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十年离乱如不知,日费黄金出游剧。

高启明代〕《忆昨行寄吴中诸故人

忆昨结交豪侠客,意气相倾无促戚。十年离乱如不知,日费黄金出游剧。

狐裘蒙茸欺北风,霹雳应手鸣雕弓。桓王墓下沙草白,仿佛地似辽城东。

马行雪中四蹄热,流影欲追飞隼灭。归来笑学曹景宗,生击黄獐饮其血。

皋桥泰娘双翠蛾,唤来尊前为我歌,白日欲没奈愁何。

回潭水绿春始波,此中夜游乐更多。月出东山白云里,照见船中笛声起。

惊鸥飞过片片轻,有似梅花落江水。天峰最高明日登,手接飞鸟攀危藤。

龙门路黑不可上,松风吹灭岩中灯。众客欲归我不能,更度前岭缘崚嶒。

远携茗器下相候,喜有白首楞伽僧。馆娃离宫已为寺,香径无人欲愁思。

醉题高壁墨如鸦,一半欹斜不成字。夫差城南天下稀,狂游累日忘却归。

座中争起劝我酒,但道饮此无相违。自从飘零各江海,故旧如今几人在。

荒烟落日野乌啼,寂寞青山颜亦改。须知少年乐事偏,当饮岂得言无钱。

我今自算虽未老,豪健已觉难如前。去日已去不可止,来日方来犹可喜。

古来达士有名言,只说人生行乐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十年离乱日费黄金出游

十年 shí nián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漢語大詞典》
离乱(離亂)lí luàn
(1).变乱。常指战乱。《晋书·刑法志》:“是时承离乱之后,法网弛纵,罪名既轻,无以惩肃。” 唐 李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诗:“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一本作“ 乱离 ”。 明 屠隆 《綵毫记·难中相会》:“寧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陈毅 《冬夜杂咏·吾读》:“干戈离乱中,忧国忧民泪。”
(2).历乱。纷杂貌。 南朝 梁 沈约 《反舌赋》:“其声也,惊诡噂噆,縈紆离乱。”  ——《漢語大詞典》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日费(日费)
晋书何曾传每食日费万钱犹云无下箸处稍魏书南安王传贼城险固卒难攻屠冬春之交 非胜便十万之众日费无赀方图后举不待今事 文子起师十万日费万金  ——《骈字类编》
黄金 huáng jīn
(1).指铜。《书·舜典》“金作赎刑” 孔 传:“金,黄金。” 孔颖达 疏:“此传黄金,《吕刑》黄铁,皆是今之铜也。”
(2).金属名。赤黄色,质柔软,延展性大。为贵重金属,多用来制造货币、装饰品等。《易·噬嗑》:“六五:噬乾肉,得黄金。” 高亨 注:“噬乾肉得黄金,盖有人置黄金粒于乾肉之中,以谋害食者,食者以齿嚼之,而发现黄金粒也。”《史记·平準书》:“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白金,银也。赤金, 丹阳 铜也。” 唐 杜甫 《望牛头寺》诗:“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仇兆鳌 注引 朱鹤龄 曰:“《弥陀经》:极乐国土有七宝莲池,池底以金沙布地。”《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如本地用,有现成的县城里字号票子;远路用,有现成的黄金,带着岂不简便些?”
(3).泛指钱财。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4).道教仙药名。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
(5).比喻金黄色的东西。 唐 罗隐 《皇陂》诗:“垂杨风轻弄翠带,鲤鱼日暖跳黄金。” 前蜀 尹鹗 《金浮图》词:“压红茵,凤舞黄金翅。” 宋 苏轼 《九日寻臻闍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诗之一:“试碾露芽烹白雪,休拈霜蕊嚼黄金。”
(6).石名。《淮南子·墬形训》:“黄埃五百岁生黄澒,黄澒五百岁生黄金,黄金千岁生黄龙。” 高诱 注:“石名也。”
(7).比喻功名事业。 清 龚自珍 《梦中作四截句》之二:“黄金华髮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
(8).比喻宝贵。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五章:“秋天,又一个秋天--庄户人家的黄金季节来到了。”亦喻尊贵的身体。 清 李渔 《风筝误·诧美》:“也亏我屈黄金先陪膝头,请宽衣,莫怕羞。”  ——《漢語大詞典》
出游(出遊)chū yóu
亦作“ 出游 ”。
(1).外出游历走动。《诗·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臣 楚国 之鄙人也,幸得宿卫,十有餘年,时从出游,游於后园,览於有无。” 唐 元稹 《寒食日》诗:“今日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 明 李贽 《与梅长公书》:“僕出游五载,行几万里,无有一人可为至圣大贤者。”《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狄夫人 免不得,也随俗出游。” 冰心 《三寄小读者》二十:“在这里,出游稍远便可看见水。”
(2).旧时指到他地做官或游学。《史记·苏秦列传》:“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笑之。” 唐 杜甫 《壮游》诗:“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漢語大詞典》
剧 ( 劇 ) jù
剧 [ jù ]
  1. 厉害,猛烈,迅速:~变。~痛。~烈。~毒。加~。
  2. 文艺的一种形式,作家把一定的主题编出来,利用舞台由演员化装演出:戏~。~本。~情。~种。~院。~坛。京~。话~。
  3.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