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沙照影支离晚,寒研磨烟骨董秋。
一生凛凛伴龙湫,末后飘飘逐置邮。
老屋相安真喣沫,扁舟独往亦浮沤。
晴沙照影支离晚,寒研磨烟骨董秋。
八月惊潮翻口角,铃斋说似古裴休。
老屋相安真喣沫,扁舟独往亦浮沤。
晴沙照影支离晚,寒研磨烟骨董秋。
八月惊潮翻口角,铃斋说似古裴休。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晴沙 qíng shā
阳光照耀下的沙滩。 唐 杜甫 《曲江陪郑南史饮》诗:“雀啄江头黄花柳,鵁鶄鸂鶒满晴沙。” 唐 钱起 《同严逸人东溪泛舟》诗:“寒花古岸旁,唳鹤晴沙上。” 明 曾棨 《车驾渡江》诗:“朱旗画戟拥晴沙,锦缆牙檣向水涯。” ——《漢語大詞典》
照影
地镜图欲知宝所在地以大镜夜照见影若光在镜中者物在下也 ——《分类字锦》
支离(支離)zhī lí
(1).分散;分裂。《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为支离之卒,因祝史 挥 以侵 卫 。” 杜预 注:“支离,陈名。” 竹添光鸿 会笺:“支离,分散也,盖分为数队以误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捷猎鳞集,支离分赴。” 李善 注:“支离,分散貌。” 唐 元稹 《蛮子朝》诗:“部落支离君长贱,比诸夷狄为幽冗。” 前蜀 韦庄 《秦妇吟》:“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
(2).繁琐杂乱。 汉 扬雄 《法言·五百》:“或问:‘天地简易而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为简易也。’” 汪荣宝 义疏:“支离、支繚,皆繁多歧出之意。”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一》:“至《世家》杂举二篇之旨,支离错乱,不成文理,读之可以发笑。”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玉函山房辑佚书》:“ 马 氏既未能深考,而贪多务博,緟复支离,其所辑往往犯此病也。”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三章五:“结果是他的理论尽管不错,而编出的故事却是支离强凑,全无生命的了。”
(3).离奇,虚妄。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颜光禄》:“足下雅秉《周礼》,近忽此义方,詰无形之有,为支离之辩乎?” 唐 柳宗元 《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今视石文,署其年曰‘永嘉’,其书则今田野人所作也,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赵瓯北汪龙庄考史之法》:“读史者自当奉正史为主,正史而外不妨兼及别史,折衷於一是。凡支离谬诞之谈,概从删削焉。” 闻一多 《奇迹》诗:“我也说但为一阕莺歌便噙不住眼泪,那未免太支离,太玄了,简直不值当。”
(4).流离,流浪。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一:“支离西北风尘际,飘泊东南天地间。” 宋 陆游 《书怀》诗:“ 濯锦江 头成昨梦, 紫芝山 下又新年……支离自笑生涯别,一炷炉香绣佛前。” 清 方苞 《季武子哀辞》:“蹇孤游兮局窄,命支离兮为鬼客。” 清 秋瑾 《重上京华甲江题壁》诗:“懊恼襟怀偏泥酒,支离情绪怕闻鶯。”
(5).谓残缺而不中用。《庄子·人间世》:“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文选·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六日之郡初发都〉诗》:“良时不见遗,丑状不成恶;曰余亦支离,依方早有慕。” 李善 注引《七贤音义》:“形体离,不全正也。” 宋 苏轼 《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 清 冯廷櫆 《岁暮书怀》诗:“自分支离本无用,不须弹鋏怨沉沦。”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或手足断残,支离其身,侏儒短小,不齐於人。”
(6).憔悴;衰疲。《晋书·郭璞传》:“是以不尘不冥,不驪不騂,支离其神,萧悴其形,形废则神王,跡粗而名生。”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分军应供给,百姓日支离。” 仇兆鳌 注引 王嗣奭 曰:“支离,谓民力已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久之,面目益支离,乃惧,復造善脉者诊之。” 巴金 《家》附录三:“我一九四二年回到 成都 见到了她,她已经成了一个‘弱骨支离’的‘老太婆’了。”
(7).谓艰于行动。 唐 独孤及 《为李给事让起复尚左丞兼御史大夫等第三表》:“顾臣羸瘵奄奄,行步支离,力有所不任,用有所不逮。”
(8).犹支吾。谓说话吞吞吐吐。亦谓含混不清。《梁书·吴均传》:“先是, 均 表求撰《齐春秋》,书成奏之。 高祖 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 刘之遴 詰问数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儿女英雄传》第八回:“不想我把事情弄妥了,赶回店来,你倒躲了。我问问店家,他合我言语支离,推説不知去向。”
(9).见“ 支离疏 ”。
(10).见“ 支离益 ”。
(11).见“ 支离叟 ”。 ——《漢語大詞典》
