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偃蹇寻青云,隐沦驻精魄。

江淹南北朝〕《杂体诗三十首 其十七 郭弘农璞游仙

崦山多灵草,海滨饶奇石。偃蹇寻青云,隐沦驻精魄。

道人读丹经,方士炼玉液。朱霞入窗牖,曜灵照空隙。

傲睨摘木芝,陵波采水碧。眇然万里游,矫掌望烟客。

永得安期术,岂愁濛汜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偃蹇青云隐沦精魄

偃蹇 yǎn jiǎn
(1).高耸貌。《楚辞·离骚》:“望瑶臺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王逸 注:“偃蹇,高貌。” 唐 杨炯 《青苔赋》:“借如灵山偃蹇,巨壁崔巍,画千峰而锦照,图万壑而霞开。” 清 戴名世 《游天台山记》:“大石偃蹇负土出,长广数十丈。”
(2).高举貌。《文选·枚乘〈七发〉》:“旌旗偃蹇,羽旄肃纷。” 吕向 注:“偃蹇,高貌。” 唐 韩愈 《丰陵行》:“清风飘飘轻雨洒,偃蹇旌斾卷以舒。”
(3).骄傲,傲慢。《左传·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 杜预 注:“偃蹇,骄敖。”《后汉书·文苑传·赵壹》:“偃蹇反俗,立致咎殃。” 李贤 注:“偃蹇,骄慠也。”《新唐书·苏良嗣传》:“遇 薛怀义 于朝, 怀义 偃蹇, 良嗣 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 宋 司马光 《送同年郎兄景微归会稽荣觐序》:“由七品官举进士,一上中选,可谓美矣;然未尝有偃蹇之容,自满之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舍中一老僧,深目高鼻,坐蒲团上,偃蹇不为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有甚么趣味呢,不过故作偃蹇,闹他那狂士派头罢了。”
(4).犹安卧。 宋 司马光 《辞知制诰第六状》:“岂偃蹇山林,不求闻达之人邪!” 元 萨都剌 《山中怀友》诗之三:“高林容偃蹇,众翼避扶摶。”
(5).众盛貌。《楚辞·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王逸 注:“偃蹇,众盛貌。”
(6).亦作“ 偃寋 ”。宛转委曲;屈曲。《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汉书·司马相如传》:“掉指桥以偃寋兮,又猗抳以招摇。” 颜师古 注引 张揖 曰:“偃寋,委曲貌。” 汉 淮南小山 《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繚。”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窈窕暂见,偃蹇还没。” 唐 卢照邻 《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此赠柳九陇》诗:“晨攀偃蹇树,暮宿清泠泉。”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石傍植两檜,一夭矫者,名朝日升龙之檜;一偃蹇者,名卧云伏龙之檜。” 元 范子安 《竹叶舟》第四折:“俺那里有苍松偃蹇蛟龙卧,有青山高耸烟嵐泼。”
(7).犹困顿。《新唐书·段文昌传》:“ 宪宗 数欲亲用,颇为 韦贯之 奇詆,偃蹇不得进。” 明 单本 《蕉帕记·行赂》:“他遭逢偃蹇,教人怎不行方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 乔生 , 晋寧 人,少负才名。年二十餘,犹偃蹇。” 许地山 《缀网劳蛛》:“命运底偃蹇和亨通,于我们底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8).艰涩;艰难。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 老杜 变化开闔,出奇无穷……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放用之,偃蹇狭陋,尽成死法。” 明 陆采 《怀香记·醉误佳期》:“步窄弓鞋偃蹇,相逢欲进难前。”  ——《漢語大詞典》
寻 ( 尋 ) xún
寻 [ xún ]
  1. 找,搜求:~找。~觅。~机。~问。~访。~衅。追~。~章摘句。
  2.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
青云(青雲)qīng yún
(1).青色的云。《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汉书·扬雄传上》:“青云为纷,虹霓为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 文帝 以 汉 中平 四年生于此,上有青云如车盖,终日乃解。”
(2).指高空的云。亦借指高空。《楚辞·远游》:“涉青云以汎滥兮,忽临睨夫旧乡。” 晋 傅玄 《历九秋篇》诗:“ 齐 謳 楚 舞纷纷,歌声上激青云。” 宋 叶适 《送郭黄中》诗:“ 雁山 削玉上青云,仙侣常游遣俗纷。”《水浒传》第六回:“旛竿高峻接青云,宝塔依稀侵碧汉。” 辛雷 《一个爱说梦话的人》:“站在 武汉 长江大桥 上……头也有点发晕,如置身青云之上。”
