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蓬饵(蓬饵)
西京杂记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 ——《骈字类编》
重阳(重陽)chóng yáng
(1).指天。《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洪兴祖 补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汉 张衡 《西京赋》:“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阳之清瀓。”《后汉书·马融传》:“超荒忽,出重阳。” 李贤 注:“重阳,天也。”
(2).古代中医谓周身发热,脉象旺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
(3).节日名。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 晋 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迴鑾上苑中。”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一:“重阳独酌盃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宋 张孝祥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词:“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 清 陈维嵩 《醉花阴·重阳和漱玉韵》词:“今夜是重阳,不捲珍珠,阵阵西风透。” 杨朔 《铁骑兵》:“一过 雁门关 ,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就飘起大雪来。”参见“ 重九 ”。 ——《漢語大詞典》
(2).古代中医谓周身发热,脉象旺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
(3).节日名。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 晋 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迴鑾上苑中。”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一:“重阳独酌盃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宋 张孝祥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词:“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 清 陈维嵩 《醉花阴·重阳和漱玉韵》词:“今夜是重阳,不捲珍珠,阵阵西风透。” 杨朔 《铁骑兵》:“一过 雁门关 ,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就飘起大雪来。”参见“ 重九 ”。 ——《漢語大詞典》
节 ( 節 ) jié/jiē
节 [ jié ]
-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
-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
-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
-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
-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
- 礼度:礼~。
-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
-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
- 略去,简略:~选。~录。
-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
- 姓。
- 〔~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
金针(金針,金鍼)jīn zhēn
亦作“ 金鍼 ”。
(1).针的美称。用以缝补刺绣。《敦煌曲子词·倾杯乐》:“时招金针,拟貌舞凤飞鸞。” 唐 罗隐 《七夕》诗:“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嬋娟。” 清 屈复 《题元遗山论诗后》:“今古寧无炼石手,补天原不用金针。”
(2).比喻秘法、诀窍。典出 唐 冯翊子 《桂苑丛谈·史遗》:“﹝ 采娘 ﹞七夕夜陈香筵祈於 织女 。是夕梦云舆雨盖,蔽空驻车,命 采娘 曰:‘吾 织女 ,祈何福?’曰:‘愿丐巧耳。’乃遗一金针,长寸餘,缀於纸上,置裙带中,令三日勿语,汝当奇巧。”《儒林外史》第四九回:“ 高翰林 道:‘老先生,“揣摩”二字,就是这举业的金针了。’” 鲁迅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 中国 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鍼了。”参见“ 金针度人 ”。
(3).中医针科医疗用的针。古时多用金、银或铁制成,现在多用不锈钢制成。
(4).金针菜的花。可作蔬菜。参见“ 金针菜 ”。 ——《漢語大詞典》
(1).针的美称。用以缝补刺绣。《敦煌曲子词·倾杯乐》:“时招金针,拟貌舞凤飞鸞。” 唐 罗隐 《七夕》诗:“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嬋娟。” 清 屈复 《题元遗山论诗后》:“今古寧无炼石手,补天原不用金针。”
(2).比喻秘法、诀窍。典出 唐 冯翊子 《桂苑丛谈·史遗》:“﹝ 采娘 ﹞七夕夜陈香筵祈於 织女 。是夕梦云舆雨盖,蔽空驻车,命 采娘 曰:‘吾 织女 ,祈何福?’曰:‘愿丐巧耳。’乃遗一金针,长寸餘,缀於纸上,置裙带中,令三日勿语,汝当奇巧。”《儒林外史》第四九回:“ 高翰林 道:‘老先生,“揣摩”二字,就是这举业的金针了。’” 鲁迅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 中国 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鍼了。”参见“ 金针度人 ”。
(3).中医针科医疗用的针。古时多用金、银或铁制成,现在多用不锈钢制成。
(4).金针菜的花。可作蔬菜。参见“ 金针菜 ”。 ——《漢語大詞典》
七夕 qī xī
农历七月初七之夕。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旧俗妇女于是夜在庭院中进行乞巧活动。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使江州舟中七夕》诗:“ 九江 逢七夕,初弦值早秋。” 唐 杜甫 《牵牛织女》诗:“牵牛在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明 谢谠 《四喜记·巧夕宫筵》:“时当七夕,鹊渡银河。天上人间,良宵第一。” 阿英 《女儿节的故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又称七夕或女儿节。”参见“ 乞巧 ”。 ——《漢語大詞典》
期 qī/jī《國語辭典》
期 [ qí ]
动- 约定。如:「不期而遇」。《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三国魏·曹丕〈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
- 希冀、盼望。如:「期待」、「期望」。宋·欧阳修〈纵囚论〉:「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必能也。」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 时、日,或经约定的时、日。如:「时期」、「日期」、「限期」、「后会有期」。唐·李益〈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 折》:「我今日与小姐赴期去来。」
- 一段时间。如:「假期」、「学期」、「潜伏期」、「危险期」。
- 限度。《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量词。计算事物分期的单位。如:「训练计划一年分为四期。」、「这本杂志已出版五卷六十期。」
期 [ jī ]
名- 一周年。《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
- 丧服中期服的简称。《文选·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彊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期 [ qī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