(2).繁琐杂乱。 汉 扬雄 《法言·五百》:“或问:‘天地简易而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为简易也。’” 汪荣宝 义疏:“支离、支繚,皆繁多歧出之意。”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一》:“至《世家》杂举二篇之旨,支离错乱,不成文理,读之可以发笑。”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玉函山房辑佚书》:“ 马 氏既未能深考,而贪多务博,緟复支离,其所辑往往犯此病也。”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三章五:“结果是他的理论尽管不错,而编出的故事却是支离强凑,全无生命的了。”
(3).离奇,虚妄。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颜光禄》:“足下雅秉《周礼》,近忽此义方,詰无形之有,为支离之辩乎?” 唐 柳宗元 《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今视石文,署其年曰‘永嘉’,其书则今田野人所作也,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赵瓯北汪龙庄考史之法》:“读史者自当奉正史为主,正史而外不妨兼及别史,折衷於一是。凡支离谬诞之谈,概从删削焉。” 闻一多 《奇迹》诗:“我也说但为一阕莺歌便噙不住眼泪,那未免太支离,太玄了,简直不值当。”
(4).流离,流浪。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一:“支离西北风尘际,飘泊东南天地间。” 宋 陆游 《书怀》诗:“ 濯锦江 头成昨梦, 紫芝山 下又新年……支离自笑生涯别,一炷炉香绣佛前。” 清 方苞 《季武子哀辞》:“蹇孤游兮局窄,命支离兮为鬼客。” 清 秋瑾 《重上京华甲江题壁》诗:“懊恼襟怀偏泥酒,支离情绪怕闻鶯。”
(5).谓残缺而不中用。《庄子·人间世》:“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文选·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六日之郡初发都〉诗》:“良时不见遗,丑状不成恶;曰余亦支离,依方早有慕。” 李善 注引《七贤音义》:“形体离,不全正也。” 宋 苏轼 《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 清 冯廷櫆 《岁暮书怀》诗:“自分支离本无用,不须弹鋏怨沉沦。”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或手足断残,支离其身,侏儒短小,不齐於人。”
(6).憔悴;衰疲。《晋书·郭璞传》:“是以不尘不冥,不驪不騂,支离其神,萧悴其形,形废则神王,跡粗而名生。”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分军应供给,百姓日支离。” 仇兆鳌 注引 王嗣奭 曰:“支离,谓民力已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久之,面目益支离,乃惧,復造善脉者诊之。” 巴金 《家》附录三:“我一九四二年回到 成都 见到了她,她已经成了一个‘弱骨支离’的‘老太婆’了。”
(7).谓艰于行动。 唐 独孤及 《为李给事让起复尚左丞兼御史大夫等第三表》:“顾臣羸瘵奄奄,行步支离,力有所不任,用有所不逮。”
(8).犹支吾。谓说话吞吞吐吐。亦谓含混不清。《梁书·吴均传》:“先是, 均 表求撰《齐春秋》,书成奏之。 高祖 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 刘之遴 詰问数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儿女英雄传》第八回:“不想我把事情弄妥了,赶回店来,你倒躲了。我问问店家,他合我言语支离,推説不知去向。”
(9).见“ 支离疏 ”。
(10).见“ 支离益 ”。
(11).见“ 支离叟 ”。 ——《漢語大詞典》
晚 wǎn《國語辭典》
晚 [ wǎn ]
名- 黄昏、日落时分。《说文解字·日部》:「晚,莫也。」清·段玉裁·注:「莫者,日且冥也。」
- 夜间。如:「晚间」、「昨晚」。《水浒传·第一○回》:「李小二夫妻两个,捏著两把汗,当晚无事。」
- 对长辈的自称。如:「学晚」。《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极蒙台爱,恕治晚不能躬送了。」
- 将尽的。宋·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诗:「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 继任的、后来的。如:「晚娘」。《淮南子·本经》:「晚世学者,不知道之所一体,德之所总要。」
- 迟。如:「相见恨晚」。《孔子家语·卷三·弟子行》:「虑不先定,临事而谋,不亦晚乎。」
寒 hán《國語辭典》
寒 [ hán ]
形- 冷。如:「酷寒」、「御寒」、「饥寒交迫」、「天寒地冻」。《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 穷困。如:「贫寒」、「家境清寒」。《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绨袍以赠之。」
- 卑贱。如:「寒门」、「寒儒」。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秋冬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 国名。夏朝诸侯寒浞的封国。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潍县境。
- 姓。如夏朝有诸侯寒浞,汉代有寒朗。