(3).喻高官显爵。《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须贾 顿首言死罪,曰:‘ 贾 不意君能自致於青云之上。’” 汉 扬雄 《解嘲》:“当途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宋 司马光 《和任屯田感旧叙怀》:“自致青云今有几?化为异物已居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又有那身在青云之上,拔人淤泥之下。”
(4).喻谋取高位的途径。 明 汪錂 《春芜记·悲秋》:“肝胆自怜白首,功名谁借青云。”参见“ 青云路 ”。
(5).喻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三国志·魏志·荀彧荀攸贾诩传论》“其 良平 之亚歟”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张子房 青云之士,诚非 陈平 之伦。”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诗:“未逢 黄石 书谁授,不坠青云志自强。”
(6).指青云之士。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仇兆鳌 注:“青云,指文士之追随者。” 宋 王安石 《葛兴祖挽辞》:“忆随诸彦附青云,场屋声名看出羣。” 清 恽敬 《答董牧唐》:“敬幸附青云,而生平未得一见。”参见“ 青云士 ”。
(7).谓隐居。《南史·齐衡阳王钧传》:“身处朱门,而情游江海;形入紫闥,而意在青云。”《云笈七籤》卷一○七:“遂拜表解职,求託巖林,青云之志,于斯始矣。”
(8).喻黑发。 唐 李贺 《大堤曲》:“青云教綰头上曲,明日与作耳边璫。”
(9).古指春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黄帝 云师云名”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 黄帝 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縉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漢語大詞典》
隐沦(隱淪)yǐn lún
(1).神人等级之一。泛指神仙。《文选·郭璞〈江赋〉》:“纳隐沦之列真,挺异人乎精魄。” 李善 注引 汉 桓谭 《新论》:“天下神人五:一曰神仙,二曰隐沦,三曰使鬼物,四曰先知,五曰铸凝。”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嵇中散》:“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 南朝 齐 谢朓 《游敬亭山》诗:“隐沦既已託,灵异居然栖。”
(2).隐居。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诗:“既枉隐沦客,亦栖肥遯贤。”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孙登 ﹞思欲遯跡林乡,隐沦忘死。” 郁达夫 《秋夜怀人》诗之六:“晚年好静南乡住,仙寿溶溶乐隐沦。”
(3).指隐者。 唐 杜甫 《赠韦左丞丈》诗:“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清 赵翼 《题周山茨观察老圃秋容图》诗:“公曾出塞悲流徙,我亦归田作隐沦。”
(4).隐没身体不使人见。《后汉书·方术传下·解奴辜》:“皆能隐沦,出入不由门户。”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 汉 时, 解奴辜 、 张貂 皆能隐沦,出入不由门户,此后世遁形之祖也。”
(5).沈沦,埋没。《晋书·郭璞传》:“ 严平 澄漠於尘肆, 梅真 隐沦乎市卒。”《文选·鲍照〈行乐至城东桥〉诗》:“尊贤永照灼,孤贱长隐沦。” 李善 注:“隐沦,谓幽隐沈沦也。” 章炳麟 《狱中闻沈禹希见杀》诗:“不见 沈生 久,江湖知隐沦。”  ——《漢語大詞典》
驻 ( 駐 ) zhù
驻 [ zhù ]
  1. 停留在一个地方:~足。~颜(让颜貌停留,不使衰老)。
  2. 部队或外勤工作人员住在执行职务的地方;部门、单位派出的机构在某地:~扎。~守。~防。~外使节。
精魄 jīng pò
(1).精神魂魄。 汉 徐干 《中论·夭寿》:“夫形体者人之精魄也,德义令闻者人之荣华也。”《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受詔之日,精魄飞散,靡所投死。” 宋 苏舜钦 《哭曼卿》诗:“唯君颜色不復见,精魄飘忽随朝霞。” 清 朱仕琇 《与林穆庵书》:“更念大兄磊磊自将,年齿尚缩,而识量德守何裕也,志气精魄何长也。”
(2).精神气魄。 明 宋濂 《见山楼记》:“ 濂 之学识繆悠,立言无精魄,难以传远。” 明 宋濂 《元故奉训大夫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杨君墓志铭》:“初君为童子时,属文輒有精魄。”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