兀,不风尚且凄心神。”
(4).静止貌。 唐 韩愈 《雉带箭》诗:“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復没。” 宋 秦观 《寄陈季常》诗:“泠泠屋外泉,兀兀原头烧。”
(5).浑沌无知貌。 唐 寒山 《诗》之二三四:“兀兀过朝夕,都不别贤良。好恶总不识,犹如猪及羊。”《古尊宿语录》卷二三:“兀兀随缘任浮沉,不拘春夏及秋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所谓兀兀如愚,如聋如哑,心如木石相似,目的是要人‘内无一物,外无所求’。”
(6).痴呆貌。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徐世英兄弟》:“忽得惑疾,兀兀如白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猪嘴道人》:“ 巘 望见,兀兀如痴,寄目不暂瞬。” 郁达夫 《沉沦》:“吃了之后,他兀兀的在草地上坐了一会。”
(7).昏沉貌。 唐 韩愈 《答张彻》诗:“觥秋纵兀兀,猎旦驰駉駉。” 宋 范成大 《次韵徐廷献机宜送自酿石室酒》之三:“百年兀兀同渠住,何处能生半点愁?” 金 元好问 《雁门道中书所见》诗:“金城留旬浹,兀兀醉歌舞。” 清 金农 《次香山驿》诗:“我心兀兀堕渺茫,不随骑吏随艑郎。”
(8).摇晃貌。 元 李孝光 《饮濡须守子衡君宅》诗:“客子东来向 西楚 ,河流兀兀舞轻舠。”
(9).犹矻矻。勤勉貌。 唐 韩愈 《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清 汪曰祯 《〈吹网录〉序》:“尝见其兀兀箸书,每草一条,必反覆考榷。”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研经仍兀兀,举业復孜孜。” ——《漢語大詞典》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动-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 姓。如汉代有去卑。
马 ( 馬 ) mǎ
马 [ mǎ ]
-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 大:~蜂。~勺。
- 姓。
浮 fú《國語辭典》
浮 [ fú ]
动- 漂在水上或飘在空中。如:「漂浮」、「悬浮」。《诗经·小雅·菁菁》:「泛泛杨舟,载沉载浮。」唐·陈羽〈喜雪上窦相公〉诗:「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
- 显现。如:「浮现」、「脸上浮著微笑。」
- 超过。如:「人浮于事」。《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 在水上或空中的。如:「富贵于我如浮云」。《文选·左思·吴都赋》:「陵鲤若兽,浮石若桴。」
- 表面的。如:「浮土」、「浮面」。
- 虚而不实的。如:「浮名」、「浮文」。
- 轻佻、不沉著。如:「轻浮」、「心浮气躁」。
浮 [ fóu ]
- (一)之又音。
曦 xī《國語辭典》
曦 [ xī ]
名- 日色、日光。如:「晨曦」、「曙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聊斋志异·卷四·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正相 zhèng xiāng
即宰相。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官职》:“ 宋 则以同平章事为正相,参知政事次之。” ——《漢語大詞典》
逆 nì《國語辭典》
逆 [ nì ]
动- 迎接。《书经·顾命》:「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宋·苏轼〈留侯论〉:「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 接受。《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司逆命,公之使速杀之。」
- 违背、不顺从。如:「忤逆」、「忠言逆耳」。《孟子·离娄上》:「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宋·欧阳修〈纵囚论〉:「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 抗拒、抵抗。《战国策·齐策三》:「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故专兵一志于逆秦。」
- 不顺的。如:「逆境」。
- 倒出的。如:「批其逆麟」。
- 反、倒。如:「倒行逆施」、「反向逆行」。唐·杜甫〈复愁〉诗一二首之一:「野鹘翻窥草,村船逆上溪。」
- 预先。如:「逆料」。三国蜀·诸葛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上言〉:「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 背叛者。如:「讨逆」。晋·刘琨〈与石勒书〉:「得主则为义兵,附逆则为贼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