- 使受冷。《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战栗、害怕。如:「心寒」、「胆寒」。《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以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 终止、停止。《左传·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晋·杜预·注:「寒,歇也。」
研 yán/yàn《國語辭典》
研 [ yán ]
动- 磨细、碾碎。如:「研墨」、「研成粉末」。《红楼梦·第三四回》:「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
- 深入探究。如:「研究」、「研读功课」。《晋书·卷六九·戴若思传》:「思理足以研幽,才鉴足以辩物。」
研 [ yàn ]
名- 滑石。《文选·郭璞·江赋》:「紫菜荧晔以丛被,绿苔𩭹髿乎研上。」
- 磨墨的用具。《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宋·陆游〈村居〉诗:「自今焚笔研,有手但扶犁。」同「砚 」。
磨 mó/mò《國語辭典》
磨 [ mó ]
动- 摩擦而使物品光滑或锐利。如:「磨光」、「磨刀」。
- 将物研细。如:「磨细」、「磨粉」、「磨墨」。
- 消灭、泯灭。《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呜呼!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
- 纠缠不休。如:「你真是会磨,竟然让他答应了!」《三侠五义·第五回》:「连包兴在旁也由的暗笑:『老爷今日叫疯子磨住了。』」
- 艰难、阻碍。如:「好事多磨」。
- 纠缠不休的。如:「磨功」。
磨 [ mò ]
名- 两块圆形的石盘相合,当中有轴,推转上面一石,用来碾碎谷物的器具。如:「石磨」、「磨房」。也称为「磨 盘」。
- 推动磨子将谷物碾平。如:「磨豆腐」、「磨豆浆」。
- 掉转,多指车辆。如:「巷子太窄,没法子磨车。」
烟 ( 煙 ) yān《國語辭典》
- 「煙 」的異體字。
骨董 gǔ dǒng
(1).珍贵罕见的古器物,古玩。 宋 韩驹 《送海常化士》诗:“莫言衲子篮无底,盛取 江 南骨董归。” 明 无名氏 《目前集》卷二:“骨董乃方言,初无定字…… 晦菴先生 《语类》只作‘汩董’,或作‘古董’。” 清 李渔 《意中缘·毒饵》:“单靠一双识货眼,贱收骨董卖湖边。”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説文》:‘匫,古器也,呼骨切。’今人谓古器为骨董,相承已久。其实骨即匫字,董乃餘音。凡术物等部字今多以东部字为餘音。如窟言窟笼,其例也。”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四:“ 端方 在他的收集骨董、讲究一些 中国 式的考古学上,倒比较是一个聪明的人。”
(2).借指收藏、买卖或鉴赏古玩的人。 明 徐渭 《跋书卷尾》之一:“ 董 丈某,老骨董也,高直收之,詎堕误赏?” 清 梁章钜 《称谓录·百工》:“ 明 人説部,货古玩者为骨董。俗作古董,非。”
(3).指琐杂的事物。 宋 朱敦儒 《西江月》词:“被我不扇不捉,廓然总是虚空。寺鐘官角任西东,别弄些儿骨董。”《朱子语类辑略》卷二:“今人既无本领,只去理会许多閒骨董,百方措置思索,反以害心。”按,《朱子语类》卷七作“汩董”。参见“ 骨董囊 ”。
(4).比喻琐屑过时的旧知识或陈旧迂腐的内容、文辞等。《朱子语类》卷九四:“若如此説,即是 孔 颜 胸次,全无些洒落底气象,只是学得许多骨董,将去治天下。”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最忌骨董,最忌趂贴。” 郭绍虞 校释:“骨董当是敷陈故事之意……所谓奇与涩,甚至採用古词古字,也都是骨董。”
(5).形容古板陈旧。 明 王衡 《郁轮袍》第四折:“ 唐 天子, 汉 百官,皇帝忒时样,百官忒骨董些。”
象声词。 唐 孟棨 《北里志·张住住》:“﹝ 张住住 ﹞指阶井曰:‘若逼我不已,骨董一声即了矣。’” 明 汤显祖 《紫箫记·诏归》:“若是恶少们懊着他呵,他性子不是金篦自刺,定向玉井头骨董一声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庚娘》:“便闻骨董一声,遂譁言妇溺矣。” ——《漢語大詞典》
(2).借指收藏、买卖或鉴赏古玩的人。 明 徐渭 《跋书卷尾》之一:“ 董 丈某,老骨董也,高直收之,詎堕误赏?” 清 梁章钜 《称谓录·百工》:“ 明 人説部,货古玩者为骨董。俗作古董,非。”
(3).指琐杂的事物。 宋 朱敦儒 《西江月》词:“被我不扇不捉,廓然总是虚空。寺鐘官角任西东,别弄些儿骨董。”《朱子语类辑略》卷二:“今人既无本领,只去理会许多閒骨董,百方措置思索,反以害心。”按,《朱子语类》卷七作“汩董”。参见“ 骨董囊 ”。
(4).比喻琐屑过时的旧知识或陈旧迂腐的内容、文辞等。《朱子语类》卷九四:“若如此説,即是 孔 颜 胸次,全无些洒落底气象,只是学得许多骨董,将去治天下。”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最忌骨董,最忌趂贴。” 郭绍虞 校释:“骨董当是敷陈故事之意……所谓奇与涩,甚至採用古词古字,也都是骨董。”
(5).形容古板陈旧。 明 王衡 《郁轮袍》第四折:“ 唐 天子, 汉 百官,皇帝忒时样,百官忒骨董些。”
象声词。 唐 孟棨 《北里志·张住住》:“﹝ 张住住 ﹞指阶井曰:‘若逼我不已,骨董一声即了矣。’” 明 汤显祖 《紫箫记·诏归》:“若是恶少们懊着他呵,他性子不是金篦自刺,定向玉井头骨董一声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庚娘》:“便闻骨董一声,遂譁言妇溺矣。” ——《漢語大詞典》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名-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姓。如清代有秋瑾。
-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